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尽晖 《收藏》2006,(2):44-45
彩陶之所以成为收藏的重要品类,往往是由于我们把它看作是中国史前绘画极为重要的载体。彩陶纹饰中大量出现的蛙纹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周凯 《收藏》2020,(2):62-65
蛙在我国历史悠久,殷商甲骨文中就刻有属于它的文字。汉《说文》:"?,虿也,从虫圭声。"或书作"鼃",在当时相关史料记载里,古人亦常唤蛙为"虾蟆"。《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又如《水经注》记载:"惠帝为太子,出闻虾蟆声,问人为是官虾蟆,私虾蟆。"除了早期的文字记载,与蛙有关的纹饰造型在文物中也有出现。早在距今约8000年的辽宁查海遗址中,就出土过一件带有蛙浮雕的陶器。陶器上的蛙,有着饱满圆鼓的腹部,背上布满许多密密麻麻的小凹孔像级了褶皱的皮肤,四肢呈张开状趴在器身表面,保持着准备跳跃的姿势,这是迄今为止陶器上发现最早的蛙纹。而后,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大批绘制有蛙纹的彩陶。先秦时期,在象征着身份礼法的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带有蛙的装饰。历史发展到了魏晋时期,在婺州古瓷中又一次大量出现了它的身影。近年,金华地区相继出土了一批形象生动、造型逼真的婺州古瓷,其中一些带有蛙纹,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前言近年,藏界兴起返璞归真之风,陶器盎然映入美术和文物爱好者的视野,其中史前陶器尤其受到藏家青睐,古陶研究方兴未艾。作为史前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陶器的器型、纹饰、用途等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找不到任何文字记载和直接证据,和其他古代艺术品门类相比,关于陶器的研究十分有限,不少历史密码需要今人去寻找和解读,而这恰恰是彩陶研究和收藏者最痴迷的地方。20世纪2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对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陶器让世人惊艳,中国远古文化陶器自此崭露头角。此后的近百余年间特别是近30年,随着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增多和考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  相似文献   

4.
《收藏》2018,(12)
正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重要发明。人们将研碎调和后的矿物质原料涂描在陶器坯胎上,经入窑焙烧,陶器表面就呈现出了多种色彩的图案。距今8000前后,我国渭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烧制出了第一批彩陶。此后,彩陶广泛出现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是黄河流域彩陶文化的杰出代表。人们以自然界的河流、植物、动物以及人类本身作为表现题材,以点、线、面的组合,因形施彩,创作出了丰富的装饰几何纹、水波纹、动物纹、花卉纹和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的黄河中上游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1989年我国发行T149《彩陶》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其中有三枚邮票展示了黄河中上游流域原始先民制作的彩陶精品:一枚是陕西西安出土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盆;一枚是甘肃永靖县出土的马家窑类型旋纹彩陶瓮;另一枚是青海民和出土的马厂类型神纹彩陶壶。另外在1954年发行的特9《伟大祖国》第五组邮票中也有一枚以马厂类型彩陶瓮、罐为主图的邮票。这些彩陶反映了西部远古先民生产生活、图腾崇拜等内容,体现了西部远古文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死后,葬于陕西黄陵的桥山,黄帝陵成为  相似文献   

6.
王强  郝军  刘莹 《收藏》2008,(12):45-45
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流域彩陶中国写意画的源头,它给人一种原始美的视觉享受,在创造思想上的活泼、丰富及内涵的深邃、神秘等方面,都达到了远古彩陶艺术登峰造极的地步。当前,马家窑彩陶的受重视程度和市场价位也飙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7.
林丰年 《集邮博览》2015,(4):102-103
原始彩陶,是古代人类用一种红色粘土制坯,然后用不同的矿物颜料在陶坯上绘饰花纹,再经烧制而成的器物。它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先民,由游牧状态逐步转入定居生活后,为了储水、盛食和煮饭的需要,而创造出的日常生活用具。中国是世界上出现彩陶最早,及现存出土彩陶最多的国家。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都曾是我国远古时代彩陶文化发达的地区。大量考古出土的彩陶实物研究证明,我国的原始彩陶,其分布之广泛,器型之多样,纹饰之丰富,构  相似文献   

8.
正花卉在瓷器装饰中多有运用,如南朝时佛教盛行,莲纹风靡;隋唐时期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西域风格的花卉纹出现在瓷器上;宋金磁州窑、定窑、耀州窑、吉州窑等以绘画、印花、刻划等各种技法表现出各式各样的花卉纹。到了元、明时期,花卉纹饰更为丰富。在桂林博物馆所藏200多件明代青花梅瓶中,以花卉纹饰为主题的共有19件,可分为缠枝纹、折枝纹和庭园小景三大类。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7,(4)
正从宋代开始,梅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装饰格局,每个朝代在此基础上都有特定的时代风格和流行纹饰。早期:多样化探索五代至北宋早期,梅瓶装饰主要是"胎纹釉理"模式。北宋中期开始,逐渐以"范金琢玉"式和"文彩相彰"式展开(见图1、2),分别出现了分层、分块和单体折枝三种纹饰布局格式,口、颈部绝不会出现纹饰,胫足部时有时无,腹部或肩腹部成为装饰的重心部位(见图3、4)。辽代梅瓶装饰,集中突出腹部主题饰纹,只见分层和单体折枝两种格式(见图5、6)。  相似文献   

10.
汉代是我国青铜镜铸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高峰不仅表现在铜镜铸造数量上有了大幅增加和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更表现在铜镜的种类和纹饰在继承战国和秦代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纹饰和镜种。有的专家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通过对汉代铜镜的纹饰、类型的分析,把汉代铜镜分为蟠螭纹镜、星云纹镜、连弧铭文镜、草叶纹镜等十五类。  相似文献   

11.
蒋开磊 《收藏界》2011,(11):61-65
鱼藻纹,是指小藻类纹饰的统称。狭义的鱼藻纹是指荷塘莲藕渔池纹,在花卉纹饰中,“莲”是指水面之上的“荷花“,面在鱼藻纹饰中,”莲“则指水及水下之“莲藻”,其与渔池海湖、水禽鸳鹭相连,帮称“渔藻纹”,也称“鱼藻纹”或“海藻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人类较早把色彩与艺术溶为一体的国家之一。这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彩陶上足以得到证实。在这一时期中,我们的祖先已能用红、黑、白等几种颜料在陶器上描绘出很多种象形纹饰,其中有动物纹和植  相似文献   

13.
杨成学  高润民 《收藏》2006,(9):50-55
彩陶收藏的现状 中国彩陶发现较晚,至今仅有85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 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爷韶、马家窑、大汝口、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发行的纪念和特种邮票中,以中国古代绘画为图的,共有15套53枝和小型张、小全张6张,另有不成套的3枚和小型张1张(分属3套)。 远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绘制的彩陶,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绘画作品。T.149《彩陶》展现了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和马厂4种类型的彩陶精品,特9-1上的瓮罐也是马厂类型的彩陶。彩陶是先在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邮票以新石器时代远古文化为选题的有:黄河流域上游和中游的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的彩陶,鲁南大汶口文化的彩绘陶,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漆碗、牙雕、船浆、稻作、建筑构件,西藏卡若文化的彩陶等。今年3月7日发行的《龙(文物)》第一图为红山文化的玉龙。  相似文献   

16.
卢伯雄 《收藏》2020,(1):63-63
第四套人民币中的1元、2元、5元、10元正面衬托面额的纹饰,采用的是花鸟纹图案装饰。这些象征吉祥喜庆的民间艺术图案,在造型上采用了装饰性的表现手法,鲜明、活泼。所有这些花鸟图案的纹饰,与正背面主景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表现出鲜明而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17.
杨玉彬 《收藏界》2013,(1):30-32
(接上期)西汉中期玉璜西汉中期玉璜不仅数量众多,流播地域亦十分广泛,表明此期已经步入汉代玉璜制作与使用的繁盛阶段,同时玉璜的形制、纹饰较西汉早期亦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西汉中期,早期流传下来的双首合体龙形玉璜仍继续流行。江苏徐州铜山县小龟山汉墓出土的双首合体龙形璜(图12),体扁平弧形,两端龙首末端平齐,龙嘴微张,舌内卷,上、下吻宽度相同,杏仁眼,眼睑向左右两侧外出细阴线眼尾纹,耳后竖,耳下部雕琢一束细阴刻绞丝弦纹鬃毛,龙身雕琢精整疏朗的谷纹,外有凸弦纹边阑。本式璜标本还见于河北定县八  相似文献   

18.
耕生 《收藏》2013,(7):70-71
吉州窑年代的下限是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问题,而纪年瓷无疑是解决疑问的实证。考古资料和民间藏品中目前已有两件实物可资参照。1983年,吉州窑永和窑址出土一件丁未年款釉下彩绘水波纹残罐(图1),现藏江西省吉安县文物管理所。底径12.8厘米,高20厘米。敛口,平沿,短颈,溜肩,球腹,圈足,口及上腹部分残缺。罐外壁薄施一层白釉,器内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纹,足边露砂胎。罐体以褐彩绘画,共有4组纹饰,各组纹饰之间以粗细弦纹间隔,颈部饰卷草纹一周;肩部褐彩书写"□□作称心买卖答者,丁未岁下市朱有成用工"(图1A);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14,(19):172
这是一尊别具特色的青花梅瓶,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瓶身中部4条白龙凸起,衬以青花海水、火焰纹,瓶肩和下腹部各绘青花云头纹,内画凤穿牡丹纹。八边形的瓶身上绘着4条白龙,在以青花绘成的海水与火焰中升腾而起。繁缛的花纹与龙身留白的简洁使主体纹饰更加突出,体现了元代青花瓷器所特有的表现方式。瓶肩部的云肩纹内绘着象征富贵与吉祥的凤穿牡丹和麒麟穿牡丹的图样。近足处的如意云头纹里也画满了牡丹花叶。  相似文献   

20.
耕生 《收藏》2013,(13):70-71
吉州窑年代的下限是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问题,而纪年瓷无疑是解决疑问的实证。考古资料和民间藏品中目前已有两件实物可资参照。1983年,吉州窑永和窑址出土一件丁未年款釉下彩绘水波纹残罐(图1),现藏江西省吉安县文物管理所。底径12.8厘米,高20厘米。敛口,平沿,短颈,溜肩,球腹,圈足,口及上腹部分残缺。罐外壁薄施一层白釉,器内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纹,足边露砂胎。罐体以褐彩绘画,共有4组纹饰,各组纹饰之间以粗细弦纹间隔,颈部饰卷草纹一周;肩部褐彩书写"□□作称心买卖答者,丁未岁下市朱有成用工"(图1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