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要根据题材、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而定,从表达效果出发选用不同线索。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条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是以母亲这一人物为线索的;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鲁迅的《藤野先生》是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的。有的文章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在阅读分析过程中,需要仔细的思考。如夏衍的《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要线索,写她们从黎明被喝着起床到黄昏疲惫不堪地放工回来,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以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必将灭亡作副线,深刻的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又如鲁迅的《药》,以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和小栓之死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的斗争,被杀害,血被吃为暗线,小说中两条线索交织,揭示了复杂的主题思想,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  相似文献   

2.
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阅读记叙文,要注意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这条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的文章是以事物为线索,如《小麻雀》一文,以小麻雀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分马》,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的开头.描写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的糜烂生活及其作者对此的愤慨,强调了从东京去往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的记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据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案第五册《藤野先生》一文认为,《藤野先生》“全文是以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为线索”,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则认为,《藤野先生》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另外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藤野先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教师备课时应充分细致地解读文本,将文本读深读透,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以“四三二一”为要点的条理清晰的教学,分别从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文本主要涉及的三个地点、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一个主题的角度深入剖析文本,在教学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两条线索,即对藤野先生的回忆(明线)和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暗线).围绕这两条线索的探讨一直没有停过,不过对这两条线索的研讨或者说是争论,历来都集中在这两条线索哪一条是主线哪一条是辅线这一问题上,而对这两条线索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探索却显得不够.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文章,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不仅能使教学中的难点迎刃而解,而且也使教学显得灵活多变,充分展现教学艺术的魅力。下面我结合教学体会,谈谈小说教学的切入点。一、扣题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明线索,有的暗点主题,有的展示环境。题目有时就是文章的极好的切入点。如教授《药》一文,我以“为什么用药做题目,题目能否换成《华老栓买药》《夏瑜的故事》”为切入点展开深入讨论。据此顺利地理出了本文的双线结构,领悟了本文深刻的主题。《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是主线…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研究从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的题目入手,以《鲁迅手稿丛编》中的《藤野先生》原稿和前人对手稿的研究为依托,对由"吾师"到"先生"这一称谓语的修改进行了原因分析.又从原稿修改的角度对两种题目修改可能性进行探究,指出原题目为"吾师藤野"而非"吾师藤野先生".最后分析鲁迅先生在修改题目时的思路以及进而探求鲁迅《藤野先生》这...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篇幅不长,可是容量不小。文中不单是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经过,还写了诸如东京留学生的情况,去仙台途中的所见,看电影之后决定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等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又是以什么为线索而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呢?我们认为这篇文章是通过鲁迅留学日本这段生活中的几个片断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青年时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贯串全文的一条中心线索。  相似文献   

9.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学习散文,要通过文章中“散”的材料,分析作者的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这就要抓住散文的“神”。理出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的线索有的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线索;有的以人物形象的某一特征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叙事线索;有的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如《桃花源记》;有的则以某一事物或景色为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听潮》。  相似文献   

10.
编录在河北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领悟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上(如对鲁迅先生深情的关爱、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无比感激)及其表述关爱和感激的语词语料的运用上,而不应该放在弃医从文等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其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11.
李兴华 《学语文》2005,(6):13-13
依照教材提示和《教参》说明。鲁迅的小说《药》是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叉发展。构成一组矛盾,形成基本情节。长期以来。大家也都是这样来讲。似乎已成定论。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作品。就会发现这一定论有诸多纰漏。所谓“明”和“暗”或者说“实”和“虚”两条线,都很难说得通。“明线”写到华小栓的死变成了“暗线”(侧面虚写):“暗线”夏琦的血被吃又变成了“明线”(正面写实)。除此之外。作品的中心内容之一的“茶客谈药”,似乎仅仅是作为交待情节发展、同接描写暗线的“道具”:至于坟场的气氛渲染更使人坠入扑朔迷离的云雾中。其实。教材提示中的所谓“明线”和“暗线”在概念上是含混不清的.用以标示、  相似文献   

12.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日本留学生活的一篇散文。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赞扬了藤野先生“为中国”、“为学术”,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了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切的怀念,并追述了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感情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1904年,作者到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那时虽然中日甲午战争已过去了多年,但日本人还骂中国人是“猪头三”,动不动就对中国人加以白眼,另眼…  相似文献   

13.
日前,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的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大村泉称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为虚构小说而非“回忆性散文”,惹来学界热议。我国学者、著名鲁迅研究专家、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王吉鹏旋即予以坚决回应,表示《藤野先生》某些内容“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但只是记忆的失真,而绝非“虚构”。据了解,大村泉在其《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是“回忆性散文”还是小说?》的发言中,考证鲁迅《藤野先生》有几处细节不符合真实,如鲁迅在仙台的某科考试成绩不是60分以上而是58分,与鲁迅有联系的学…  相似文献   

14.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讲读课例。课文主要写了‘哦”的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亲自给“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到谆谆教诲的事。作者行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哦”为线,写“我”的获奖、做客及受到的教诲,这是明线;另一条以“爬山虎”为线,写了爬山虎的色彩、特点,这是暗线。课文题目就揭示了暗线。以往学生虽然接触过含有明暗两条线索的课文,但都以明线为标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题目的含义。本文命题一改常规,巧设暗线且含义深刻隽永,学生在读了文章后与题目对照有种明显的“文不对题”的感觉,因此…  相似文献   

15.
我教《在仙台》中的“物以希为贵”江苏吴春华《在仙台》一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教师藤野先生给他以真诚的帮助和不倦的教诲,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往往都着重讲解藤野先生“教我学医”的三件事,而对课...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次教新课之前,我都让学生对课文先进行阅读理解,每篇课文设计10个问题,并作回答。如在教学《小麻雀》一文时,我让学生对小麻雀最后的结局进行想像,结果有的学生想像小麻雀死了,写道:“我”含泪地把它掩埋在葱郁的山上,每年都要送上一些食物和水,祈求小麻雀永远平安快乐。怜爱、善良之心溢于其中。有的学生想像小麻雀受伤后经过“我”的悉心照料,竟奇迹般地好起来了,“我”又把它放回到大森林中去。又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让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续写。有的学生写到皇帝经过这…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刊物(包括《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这一北一南两家权威)和参考书都说藤野先生是《藤野先生》的中心人物,同时又说“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不但自相矛盾,而且不符合文章实际,不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既然《藤野先生》“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中心人物怎么会是藤野先生? 是鲁迅从属于藤野,还是藤野从属于鲁迅?答案是后者。更明白地说,对藤野先生的态度是表现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一个方面。鲁迅之所以特别敬重、特别怀念,并且以他来激励自己,就因为他“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军国主义的日本,在歧视中国的氛围里,唯独他没有民族偏见,希望中国强盛起来。尽管鲁迅如此敬重藤野先生,但还是不到毕业,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为的是要从事文学救国。时事电影的放映是鲁迅作出如此重大抉择的直接原因。在这一点上,藤野先生的作用远远不及电影里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以逾 1/3的篇幅,叙述了日本爱国青年写“匿名信”诬陷鲁迅先生考试作弊和霉菌学课余放电影两事件。从鲁迅先生思想发展道路看,他早期赴日求学时思想具有突出特点并发生过重大转折,于是人们就从鲁迅思想研究的角度认为,这两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交待了他弃医从文的原因。这固然不错,但仅此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这种过于笼统的分析立足点脱离了作者的本意。这篇以“藤野先生”命名的回忆性散文,其文章以表现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为主旨,无论怎样散,都必须围绕“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9.
藤野先生是鲁迅为数不多的恩师之一。后收入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1926年在厦门大学执教时的作品。距离日本留学时期已经20余年了,鲁迅追忆当时自己的生活片断,从饱含情思的追忆,塑造了一位日本医学教师的感人形象。这篇散文涉及到作者留学日本时期的经历、弃医从文的转变过程,同时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有研究鲁迅生平思想的价值。这篇以恩师为文题,以怀念师长为旨意的散文,以平和悠远的情调,真挚深沉的感受,刻骨铭心的记忆,追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品质,表达了对一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  相似文献   

20.
《藤野先生》在日本的前前后后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准备出版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的《鲁迅选集》。译者请鲁迅先生对所选篇目提出意见,鲁迅回信道:“《某氏集》(指《鲁迅选集》日译本)请全权处理。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