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亭和短亭     
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句,许多戏剧中也有长亭送别的场景,那么何为“长亭”呢?最早的亭,是设置在边境上用来警备敌人入侵的建筑,也叫边亭,早在周代各国就普遍设置。亭有亭长或亭尉。还有戍卒,敌人来攻,亭吏便向邻亭报告消息,并设法抵抗。平  相似文献   

2.
指导学生读懂自然段是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之一。读懂一个自然段,要让学生知道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的什么;还要弄清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进而明确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能明确有几句话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需要重点解决的是指导学生归纳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一、抓重点句,归纳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如《李时珍》第2自然段有4句话,讲了李时珍在怎样的情况下立下了当医生的志愿。教学中我从词句入手,使学生弄懂了每句话讲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抓住第3句…  相似文献   

3.
《林海》是一篇文质兼美、写景抒情的优秀范文。怎样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作者心中涌动的激情,怎样渗透并让学生掌握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呢?我围绕这两个主要问题,抓住“亲切与舒服”这一主线,使学生从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既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又于情感深处萌发对大森林的热爱和珍惜之情,并掌握  相似文献   

4.
三径 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的句子 ,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剑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长亭 驿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 ,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 ,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 ,后揭竿起义于大…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第七册教材《全神贯注》一课,其教学的重点:一是理解最能表现主人公全神贯注的有关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三是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课的这三个重点,前两个是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的,主要是理解、体会重点句段的意思。教学这一重点,应首先明确: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段”等阅读基本功。教学时,应让学生运用这些学过的“基本功”比较独立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句段,教师只在个别地方给予必要的指导,力求让学生自悟自得,使他们在经常不断地运用已掌握的基本功中,…  相似文献   

6.
《难忘的一课》 ,用平淡无奇的语句叙述“我”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的情景。“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一重点句间隔三次出现 ,感情层层递进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之情。本课应当紧扣“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一重点句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爱国之情。一、看图读文 ,抓住重点句1 图中黑板上写了一行什么字 ?让学生齐读。 2 仔细看图 ,对照课文默读 ,思考回答 :(1 )图中有哪些人物 ?(2 )什么事使教师和船员的手握在一起 ?二、直奔重点 ,紧扣重点句1 细读第二段 (第 3— 1 2节 ) ,思考讨论 :…  相似文献   

7.
一、初读初读的任务是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一接触课文就认认真真地读书,很快地感知文章内容,这是培养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的起码要求。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有:①抓住课题的重点词语,捕捉课文内容。如《飞夺沪定桥》要抓住“飞夺”一词;例、站)要抓住“小”;《捞铁牛》要抓住“捞”来体会课文的内容。②从课后思考题体会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把阅读课后思考题做为阅读的一个内容来研究体会。③抓课文的重点。如抓住文章的重点段、总起段、中心句等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④归纳段意,研究课文的…  相似文献   

8.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写景层次分明,比喻新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心情。教读本文,怎样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会本文准确生动的写景方法呢?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整个课堂教学做到“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以议加强读,以练巩固读”,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读读议议,从中了解思想内容,体会了写景方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以读为主”,落实字、词、句这是一篇文言小短文,怎样去识字积词,弄懂句意?我没有串讲课文,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熟读、精读、背诵等具体言语活动实践,…  相似文献   

9.
我教《黄继光》一文时,抓住“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三个感叹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自由朗读,品味感叹号在句中的作用。在学生反复自由朗读、细细品味的基础上,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①感叹号有什么作用?②这二个感叹号在文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③这三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学生懂得了感叹号在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古井》讲的是一口古井常年为乡亲们提供泉水和乡亲们常年帮助一对老年人挑水的事。作者用充满感情的文字,由井到人,赞美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这课,可采用“一提二抓三学四解”的方法:“一提”就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让这个学习目标成为这课教与学的指导思想与训练重点。《古井》这课的学习目标可定为:抓住重点句段,做到边读边想,善于提问解疑,仔细体会受教育。“二抓”就是要抓住课文重点和抓住训练重点。《古井》的重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为了突出这个重点,使学生更透  相似文献   

11.
小事不小     
之前已经和学生们说过:《长亭送别》先搁下不讲。但到了上课前突然“心血来潮”,觉得还是有必要讲讲。  相似文献   

12.
《狐假虎威》是九义小学第四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刻画了一个狡猾的狐狸形象,理解狐狸的校得是课文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出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这一教学重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一前一后”的字面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这四个字贯穿于全篇课文,对于表现狐狸的狡猾和故事寓意极为重要。因此,我紧紧围绕“一前一后”设计了几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体会课文的意思。我先问:“狐狸和老虎,谁在前头,谁在后面?你…  相似文献   

13.
我自认为我上柳永《雨霖铃》这一课是成功的,因为很多学生毕业后再相聚时,经常会提起我当时上课的内容,他们印象还很深。之所以成功,我想主要是我对《雨霖铃》一词的解读比较到位。如:"寒蝉"三句交代了什么?三句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哪些意象渲染了诗词悲苦凄凉的气氛?"寒蝉"一般是代表悲凄的  相似文献   

14.
一篇课文的逻辑段绝不会是自然段的随意拼凑,自然段也不会是句子的随意拼凑,它们的连接与组合是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的,也体现了作者的思路。因此,在段的教学中,我注意帮助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分析句与句、层与层、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同时,初步知道一些连句成段的规律性知识,同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1.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大海的歌》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我问学生:这三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第一句讲“有船出海”,第二句讲“向码头走去”,第三句讲“码头晨景”。我又进一步问,这不同的内容相互之  相似文献   

15.
《将相和》的开篇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一句与全文内容有着内在联系。我在教学中抓住此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收到较好效果。 在学生学完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一句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  相似文献   

16.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品 ,它的思想内容冲不出情人分手时的缠绵悱恻、难舍难分及设想别后孤寂难耐、惆怅难眠的孤旅人生的框本。然而他把情人之间的别后离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及情景设置方面层层铺叙、写景抒情 ,读来动人心魄。一、秋风秋雨愁煞人作者所选取的离别之景 ,字字离不开“凄清”、“冷落”的字眼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寒蝉”的“寒”字 ,使人陡生一股寒意 ;作者选择特定景物表达特定情感 ,“凄切”是全词的主调 ,是词眼 ;“长亭”点出送别的主旨。凄厉的蝉声、清秋的骤雨…  相似文献   

17.
曾静  谢芳 《贵州教育》2010,(7):32-33
一、激情导入,感受离别 1.播放歌曲《送别》。2.教师话离别:同学们,你们听到的这首歌的名字叫《送别》。每当我听到这优美的旋律,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我仿佛看见,夕阳西下,长亭古道边,一对老朋友,执手话别;又仿佛看见,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在长长的站台上,向着列车远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课文内容。   2.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怎样写清楚一段话。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理解 1- 12自然段。   2.了解“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   3.分角色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相似文献   

19.
万磊 《双语学习》2007,(10M):194-194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剧目。“长亭送别”一折通过途中送别、长亭饯别、临别嘱托、惜别目送四幅场景,表现幽深绵长的惜别之情,泌人心脾、动人情肠,体现出高超的抒情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一《鱼和潜水艇》这篇课文通过鱼和潜水艇的比较对照,说明潜水艇是人们受到鱼的启发,根据鱼的特点及鱼鳔的作用,设计制造出来的。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句意,懂得句子是怎样有条理地连接起来的。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鱼鳔的作用。共七句话分三层意思:第一句先讲有的鱼肚子里有个鳔。这里“有的鱼”三个字要让学生注意,说明不是所有的鱼。第二、三两句用设问的形式自问自答,“鳔有什么用呢?原来……”,并通过“……能够……也能够……”这样的句式,介绍了鱼鳔的两个作用。第四至七句具体讲了鱼怎样利用鳔浮上来,又怎样利用鳔沉下去。教学时要抓住“鼓足了气”、“鳔胀大了”和“气少了”、“鳔缩小了”等词语,使学生懂得有的鱼靠鳔里的气的增多或减少来“浮上”“沉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