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内部流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的合理流动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师盲目的、不合理的流动会给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危害。贫困地区教师的流动包括流出贫困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在贫困地区内部各学校间的流动。本文探讨了目前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内部流动的不合理性 ,分析其原因 ,并尝试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为行文方便 ,下文的教师均指中小学教师)。一、不合理性目前 ,贫困地区内部各学校间教师的流动主要是一种单向上位流动。这里的单向上位流动 ,是指从条件差的学校流向条件好的学校 ,比如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 ,从乡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这种单向…  相似文献   

2.
完善学校支持服务体系,激发乡村青年教师创新活力,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学校支持服务体系对乡村青年教师教学创新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丰富的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校氛围有助于激发教师韧性,促进其教学创新。物质奖励对教师韧性的激励作用不显著,使用不当反而容易挫伤乡村青年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研究结果为优化乡村青年教师长效激励机制以激发其教学创新,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疏离已经成为影响乡村教育发展的障碍,贫困地区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疏离感更为严重。该研究以四个贫困县乡村小学教师群体为例,通过建立二元Logit模型,对该群体的职业疏离感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贫困地区乡村小学教师的疏离感,并非完全如已有研究所述,受城市化驱动或因入职初期经验不足等因素影响。乡村教师生活压力大、职业上升空间狭小以及教学任务繁重是导致他们职业疏离的主要原因。同时作为社会学学科,不能忽视政策环境对乡村老师疏离感的影响,撤点并校后教育资源向中心学校和县城学校高度倾斜,如农村学校生师比高,职称评聘困难,社会保障力度不够,使得乡村老师感受来自多方面的排斥,他们地位被边缘化了,这是乡村教师疏离感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十年来,我国政府不断补足政策短板,乡村教师政策聚焦于村庄学校、教学点教师,再进一步深度聚焦于最薄弱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通过细化补充、强化保障、优化管理和深化质量等多方面不断加强乡村教师政策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为提高乡村教师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打下坚实基础。但乡村教师政策仍有缺失,尚需进一步以调查、监测手段,夯实政策改进的研究基础,并彰显教师政策制定的乡村立场。  相似文献   

5.
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办学经费紧张,周边群众文化层次较低,在这里办学,注定要面临许多艰难的考验。仅靠校长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取得理想的办学效果。乡村学校怎样才能在乡土环境中办出特色?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在乡村学校显得尤其必要。我校正参与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学校成果巩固与发展模式研究”的研究,我们把“怎样发挥乡村教师群体办学力量”列为一项重要的子课题,进行了研究实验,收到明显的办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前苏北乡村教育陷入了一些困境,进入了"死胡同":一是苏北乡村教育背离了改造乡村这一根本目的;二是乡村学校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办学价值观错位;三是乡村教师被忽视,失去教育热情.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观对当前苏北乡村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摆脱苏北乡村教育困境,必须立足根本,让乡村教育回归乡村;要拓宽空间,建立乡村学校体系,重塑价值,激活乡村学校的功能;要以人为本,改善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的乡村情怀和改造乡村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段俊霞 《教育导刊》2010,(12):27-30
乡村教育的发展与文化变迁有着密切关系,乡村从贫穷走向逐步富裕的文化变迁背景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若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要促进乡村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创新多元教师配置机制,提供合宜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加强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发挥学校文化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8.
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福利问题关系到我国贫困乡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目前,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社会福利存在很多问题。可以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提高乡村教师的福利标准、提高对乡村教师的人文关怀并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严格贯彻落实政策给乡村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小学 ,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小学 ,经费不足 ,办学条件差。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虽然采取措施 ,逐年增加教育经费 ,但是 ,我国农村面广、底子薄 ,教育经费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目前农村学校的教师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 ,再加上部分乡村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也较低 ,严重地影响了基础教育的提高。为此 ,如何在贫困地区边远的山村学校里办好教育 ,提高质量 ,是学校领导和教师探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也是各级领导应该重视和关心的头等大事。现结合笔者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浅谈贫困地区农村…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是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在参与乡村社会的公共事务中超越个人私利追求公共利益的精神样态和行为方式,是乡村教师公共性的体现。当前我国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式微,具体表现为过度专业化导致公共理性阙如、国家公职人员身份及相对落后的乡村生活环境导致公共关怀淡化、“陌生人”的身份认同及乡村事务对乡村教师的依赖性降低导致公共参与不足。重构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需要淡化专业意识,强化公共理性;需要通过建构本土化的乡村教师教育体系及增加乡村社会的吸引力激发乡村教师的公共关怀;同时还需要乡村社区、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拓展乡村教师的公共参与空间。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教师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教育培训、荣誉制度等激励政策在提升乡村教师职业热情的同时,逐渐显现不足.随着社会结构的巨变以及乡村教师对精神需求的提高,乡村教师激励方式应逐渐从管理向赋能转变.只有继续完善各级各类激励政策与制度,赋予学校激励自主权,赋予教师行政管理与教学自主权,才能从根本上发挥乡村教师的能动性,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却在加剧,并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乡村学校的建立,让乡村多了文化底蕴.那时,虽然经济落后,但因为有学校领衔,乡村的精神生活却并不贫瘠,乡村文化生活依旧丰富多彩.那时乡村学校与乡村俨然是鱼水关系:教师经常去农家家访,农忙时节还会带领孩子主动帮助农户春耕、双抢、秋收;村民会经常来到学校与老师唠家常,请教农科知识,谈古论今;家长会时不时到学校打听孩子情况,进行交流;放学后,甚至有不少村民与教师开展打球、唱歌、敲打锣鼓等各种娱乐活动;村上有红白喜事,村民都不会忘记邀请教师,教师也会如邻居亲朋一样随份子,虽然,教师工资不高,但却乐意随份子参加村民家的喜宴,因为那既有受到礼遇尊重的精神愉悦,也有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的快意.这些看似与教育无关紧要的琐事,却形成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风景线,让乡村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量新兴技术进入乡村学校,尽管乡村学校信息化条件得以改善,但技术依旧游离于乡村教师,没有很好发挥助推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如何促进乡村教师更好地吸纳技术,发挥技术对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成为乡村教育问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为了更好地回应这一问题,研究基于技术吸纳的相关理论,澄清了乡村教师技术吸纳的内涵,发现乡村教师在技术吸纳过程中存在素养困境、动力困境、赋能困境等关键堵点,影响了乡村教师对技术的价值辨识、消化和创新应用,并提出提升乡村教师技术和专业素养、唤醒乡村教师学习和消化技术的动力、提供强有力支持等手段来促进乡村教师积极吸纳技术,让技术更好地赋能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乡村学校是我国大教育事业最基层的组织单位。余庆县龙家小学就是贵州高原上的一间乡村学校。近年,学校与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需求研究》课题组联合,进行《建设乡村教师发展学校的精神家园》的课题研究,这是学校实践研究的主旋律。在长期管理实践中,学校确立了建设乡村教师发展学校精神家园的核心: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带着理想从这里出发;诚心诚意,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写进乡村教育发展的每一天;依法执教,科学授教;用德育人,人文授教。围绕这一核心,学校要求教师树立八种整体教育的精神。一、以校为家校长负责制容…  相似文献   

15.
2020年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的重心从着力解决物质贫困问题转向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即精神扶贫。教师作为贫困地区精神扶贫的主力军,肩负着扶贫者之志、扶贫者之智、守护乡土文化的时代使命。然而,在践行使命的过程中乡村教师出现了角色定位模糊,扶贫意识缺乏;乡土情怀缺失,扶贫内在动力不足;工作任务重、扶贫经验少,扶贫能力欠缺的问题。因此,为使乡村教师更好地履行作为“教育扶贫先行者”的使命,职前培养中要注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培育;在职培训要强化乡村教师教育扶贫角色意识;更要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扶贫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侯耀先 《教育探索》2007,(10):100-101
陕西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受社会因素、学校环境、家庭环境、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提高陕西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必须提高社会对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条件,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消除家庭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三引"节律即"引"价值追求、"引"专家智慧、"引"核心驱动,分别对应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精神驱动、差异发展、融通共进。以"三引"节律塑型乡村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的阶进模式,实现了对乡村学校教师培训和校级名师培养的全覆盖,是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对创新校本研修方式的有益探索,其功能有四:一是盘活集团内骨干教师资源;二是整合内外资源;三是培训不同层次教师;四是培养集团名师。由此推动教师集群发展,促进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形态范式性变革的创生新视域,并以团队共需拓宽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品质资源模块化整合的育人新视野,以及借助"四有"好教师培育寻求突破农村学校课程建设整体性推进的课改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当前农村小学,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虽然采取措施,逐年增加教育经费。但是,我国农村面广、底子薄。教育经费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目前农村学校的教师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再加上部分乡村学校镯导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也较低。严重地影响了基础教育的提高。为此。如何在贫困地区边远的山村学校里办好教育,提高质量,是学校领导和教师探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各级领导应该重视和关心的头等大事。现结合笔者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浅谈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管理的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9.
以吉林省452份乡村教师调研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吉林省乡村教师留职意愿的特征,发现吉林省乡村教师中超过一半希望能够继续留职从事乡村教师工作.教师基本信息和职业认同对乡村教师留职意愿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的乡村教师留职意愿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职称、教龄、学校类型和学校位置的乡村教师留职意愿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职业归属感及职业认同的乡村教师留职意愿有显著性差异.乡村教师留职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职业认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对乡村教师留职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职业认同和年龄是正向影响,性别和学历是负向影响.而职称、教龄、学校类型、学校位置对乡村教师留职意愿没有显著性影响.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结果高度一致.进而提出预提升乡村教师留职意愿应高度重视提升乡村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并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的“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进行综述,形成如下基本认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乡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其实现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秉持系统思维、解决供需矛盾。在学生发展层面,既要注重提升乡村学生学业能力,又要关照乡村学生精神世界,实现乡村学生生命整全发展;在教师队伍层面,要解决教师流动问题,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完善师资配置政策,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在课程层面,要秉持在地化教育理念,注重乡土文化传承,实现乡村学校课程创新;在教学层面,要注重技术赋能和学校治理改进,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