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5年,美国新闻学会会长詹姆斯·W·凯瑞的论文集<作为文化的传播>的中文版出版,可以看做是传播仪式观在国内的研究发端.随后,有关凯瑞传播仪式观的基础研究开始散落出现.2008年陈力丹教授主持的一场关于<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1]的讨论之后,有关传播仪式观的研究和探讨开始走向深入[2],并引起传播学界的关注,因此这次讨论可以看做是传播仪式观在中国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之论.  相似文献   

2.
传播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同时也提供给人们一种共享表征的仪式.出于不同的传播观念,受众心理研究的思路也会不同.对媒介仪式中观影心理的研究应从传播的仪式观出发,考虑具体的观看情境,考虑仪式本身的精神要素和意识形态预设对观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方丹 《青年记者》2017,(20):8-9
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在《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中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的概念.该理论把传播看作“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它不是空间上讯息的拓展,而是指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①它强调的并不是讯息的传达,而是仪式的呈现和价值观念的聚合. 仪式观从文化的角度来诠释传播,强调传播的文化意义,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认为传播是一种仪式的确认与完成.仪式观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同时也对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传播仪式观而言,要分析其在报道中的形成机理,就要对仪式观理论在报道中的形成路径及形成动因进行分析,发现新闻报道运用这一理论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刘敬 《东南传播》2021,(8):127-130
结合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中对仪式的有关研究,借鉴维克多·特纳提出的"类阈限"理论提炼出了微信类仪式传播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微信空间中类仪式传播的分类和特点、功能与属性.根据微信用户对互动仪式参与意愿的高低和参与仪式后造成的影响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两个变量区分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类仪式,最后提炼了微信类仪式传播的四种基本功能并指出了其功能的同一性即仪式的凝聚功能.  相似文献   

5.
郭讲用 《当代传播》2011,(4):45-47,50
本文运用传播仪式观理论,通过对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分析比较,揭示传统节日组织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传播在共享信仰、续接传统、整肃心灵方面的意义,分析大众媒介的介入如何使传统文化得以修正与转换.以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神圣性与纯粹性差异观照我国端午节传播由于泛政治等因素而导致的“仪式空壳”问题,探讨如何将传统节日组织仪式和媒介...  相似文献   

6.
李佳 《青年记者》2020,(11):75-76
传播仪式观是由美国的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在“传播仪式观”理论中,传播并非指信息在空间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它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①通过传播的仪式观,特定的传播活动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受众在这种仪式下形成共同的情感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张婧 《青年记者》2017,(32):79-80
传播仪式观理论 詹姆斯·凯瑞是20世纪美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传播仪式观理论的提出,为美国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他认为传播更多的是一种仪式,而不是传递或运输.①自此,传播仪式观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与传播传递观简单描述为对信息的传递和运输不同,相比之下,凯瑞的仪式观理论把传播看作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② “窦”式《圆桌派》的移植与创新 《圆桌派》由优酷视频推出、窦文涛主持.嘉宾构成从“锵锵三人”变成了圆桌席上的四人,同样针对热点话题进行聊天式品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和媒介仪式理论为视角,观照中国春节仪式传播的变迁。春节仪式的传播形式从群体仪式向媒介仪式转变,传播内涵从神圣向世俗转变,传播功能从文化认同向娱乐大众转变。仪式传播的转变,稀释了春节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恢复再造传统群体仪式,虔诚塑造媒介仪式,对于传承和保护春节文化遗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刘慧 《编辑之友》2012,(6):47-48,62
传播中的仪式在个体行动和群体行为中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具有对传播内容补充与辅助的作用,有些时候,甚至比传播内容更加重要.论者将“仪式”与“传播”这两个重要的概念联系起来,阐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仪式对于归属感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强调传播是一个文化共享的过程,媒介事件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得以展现。媒介仪式由于媒体的放大作用,关注度高,因此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来说是良好的契机。本文试图从媒介仪式角度分析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媒介呈现,从中探析媒介仪式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1.
李心洁 《东南传播》2021,(12):116-118
纪录片仪式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起着凝聚社会集体、传承历史记忆、增进民族团结、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仪式功能.从历史重现、记忆再现、符号表现、情感凝聚四个方面分析纪录片《大国仪仗》中的仪式传播,能够清晰看出,在社交媒体时代下,中国仪仗兵在执行各项仪式任务时所进行的仪式传播,在构建"仪式场景",强化观众意义认同感,塑造国家形象,构建抒发爱国情怀的绝佳场域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以中国传媒实践活动中的民俗传播与节日(庆典)仪式传播为例,考察和分析中国传媒与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意义及关系.理解民俗展现和节日仪式传播意义,就是在仪式中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以其感召力重建文化的"想象的共同体",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建构中重新发掘现代性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的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传播仪式观视角分析歌仔戏的发展困境,并提出建议.目前,歌仔戏的发展困境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传播场域的分裂,民俗场域中的歌仔戏忽视其在传递观上的传播,而政治场域中的歌仔戏忽视其在仪式观上的传播;二是心理场域和物理场域的衰退,主要有青年群体仪式感的丧失和纪念性建筑物的衰败;三是歌仔戏自身缺乏时代创新性,剧目缺乏新意,...  相似文献   

15.
“礼物”:仪式传播与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仪式传播包含仪式本身作为传播和仪式化传播两个层面。礼物是仪式传播的一种形式,礼物交换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正是人们认同的诉求所在。  相似文献   

16.
电视媒介事件与仪式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传播形态,电视媒介事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探讨电视媒介事件凝聚社会、融和情感、增进团结、传承文化、确认秩序的重要仪式功能,考察电视媒介事件的仪式传播特点、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昌 《新闻界》2012,(13):12-15
传播仪式观超越了传播仅仅是信息传递的思想,从对传播过程的控制到通过传播共享相同的文化仪式。传播仪式观启发我们,新闻报道在完成信息传递的同时应该放大人性、文化的因素,营造一个合理的、正直的、温暖人心的仪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追溯仪式的概念,考察了仪式传播研究的现状,发现国内比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引进和解读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虽有部分研究开始尝试用民族志等方法对中国本土的仪式传播进行研究,但民族志方法的把握与具体问题的展开还存在明显不足。本文认为传播研究既要重视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又要正视仪式传播与传播仪式观的差异和联系,在传播仪式观的启发下研究具体社会情境中的仪式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乡土社会,仪式是比较活跃、比较普遍的文化事象,它贯穿于乡民的日常生活世界。仪式不但是乡民传承俗信文化,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传播手段,而且,乡村仪式的展演过程也伴随着丰富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现象。遗憾的是,关于仪式传播的研究,一直被传播学者所忽视。  相似文献   

20.
郭静 《编辑之友》2016,(12):59-62
我国的传播学界习惯将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与戴扬和卡茨所著的《媒介事件》视为一脉相承的传播学仪式研究著作.并出现了相当一批打着“仪式观”旗号,而实际上却是秉持着“传递观”的行为研究、应用研究.笔者认为,《媒介事件》与《作为文化的传播》从“仪式”内涵到研究范式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并指出凯瑞的仪式观和我国主流的哲学观、传播价值观以及民主观均不相符.而我国学者明明秉持着“传递观”却非要戴上“仪式观”的帽子则反映出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