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秦论》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句,在教材注解中将“谁何”注译为“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觉得“呵问他是谁”这种注释给了学生一种误导,即误认“谁何”为“何谁”,因而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谁何”不能视为“何谁(呵问他是谁)”。若将“谁何”视为“何谁”,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方可。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何”前置在“操”的前面,因为这是一个疑问句。而“谁何”不是疑问句,故“何”不能前置。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  相似文献   

2.
“三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任教。”是谁如此“特别”?“一心想做数学教师,无意中成为语文教师。”是谁如此“有趣”?“1998年决心好好做一名教师,2008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是谁如此“有才”?他就是“作文教学革命”的践行者,近年来在小语界声名鹊起的管建刚老师。  相似文献   

3.
谁是家长     
谁是家长一位小学老师给新生填登记表,问道:“你们家长是谁?”反问:“什么是家长?”“谁在你家说了算谁就是家长!”“那,就把我自己的名字写上吧!内蒙杨景忱谁是家长@杨景忱...  相似文献   

4.
从去年开始.坛上“骂”风劲吹。《十作家批判书》的热炒热卖、“二余(余杰、余秋雨)之争”的是是非非及“金(金庸)王(王朔)之战”的恩恩怨怨.使本来冷清的坛变得扑朔迷离、硝烟弥漫。有“骂”声称“逮谁灭谁”,“逮谁”自然大有“学问”——据说谁名气大逮谁。鲁迅名大,自然就成为某些人要“灭”的对象。去年年底,《芙蓉》杂志推出了一篇出自一位学博士之手的“奇”:《为20世纪中国学写一份悼词》(以下简称《悼词》)。这位学博士从作家和作品两个方面.对20世纪中国学进行了全  相似文献   

5.
到底是“谁言谁行,谁针谁从”?─—也谈周瑜的“言必行,计必从”江苏省高邮师范曹民光《群英会蒋干中计》在描写周瑜堵蒋干游说之口的一处对话中有“言必行,计必从”一语,章朝阳老师教学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设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意思”,弄清“这里是谁...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有关小学生作文和儿童画作品在署名时,除作者之外,还有“指导教师”。谁写的文章,谁画的画,就应当署谁的名字,为何还需“指导教师”?笔者虽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不会写,又不会画,但对于“指导教师”现象却有一种困惑之感。譬如作文,教师发现某位同学写得好,但还存有某些不足,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对儿童画亦然。哪个小学生、哪个儿童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不然他们怎么成材?但若署以“指导教师”,这文章、这画,到底是谁写谁画的,以谁为主?皆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先看这些文章和绘画作品吧。小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以下,…  相似文献   

7.
一个学习成绩优异、温文尔雅的孩子,却爱玩“诅咒”他人的游戏,对谁不满就“诅咒”谁。父亲自认对儿子教育有方,可眼下,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书育人工作迄今已十八年,主要经历了“动员起步、改进完善、丰富发展和深化创新”四个阶段,从教师教书育人发展到“三育人”、“五育人”以至综合素质教育。十八年育人经验为解答“为谁办学,如何办学,依靠谁来办学”的历史课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吴杭民 《学习之友》2009,(12):51-51
作为握有重权的市长,徐国元失去了为官的道德底线,推崇“办事送钱、送钱办事”的潜规则,甚至发展到“谁送了钱我记不住,谁没送钱我能记住”的地步。  相似文献   

10.
曹林 《学习之友》2010,(4):15-15
“面包车被东莞常平交通分局扣了,谁能帮帮我”、“介绍认识工商局的人付2000酬金”、“小女子正在考驾照,谁提供有关系的熟人或中介人,本人愿意拿出200元酬谢”……最近,上海一家网站竟然推出了“悬赏找关系”服务,在网上为“找后门:托关系、托路子”牵线搭桥,已有好几例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1.
玖哥和小饼是小学同学,小饼和菠萝哥是初中同学。开学伊始,三人一见如故,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从“你是谁”发展成为“你跟我谁分谁”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12.
招桃 《教学月刊》2000,(12):13-14
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既要“路”,也需“法”。“路”与“法”究竟谁先谁后,二关系如何,是中学历史教学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看谁笑到最后”——这是我们平时打赌时常说的一句话,而今高考的脚步日益走近,因此,现在恐怕正是需要考验我们“看谁笑到最后”的时候了。而且,不仅是要“看谁笑到最后”,更要看谁最后笑得更好。而要“笑得更好”,后期复习相当重要。那么,高三语文后期复习要注意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传说有一个故事,说丹麦女王维多利亚一天深夜回房,敲门,她丈夫在房里问:“谁?”女王说:“我是女王。”房里无动静,门也不开。女王又敲门,她丈夫又问:“谁?”女王说:“维多利亚。”里面仍无动静,也不开门。女王第三次敲门,她丈夫又问:“谁?”这次女王说:“你的妻子。”  相似文献   

15.
阮彩伟 《江苏教育》2006,(11B):29-29
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在教“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一句时,我引导学生探究这里的“谁”到底是谁呢?  相似文献   

16.
警惕,校园里的“比富”风陈定才笔者最近对五十名中小学班主任作了一项调查,结果让人吃惊:有三分之二的班主任认为自己班上存在着“比富”风。这股“比富”风形式一样:口头炫耀。内容不一:谁的压岁钱多;谁的衣服、裙子漂亮;谁的生日礼物希罕,谁生日宴请的同学多;...  相似文献   

17.
慎用“最”字刘瑞琦目前,不少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往往以“最”字来激励学生的进步。教室中张贴着一张张表格,有“看谁成绩最好”,有“看谁最守纪律”;评比活动中的称号有“最佳能手”、“最佳队员”、“最佳方案”;在对学生的评语中也往往用“最”字作为激励,如“希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为何教育”、“谁来教育”和“教育谁”三个维度,对新世纪的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向进行了审视,围绕了成人教育的目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等方面表面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谁何”二字怎么解释,“谁”与“何”又是什么关系,历来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谁奈之何”的省略,有人说“谁何”就是“谁敢问”。教材注:“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这种理解,结构上又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谁何”就是“谁”,前面省略了动词“问”;一种是,“何”通“呵”,“谁何”就是“谁呵”,就是“呵谁”,呵问是谁。  相似文献   

20.
“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相融合,主要解决“为何融入”“谁来融入”“怎样融入”三大问题。在“为何融入”上,“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共同目标指向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在“谁来融入”上,强调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主导力量;在“怎样融入”上,提出从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上进行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