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归纳在"非遗后"时期背景下,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非遗保护的研究中汲取灵感,为当今及未来的体育非遗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对市场的过分投入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变异;政府的"功利性"保护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沦为"政绩砝码";城市的迅猛扩展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受到侵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认同危机;传承人的渐渐老化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建议:保护传承主体,营造活态传承模式;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奖惩鼓励制度;做好非遗项目分类工作,加强市场准入鉴别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突出体育非遗保护的整体性;提高对体育非遗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助力体育强国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分析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的意义、瓶颈及其路径,认为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扩大区域乡村旅游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扩散效用。瓶颈体现在广西体育非遗市场化有待开发,应拓宽消费者的消费视野;提高相关部门对非遗文化完善保障力度,加大对非遗活态传承与旅游市场的融合力度。相应对策为:紧密结合当下广西节庆体育,推动区域体育非遗走向旅游产业化;创新体育非遗与旅游的营销方式,推广区域体育非遗文化旅游;加大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提高体育非遗传承人的业务素养。  相似文献   

3.
王晨光 《收藏》2023,(2):155-157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中的宝贵财富,理应受到保护和传承。在互联网发展壮大的当下,将数字媒体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是一项很重要的创新,通过APP界面设计宣传和传播非遗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其更好地与时代接轨,这不仅能够让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且有助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现代科技与文创产业的影响下,  相似文献   

4.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和农耕文化紧密相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冲击,部分杂技门类濒临灭绝,加强杂技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已进入了保护的关键阶段,让"非遗"真正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是"非遗"保护进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本文运用文化遗产学、民俗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分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所呈现的诸如授予者所拥有的相关知识背景的欠缺,学科体系构建、教学团队、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并对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选择给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19,(3):67-73
英国政府和国民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呈现活态保护和传承的特征:引入生态博物馆的管理理念,扩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公学教育中融入了大量英国本土体育文化,使英国悠久的体育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采用分散立法方式的采取不但保护了有形遗产,同时也很好地保护了同这些遗产共生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国对体育历史遗迹的深度保护,使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存在有形可依。英国经验的借鉴意义:应采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加强体育博物馆教育同学校教育的结合,才能使博物馆体育文化活起来;经典优秀的体育非遗项目走进校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扩大这些优秀遗产的传承基础;采用分散立法的方式,制定优秀体育非遗项目的单行法规,使这些优秀遗产的保护有法可依;注重体育历史文化器物层面的保护,做到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保护的结合,等。  相似文献   

7.
李宗广 《收藏》2012,(9):159-16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瑰宝,足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秉承着"传承华夏文明,缔造传世瑰宝"的艺术宗旨,华夏珍宝博物馆在非遗保护领域协同当代大师作出了很多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花丝镶嵌工艺"的恢复与传承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王馨 《收藏》2023,(11):146-149
<正>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并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及特征。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于延续人类文明,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博物馆作为对外展示历史文物的机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博物馆通过公开展示社会教育资源,肩负着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因此,博物馆要扮演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9.
为了庆祝第八个国家"文化遗产日"的到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发展,2013年6月5日上午,由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市杂技家协会、天津市杂技团、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举办了戏法大师王殿英先生从艺75周年国家级非遗项目戏法艺  相似文献   

10.
白洋 《体育世界》2014,(10):73-7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需得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彰显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它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武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红拳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特别在当今"非遗热"背景下研究,把红拳研究上升到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牛腾腾 《收藏》2023,(2):151-154
<正>绪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实践的历史见证。随着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传统记忆带来冲击,很多年轻人出现文化归属感弱的现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借助系列成功经验,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非遗的传承保护与推广工作,成了安阳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新考验。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变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概括总结,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代危机;最后,指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2020年12月19日上午,来自全国的民族体育类教授、博士、红拳传人暨传统武术拳种传人150余人,汇集在西安市陕西省文化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多功能厅召开2020第四届中国红拳暨传统武术(非遗)保护高峰论坛。论坛主题围绕着"红拳暨传统武术‘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途径"进行了专题论文讲座。  相似文献   

14.
高职校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凸显办学特色应当尽可能创办好实训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习基地给高职学生提供了全面的逼真的、产教研结合的实训环境.本文以非遗苏扇为例阐述了苏州非遗在高职校的传承研发基地建设中的思路和建设基本途径,为进一步研究非遗保护传承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晖 《体育与科学》2007,28(6):21-23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保护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有积极意义。为了更好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我们必须做好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加强国民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保护意识等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特别是如何激发文化持有者参与保护传承的内生动力,是当前学界面临的重要议题。基于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湖南省“汝城香火龙”活动为田野个案,探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生成问题。研究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村落社会“面子与文化资本的赚取”是乡村精英追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话语权的主要动力。村落(宗族)龙灯理事会是乡村精英为组织、开展“汝城香火龙”活动而组建的自组织,该组织通过内部动员与外部联络的方式进行运作。配合地方政府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依托文化学者构建“非遗”学术话语以及借助“全媒体”立体化渲染发展图景,是“汝城香火龙”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话语权生成的行动策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乡村精英的话语权拥有,有利于激发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共治保护传承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国家对于体育非遗保护日渐重视,普查工作越加完善,体育非遗档案的管理也越加严谨。我国体育非遗文化是历史中的一笔重要财富。因此,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地理分布呈现东多西少、而北部较为集中,南部则分布较为广泛的分布特征,表明不同的地理特征会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圈的分布密度主要与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具有相关性,主要表现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其数量和保存度均高于经济落后地区。  相似文献   

18.
黄春颖 《体育科研》2015,(2):98-103
本文以上海市金山地区的体育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打莲湘为个案,采用实地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梳理了打莲湘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其休闲特性与价值,总结了其在休闲旅游开发背景下,传承与发展的经验、不足及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休闲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不仅为休闲旅游增添了文化底蕴和观光亮点,也使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得以提高,形式内容更为丰富。但是,在休闲旅游开发中将文化作为摆设,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等问题,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曲折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任然存在着不足,有待我们不断的提高与完善.许多学者从各种视角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为中华民族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问题,新想法、新思维.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途径进行综述.深入研究探索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法,归纳体育非物质文下多角度的保护措施,以有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立体化、全面化、科学化等的提出.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2003-2013年我国发表的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认为目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从保护与传承研究、区域性研究、个案研究、传承人、法律保护、校园传承、传媒研究、社会学研究以及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借助媒介传播方式来提升公众自觉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学校的教育中来深化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引入到体育旅游开发,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