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因素,以及如何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变化的社会中实现政治有秩序运行以促进政治稳定,是贯穿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这一书的核心内容。本文重点分析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的政治稳定观,并且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指出该书存在的缺陷。一、政治不稳定因素亨氏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剖析造成政治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期望和指望之间的差距造成的,期望指的  相似文献   

2.
在宪政视阁下推进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在保持基本宪政框架稳定的前提下,着眼于宪政秩序的构建和宪政体制的完善,既可以保持政局的基本稳定,又可以使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想途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及我国政治社会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任何国家政治体系的稳定与发展的实现不仪取决于该国政治与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而且还取决于该国政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与该国政治社会化的实现密不可分。现代社会越发展,变革的要求越强烈,公民的政治社会化问题越突出。所以对现代社会而言,只有全面地实现公民政治社会化.才能最终建立起可靠牢固的政治稳定基础。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政局是稳定的,在稳定中又存在着不稳定因素,这是中国政治的现实。在动态的政治稳定机制中,研究中国的政治稳定问题时,就应该从分析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着手,探索从不稳定转向稳定的条件和途径,这有助于我们客观地分析当前政治形势,理智地认识各种不稳定因素,从而寻求一条保持长久政治稳定的正确途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政治秩序的构建是政治发展、政治现代化的前提。然而,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由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稳定与发展的悖论、自主性与依附性的矛盾等因素的干扰,导致政治秩序出现失衡的状态,严重滞缓着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前进步伐。深度解析这些变量因素,对于重新建构稳定的政治秩序,实现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推动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政治稳定理论是我国保持和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新时期中国的政治稳定既有许多有利的因素,又面临着挑战。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效地保持政治稳定局面,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政治稳定,首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其次要保持立国原则的稳定和执政党的稳定;再次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最后要对公民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思想稳定。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极其深刻转型的同时,影响政治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日益增多。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要有利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且要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所以,建设服务型政府就必须以保障政权的稳定性、加强政府的责任性、维护政治生活的秩序性、增强政治制度的内聚性为向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缺乏衡量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稳定的基本指标体系,构建这样的指标体系有助于全面把握和预测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发展过程,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和经济繁荣,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衡量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发展与稳定的指标体系包括政治秩序、政治制度、政治取向和政治参与四个基本指标,它们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综合测定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稳定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9.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系统的基本政治功能之一 ,作为形成政治秩序和维持政治稳定的重要机制 ,少数民族的政治社会化对保障我国社会、政治稳定 ,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本文从分析认定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涵入手 ,着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所应达到的目标 ,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考虑乡村社会的实际,即我国乡村社会目前正处于特殊历史转型时期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特殊的经济、政治、化因素决定了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不可能是一系列静止的规范体系的组合,而是一个不断运动演化的过程。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建构的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均不够完善,还存在各种阻碍法治秩序建构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秩序是人类政治生活的首要目标,良好的秩序是社会起性速行和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一定的秩序需要政治权力来建构和维持,但政治权力解决的是政治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政治秩序要持久存在.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合法性基础,即建立政治权威。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学者对合法性基础理论的阐述,认为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存在于这三个层面;意识形态的规训性、政治过程的守法性和政治产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一、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时代要求(一)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最需要的就是安定稳定的国家和社会环境。但是,西方政治霸权不断凭借网络优势,传递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甚至利用网络攻击中国共产党,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企图破坏我国安定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艺术是中国式思维的外在信息化,它满足着这个民族的心理需要,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而艺术法则和内容的传承以教育信息的形式存在。中国的封建政治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异化教育信息的手段规诫艺术,艺术信息再作用于人的心理,形成顺应封建政治的价值信念、情感态度,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曾经顽韧地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秩序稳定。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资源,构建先进的社会文化,建立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以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保持政治稳定,坚持政治改革是邓小平一贯思想,本文从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辨证统一关系中,论述政治改革是政治稳定的有力保证,深刻理解邓小平的政治稳定与政治改革思想,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于深化和推进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层社会政治精英对当前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基层政治精英在基层政治稳定所具有的政治功能以及我国基层政治精英在我国当前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中的重要功能与意义,指出由于我国基层政治民主治理建设制度、法律供给不足,基层政治精英在自身文化心理、行为方式以及角色承担上存在偏差导致了我国当前基层社会政治稳定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上述的基础之上,笔者进一步指出基层政治精英的异化说明我国当前基层政治精英还没有完全适应并创造出一种既符合当前法理框架、政治制度安排。这种食而不化的境遇需要基层政治精英进一步加强自身角色塑造。  相似文献   

16.
从应然的层面看,政治认同具有构建政治合法性、维护政治稳定等功能。在实然层面,当代中国面临诸多政治认同危机,如政府认同危机、执政党认同危机及理想信念危机等。解决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危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维度加大建设力度,以构建起政治认同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转型时期凸现的弱势群体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作为联结政府与社会的公共政策,是影响社会秩序中重要因素.公共政策不仅是政治稳定局面实现重要工具,而且也是诱发社会政治不稳定重要因素.公共政策与社会政治稳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一旦公共政策背离其内在属性,必然诱发社会政治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中国家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新旧的更替,传统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会滋长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如何缓解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相对稳定,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稳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非常重要。其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国际稳定等。稳定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最高利益,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