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76年7月28日拂晓,河北唐山。一场“没有任何征兆”的灾难袭击了这里,强度高达里氏7.8级的大地震瞬间让这座曾经充满生机的城市变成了满目疮痍的废墟,24万多条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之中。这场灾难,连同20世纪接踵而至的重大地震事件,推进了地震预测科学的发展,“地震能否预测?”成为国际科学界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数千年前,人类即开始记录地震的现象,并逐步展开对地震成因、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总结。然而面对“威力巨大”的地震,  相似文献   

2.
1998年和2012年,中国分别投资1.5亿元和5亿余元建立了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包括北斗、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主要观测技术、以地震预报为主要目的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一期和二期,成为国内投资最大的以地震预报为主要目的的观测项目,标志着我国地震预测观测研究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建成是地震预报大工程的开始,而真正的地震预测应用需要长时间观测资料的积累和艰难细致的研究工作.网络运行期间,在中国及周边相继发生2008年汶川8.0 级大地震、2011年东日本9.0级大地震、2013年芦山7.0级大地震、甘肃岷县漳县6.6级大地震、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大地震和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大地震等多次大地震,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震例.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发生里氏7.0级强震,造成数百人死亡,超过16万人无家可归。印度尼西亚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发生大小地震数千次。而在此次强震前后,龙目岛的小地震一直不断。面对地震预报这一公认的世界难题,目前在地震学界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一样,地震预报也不例外,中、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报是一个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中国地震专家虽然多次做出了成功的预测,可是国际地震界认为这类预测缺乏科学依据.为了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增强祖国的软实力,提高中国科学的国际地位,巩固我国地震预测在全世界的领先地位,早日攻克地震预测这一世界难题,笔者建议尽快建立中国地震预报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地震和地震预测的有关知识和地震宏观异常的观察和观测要领,分析了地震预报的水平、现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地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百科知识》2004,(5):37-37
地震是地壳急骤颤动的自然现象。根据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等等。 由于大规模的地震活动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巨大的灾难,所以地震预报就成为人类减灾的重要措施。然而,就世界范围来讲,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仍是当代世界一大科学难题。首先是地震前兆的识别和判定十分困  相似文献   

7.
下面发表的许立达同志的文章,叙述了他把特尔斐法应用于预测地震预报工作发展前景的实验性研究,介绍了我国科学家的预测成果,同时根据特尔斐预测技术在该项研究中的运用情况,对这种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文章认为,地震预报工作方面的发展前景研究,有助于地震科学工作者和地震科研部门的领导决策人科学地思考地震预报工作的未来,有助于他们在了解地震预报的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确定和评价科研重点。作者利用特尔斐法对地震预报发展前景所作的预测,只是科学预测在地震科学领域中的一种应用。至今,一些科研部门,还没有把科学预测工作作为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这种状况是急需改变的。  相似文献   

8.
尽管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国际上主流科学界认为地震还无法准确预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地震预报上的畏首畏脚和无所作为。欣喜的是,玉树地震后有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在不放弃研究地震预报的同时,不断加强地震多发区域的地震台网建设,逐步建立地震早期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9.
人类现今对地震的认识,把地震解释为地壳运动的一种效应,“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就是地壳岩石受力变形、突然破裂的过程”。但是,也许我们只说对了一半,地壳运动可能仅仅是造成地震的“导火索”。本文作者在研读了一位资深地震研究专家、现供职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徐好民先生的三本地震研究专著——《地球·静电》、《地象概论——自然之谜》、《地象资料·征兆地质学·地震预报》后,受到启发,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认为地震本质上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正如空中雷电是“云—云”之间、“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一样,地震则…  相似文献   

10.
地震预报是一个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中国的地震专家虽多次作出成功的预测,可是国际地震界认为这类预测缺乏科学依据,我国的许多地震专家也默认如此.  相似文献   

11.
雅安地震后,地震预报又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就目前的科技手段而言,对地震还做不到明确的时间地点的预报,但对地震的危险做中长期预测则是可能的。科学家正努力探索地震预测的各种手段。  相似文献   

12.
粟周熊  吕媛 《今日科苑》2007,(15):47-48
2004年8月10日,我国云南省昭通市发生了5.6级地震,造成近600人伤亡,受灾情况严重。显然,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天灾真的就毫无办法预测吗?俄罗斯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爬行动物就有神奇的"第三只眼",可以预测到地震的发生。动物能预报地震,似乎已得到很多人的共识。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和国家,监测动物的日常表现也成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王赶生 《今日科苑》2012,(10):19-21
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面对地震预报的难题,国际上一些科学家公开对临震预报持否定意见,有的甚至发表"地震无法预测"之类的论文。我国科学家在地震预报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指出,地震同其它自然现象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其发生的规律,准确地做出地震预报不是遥不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中国人》2023,(3):36-41
<正>当地时间2月6日凌晨,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发生7.8级大地震,几小时后,另一场7.7级强震又袭来,之后更是余震持续不断,超过6000次。接连发生两次这样大震级的地震,在世界地震历史上也不多见。据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3月12日在受灾最严重的哈塔伊省发表讲话时说,此次地震已导致至少4.8万人遇难。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更是称此次地震“破坏力相当于130颗原子弹爆炸”。地震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土耳其经常会发生地震?同时发生两次大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测地震为何一直是世界难题?目前人类掌握的抗震技术有哪些?地震来袭时该如何自救?……通过系列科普解答和展现,让我们再次感受大自然的威力及人类的不懈抗争。  相似文献   

15.
1966年,周恩来总理站在邢台的地震废墟上.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指示。 科技工作者开赴地震预报的疆场.捕捉大地的脉动.数十年如一日,地震预报的中国长征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16.
“5&#183;12”汶川大地震后,报刊、网站上发表了不少针锋相对的文章,引发了一场颇为激烈的争论。争论焦点实质上集中在“地震能否预报”、“地震预报应不应该研究”和“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等问题。笔者在岗时曾涉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灾害监测研究,至今仍然关注着蓬勃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能否为人类解决面临的挑战提供契机,拟就争论的热点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7.
漫谈地震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1906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强烈大地震,碰巧当时有电影胶片记录了地震发生的过程;这启迪人们可以通过胶片记录的大量科学图像和数据来反复观察和研究地震现象。而后,随着“弹性反弹理论”的提出,现代地震学应运而生;研究过往地震在人们认识地震和地震预报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20世纪80年代初,古地震研究成了地震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一般是由地震学家在已发现的重要断层或断裂带上,开展的深入地下观测,目的是发现其中保存的过去一次或多次地震的地质现象。而考古学是研究过去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遗存物,并通过这些物化的人类活…  相似文献   

18.
地震作为突发性自然灾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具有严重的破坏力。最近几年,世界各地发生的严重的地震也说明了全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这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地震的可预测性是全世界至今无法攻克的难题,也是地震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科学家通过以往的地震发现,地震前夕可以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并以此作为地震预报的突破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电离层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田勘 《今日科苑》2013,(12):68-70
新闻背景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发生后,关于地震预报问题又引起很多人的议论。中国海城地震预报是得到国际上承认的唯一一次成功的短临预报。但是,地震的成因、发生机理和触发条件等非常复杂多变。事实上,不消说是否能准确预报地震,即便在地震能不能预报的问题上,科学界内部也是有着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0.
《辞海》“地震坝报”一条中说,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地震分布和地震发生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条件的研究,通过对各种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来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强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