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读到写,发散迁移彭阳县沟口中学张治乾教过《孔乙己》,为了使学生所学的读写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我设计了以下迁移训练题:1.《假如孔乙己肯脱下长衫》(要求:根据课文内容的描写,加上自己的想象,并联系具体事例,写一篇议论文)。2.《假如孔乙己中了举》(要...  相似文献   

2.
<正>研读肖培东的《孔乙己》课例1,我们发现:善于运用教学辩证艺术实现"浅浅地教语文",是他语文课堂的最主要特征。所谓"浅浅地教语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老老实实地把学生引领到读、写、听、说的实践中去。下面我们就以《孔乙己》这堂课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点拨三个方面来初步解读肖培东"浅浅地教语文"的教学特征。一、教学内容:简约而丰富的交融肖老师执教《孔乙己》,主要围绕小说三要素之一的"人物"展开,以"人物"为课堂内容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抓住三个"记":"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这些人是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帮助学生从情节的表层走向逻辑的内里,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文本价值进行形象的感悟和智慧的思考,也使得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以阅读指导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从而提高写作之目的呢?现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作法及体会。 一、结合课文中心扩展写作。即在原文基础上想象写作。这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跳跃性的扩展思维训练。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从原文的阅读中跳跃出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写作的空间遨游,使他们时而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时而感到学习之路“曲径通幽”。例如,学习了《孔乙己》之后,我便让学生以《孔乙己用手走出酒店之后》为题扩展作文,学生任凭想象的驰骋,描绘了一幅幅孔乙己的悲惨画面。如一女  相似文献   

5.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课,是鲁迅先生的名篇,这类课文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仅仅沉溺于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枯燥挖掘,无疑会使学生的学习"雪上加霜"。如果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悟",以"趣"为导向,不断开拓新视野,联系生活实际,一定会达到"教师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孔乙己》一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在学生预习,扫除文字障碍,了解小说背景,熟读课文,感知课文。要求学生用小  相似文献   

6.
好友孙伏园在概括鲁迅当年告诉他喜欢《孔乙己》的意见时说:"《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应当成为我们解读《孔乙己》的一把钥匙。孔乙己的确算是一个苦人,不论是就其生活的物质层面而言还是从其精神世界来讲。而"一般社会对于孔乙己的凉薄"则表现为孔乙己周  相似文献   

7.
<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真正围绕目标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实践训练,是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转身的关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迁移是开展训练的有效途径。一、充分运用阅读教学,以文本为载体进行仿写训练教材中的课文是载体,是例子,是训练学生语言实践的最好材料。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北京的春节》一文,作者以"腊月初旬开始""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五  相似文献   

8.
基于时代的呼唤与要求,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如何利用第二课堂这一空间,训练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真正走出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迈进充满乐趣的“百草园”,这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让学生自选题材练习写作,激发创作欲。如学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后,让学生自编故事——《孔乙己巧遇范举人》,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原文的主题,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写成佳作。再如学完童话《花的话》,让学生练习写作《草的话》,同学们运用拟人的手法,有的介绍草的生长过程和价值,有的还能站在…  相似文献   

9.
<正>《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篇非常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的出场是在咸亨酒店,作者以酒店为背景,以"喝酒"为线索展开叙事,"酒"在《孔乙己》一文中充当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成为文章中有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张盘英 《考试周刊》2012,(43):34-36
作者对黄厚江老师上的《孔乙己》一课的案例进行了简述,提出这一案例的妙处在于巧妙地把孔乙己的"手"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激活有效课堂的兴奋点,设计层层问题的追击点,训练语言活动的生长点,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篇非常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的出场是在咸亨酒店,作者以酒店为背景,以"喝酒"为线索展开叙事,"酒"在《孔乙己》一文中充当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成为文章中有机的一部分. 从写作特点上来看,《孔乙己》有来自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所谓无酒不成事,《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以及《红楼梦》,酒往往成为引发、连缀故事和推进叙事的动因.《孔乙已》先谈论酒店,引出喝酒,由喝酒,引出喝酒的孔乙己及其他的酒客,又由孔乙己,引出一系列关于他和那个时代的一些事件,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和事,在咸亨酒店,围绕着"喝酒"逐渐展开了,酒是全文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正优秀的外貌描写能让人物变得更加鲜活,更富有神采,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作者在描写这些人物的时候都运用了精彩的外貌描写,让人物栩栩如生,彰显人物个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人物外貌描写,促使学生更好地写出人物之魂。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21):118-119
<正>知识迁移能力就是用一个或一类知识影响另一个或另一类知识,甚至影响另几类知识,它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很重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仅靠学生的自主体会是难以形成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本文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中"气压带和风带"一节为例,探讨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方法。一、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有意渗透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陈东生 《山东教育》2012,(26):35-36
《孔乙己》一文,作为一篇抨击科举制的经典,分析评论文章多矣。但是,经典不厌百回读,本文试就《孔乙己》表现世间冷漠的深刻性做些解读。"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笑他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致使"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众人对于因科举毒害与己同处底层的孔乙己毫无怜悯,相反,以戳其伤疤、赏其痛苦为快。为了人们注意其"新伤疤",他们"叫道"。这"叫道"还算"嘴上留情",可对孔乙己装聋作哑"不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小说单元教学里,怎样完成单元的"教"与"学"的任务,使学生理解、掌握小说的有关知识,分析小说的主要思想、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写作特色呢?我认为,对初学小说的初中生来讲,比较法是一种好方法. 一、情节比较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以《孔乙己》《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我的叔叔于勒》《坚强的战士》《范进中举》为例,这些小说的故事情节如下:《孔乙己》先简介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然后介绍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相似文献   

16.
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文。这两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文章风格、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很大帮助。在这两篇文章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对  相似文献   

17.
正美籍学者罗斯·特里尔在其著作《毛泽东传》中说:"毛泽东是一位领袖、军事指挥家、共产主义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正是因为毛泽东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他的诗作才充分地表现出深刻而生动的革命精神,这是他诗作的一大特点。毛泽东的诗作散发着个性化的魅力,比如他在《念奴娇·昆仑》词作中将初稿"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通过斟酌字句更好地体现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化一般为显豁,变俗言为妙语。在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中,也时常能看到其化用古诗词的痕迹。此外,毛泽东对诗词的音律也很重视,在诗词创作中很注重调配音节,协韵合辙。以上这些特点在《沁园春·长沙》中都有表现。教师可以以这首诗词作为依据,带领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而引导学生探究毛泽东诗词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引发共鸣,以己证诗理想的诗词教学能引领学生感悟诗词的形质兼美,使学生在心灵上与诗词意境产生共鸣,顿觉"与我心有戚戚焉"。而将聋生的生活经历与诗文彼此印证,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沟通与交往"方式。在教学公开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时,笔者先和学生玩"填词游戏",让学生将"毕竟西  相似文献   

19.
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技能分解训练模式"转化为"以完整任务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高职学生夯实外贸英语函电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实现学习迁移提供了可能性,既注重每一种函电写作技能的讲授、演示、练习、运用和迁移,又兼顾每一种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运用,更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以满足社会对外贸英语函电人员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这篇小说,作者鲁迅先生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教育下灵魂被扭曲的读书人形象,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通过详细阐述了孔乙己的语言,进而对孔乙己扭曲的灵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