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别     
一位富人去看哲学家蒙田。蒙田将他带到玻璃窗前,对他说:“向外看,告诉我你看见了什么?”“许多人。”富人回答说。然后,蒙田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道:“现在你看见了什么?”富人回答说:“我自己。”“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蒙田感叹地说,“区别只在于一层薄薄的银子,但这一点银子就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区别@王玉北  相似文献   

2.
梁衡先生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已选入了高中《语读本》第二册,作一开头就说“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迷,他太博大深邃,让人看不清摸不透”,“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然后作从三个方面写了他的叫人难以理解的地方,那就是明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化人却偏偏参加了政治运动;明明是一个柔弱的书生,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经论及诗歌欣赏中的联想。他举例说: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朱先生说的很对,我们阅读苏东坡的这两句诗,如果没有“小龙团”茶和茶的清沁肺腑的联想,这种阅读的趣味便索然了。其实,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很多人称道,还因为“小龙团”茶的联想物“小团月”本身又能为…  相似文献   

4.
儿子津津两岁多,长得聪明、活泼,人见人爱。可是,有块心病一直让我感到烦恼,那就是他只会叫“爸”和“妈”,有时逼他喊人,见男的就叫“爸”,见女的就喊“妈”,弄得我好不尴尬。说起来,他也不是不爱出声的孩子,整天“啊”、“咦”、“哇”地乱叫只是说不出来话。他要吃东西时会指着那东西叫,要上厕所会提着裤子叫。  相似文献   

5.
改名     
高云 《早期教育》2001,(7):10-10
缪估是幼儿园有名的“调皮大王”。一天早晨。我提着重重的一箱橡皮泥刚进幼儿园大门,就见佶哭哭啼啼地扯着妈妈的衣服不肯放手。他的妈妈则露出了一脸的无奈。见佶不肯跟我走,我说:“缪佶,你今天为什么不肯进幼儿园?”他冲着我大叫:“你不要叫我缪佶啦!”还不停地摇着妈妈的手说:“妈妈,帮我去改名。”我觉得很奇怪,便问:“你不叫缪佶,那叫什么?”他说:“我要叫沈天益。”我有点儿莫名其妙。佶妈妈苦笑着告诉我:“佶多次闹着要我帮他到老师那儿去改名,说在家叫佶,在幼儿园叫沈天益好。因为老师天天表扬沈天益,说沈天益聪明、听话。如果他也叫沈天益,老师也就会天天表扬他了。”  相似文献   

6.
从前,有位靠卖锅盔馍发家的王老板,刚做生意时,对请来钉秤的人说:“你钉的秤,若能将九两馍称成一斤,除工钱外,再赏你二两银子”。王老板出门后,老板娘对钉秤人说:“你钉的秤,若能将一斤一两馍称成一斤,除工钱外,我再赏你五两银子,但要对我当家的保密,他回来后,你就说按他吩咐钉的秤。”钉秤人按老板娘吩咐钉了秤,又按其吩咐回复了王老板,领了七两银子,高高兴兴地走了。此后,王老板用这杆“特钉”的秤,生意越做越红火,同行一天卖一担馍都吃力,而王老板一天至少能卖五担馍。夫妻俩忙不过来,只好请帮工。渐渐地,王老板成了闻名遐迩的百万富翁。…  相似文献   

7.
晚上,丽莎和约翰缠住爸爸,要他讲故事。爸爸说:“那我就讲一个‘不妖怪’的故事吧。”不妖怪从前有一个男孩总喜欢说“不!”。妈妈叫他刷牙,他说“不!”;爸爸叫他打扫房间,他说“不!”;姐姐请他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他也说“不!”。甚至,对于那些用“好”和“不”回答不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众树求王     
在古代,希伯来人有一个王叫耶路巴力。耶路巴力有一个儿子叫亚比米勒,他为了争夺王位,雇用了一些匪徒,将他的七十个兄弟全杀死了,只逃脱了小兄弟约坦。就这样,亚比米勒作了示剑人的王。他的小兄弟约坦知道了这件事,就在一个山上对示剑人讲了以下这个寓言故事。他说:有一个时候,树木们要选一种树为王,来管理他们。于是,他们就去对橄榄树说:“请您做我们的王吧!”橄榄树说:“我不能,也不愿意止住我流的橄榄油,那是供奉神和尊贵的人们用的油。叫我停止流出橄榄油,飘在众树木的上面做大家的王,我不干!”树木们又去对无花果树说…  相似文献   

9.
改名的风波     
中班的缪文佶是幼儿园有名的“调皮大王”。一天早晨,我提着重重的一箱橡皮泥刚进幼儿园大门,就见文佶哭哭啼啼地扯着妈妈的衣服不肯放手,他的妈妈则是一脸的无奈,请我将文佶送到中班去,可文佶就是不跟我走。我说:“缪文佶,你今天为什么不肯进活动室?”他冲着我大叫:“你不要叫我缪文佶啦!”还不停地摇着妈妈的手说:“妈妈,帮我去改名。”我觉得奇怪,便问:“你不叫缪文佶,那叫什么?”他说:“我要叫沈天益。”我真有点儿莫名其妙。文佶妈妈苦笑着告诉我:“文佶多次闹着要我帮他到老师那儿去改名,说在家叫文佶,在幼儿园叫沈…  相似文献   

10.
“见异思迁”是什么意思呢?据老师解释:所谓“见异思迁”,就是说,看见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心。换句话说,也就是指做事三心二意,胡思乱想,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永恒的毅力,往往是“东山望见西山高,这山看见那山好。”也许有人会说——真是大惊小怪!“见异思迁”有什么不好? 没有什么不好?也罢,那就请听我给你说这样一个故事——张宝贝学艺。这个故事说的是明朝时候的事儿。曾有个叫张宝贝的人,人们管他叫“不成事”。他这个人一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靠父母留下的家产过日子。一天他来到热闹非凡的集市上。东瞻瞻,西望望,真是目不暇接。他来到一个卖画的面前,见那个人,  相似文献   

11.
7两漆     
从前,有一个热闹的码头,县官派衙役守在那里,凡过渡口的老百姓不论带什么东西都要缴税。其中有个衙役抽税最狠,老百姓都叫他“黑心”。这天,轮到“黑心”当差,王木匠特意买了7两漆到渡口搭船回家。“黑心”要王木匠缴税,王木匠说钱都花光了。“黑心”就把他的7两漆没收了。第二天,王木匠到县衙,状告“黑心”勒索了他8两银子。县官见“黑心”竟背着他独吞钱财,立刻把他传来审讯。“黑心”分辩说:“老爷,我没收他8两银子,只收了他7两漆。”县官大怒,命人打了“黑心”40大板。(小迷糊提问)县官为什么要打“黑心”呢?(…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可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笑话百出”,已成谚语。为了替女儿家挣银子,让外孙儿们吃饱穿暖,刘姥姥故意出洋相,讨贾母、王熙凤、小姐和丫环们的欢心,演出了一出出逗人发笑的滑稽戏。表面上看,村妇很“拙”,她的一举一动都使人感到她与贾府是那么不和谐。例如,王熙凤让人端给她一盆鸽蛋,溜圆滑腻,再给她一双“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打磨得十分光滑,这样故意使她“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上。”偏偏王熙凤说“这鸽蛋一两银子一个”,刘姥姥一边叹气“一两银子…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山上,在漫步丛林的时候给我讲好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其他孩子的父亲也带着他们的小孩去山里玩。当孩子们又聚在一起时,一个小朋友问我:“你看到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我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他说:“那是只黑颈鸫呀!你爸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其实情况正相反。我爸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鸟儿了吗?”他说:“那是只斯氏鸣禽。”(我猜想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他接着说,“意大利人叫它为‘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  相似文献   

14.
孩子     
一个母亲带孩子到百货商店,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孩子一跃而上,前摇后摆,踌躇满志,再也不肯下来。那木马不是为出售的,是商店的陈设。店员们叫孩子下来,孩子不听;母亲叫他下来,加倍不听;母亲说带他吃冰淇淋去,依然不听;买朱古力糖去,格外不听。任凭许下什么愿,总是还你一个不听;当时演成僵局顿成胶着状态。最后一位聪明的店员建议说:“我们何妨把百货商店特聘的儿童心理学专家请来解围呢?”  相似文献   

15.
开心直播室     
不公平老师罚两个不守规矩的孩子在放学后留下来,把各自的名字写一百遍。一个小孩写完早早回家了,另一个仍在伏案疾书。老师问:“怎么回事?”那孩子哭着说:“太不公平啦!他的名字叫丁一,好写得很;而我却叫魏鑫龙,光是那个该死的‘鑫’,就有二十四画!”(高华新)词语新解老师问:“文中说蜜蜂给花园增添了生气,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回答:“蜜蜂偷花蜜,花儿就生气啊!”大家听了笑个不停。那学生又说:“笑什么?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呢?”(张荣起)开心直播室@张荣起 @高华新  相似文献   

16.
全国卷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  相似文献   

17.
梁衡先生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已选入了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作者一开头就说“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迷,他太博大深邃,让人看不清摸不透”,“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然后作者从三个方面写了他的叫人难以理解的地方,那就是明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化人却偏偏参加了政治运动;明明是一个柔弱的书生,却偏偏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的英雄戏;明明可以流芳百世,功彪千秋,却偏偏在临死前写了一篇给他身后带来很多麻烦的《多余的话》。梁衡先生在文章中作了自己的评判,但我读了以后,总感觉作者只是提出了疑问,而…  相似文献   

18.
一丘之貉     
《小学语文教学》2005,(11):44-44
汉朝时,有个叫杨恽(yun)的人,在朝廷做官,廉洁无私,又很有才能。有一次,他听说一个小国王被杀死,就发表议论说:“君王不采纳贤臣的计策,就会得到这种下场。秦朝皇帝宠信奸臣,所以亡国;如果重用贤臣,他的国家就不会亡了。”他最后总结说,古今的帝王都不过是一个山岳上的貉而已。  相似文献   

19.
母亲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相似文献   

20.
<正>很多古装剧中,剧中人在酒楼吃饭,吃完饭直接拿一块银子结账,要是侠客那就更豪爽了,动不动几锭银子,好像银子就是普通交易货币,其实,这是不懂历史的表现。古代商业交易大多用铜钱,除非是比较大额的贸易,例如买房、买田才会用到银子。银子比铜钱贵得多,在唐朝一两银子换3500枚铜钱,就算到了明朝,一两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