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电视剧与民族叙事审美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静 《现代传播》2002,(1):77-80
随着消费观、娱乐性、商业色彩的渗透和冲击 ,中国影视文化面对挑战。本方着重对中国电视剧所承继的民族叙事审美文化传统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观照 ,并通过对一些电视剧叙事文本的解读 ,分析了中国叙事审美传统在中国电视中存在的形态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最早提出的,描绘未来生活的理想方式。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包含着深刻的山水审美思想,对山水城市的构建以及人们审美心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山水城市为人们在生活中体认自然提供了直接的平台。山水城市的构建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延续,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蒲震元 《现代传播》2006,42(5):22-25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审美文化”研究已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交引起了中国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历史语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先进文化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审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我国当今审美文化建设,从重视审美文化研究、倡导审美文化批评、开展审美文化教育等三个方面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审美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看法,并呼吁学界通力合作,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学学科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彭文祥  张丁祺 《现代传播》2023,(12):101-109
作为民族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新兴艺术形式,VR艺术依凭技术赋能而具有沉浸、交互的鲜明特征。在当代中国的VR艺术创作中,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VR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另一方面,伴随现代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得以转换与表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VR艺术的相互成就中,借助沉浸、交互所蕴含的可供性和能产性,VR艺术创作在“审美转换”与“审美表征”两个层面呈现出审美表意实践的新特点和新风貌。VR艺术创作的探索、创新所寓含的审美现代性意义可为VR艺术发展乃至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熏染下,中国电视剧具有了其有别于其他国家电视剧的显著特征,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剖析出中国电视剧独特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电视剧的价值视野出发,探讨了传统美学在电视剧美学中的体现及其在电视剧艺术批评中存在的理论空白点,分析了电视剧作为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平凡关学趣味的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7.
常江  王雅韵 《现代传播》2023,(1):102-109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破坏了传统审美实践赖以维系的媒介间性,通过不断挤压“反思”和“协商”在审美实践体系中的存在空间,消弭了文化公共性在审美实践中得以形成所必需的批判性距离,进而全面导致了大众品位的私人化,制造了“审美茧房”。这种私人化的大众品位,则进一步与技术发展的既有趋向“合谋”,以文化民主为名制造了新形式的社会区隔,令旨在追求共同价值和道德目标的公共美学几无生存土壤,整个社会文化进而向反公共性方向演进。而身处审美茧房中的每一个人,在“消费自由”的幻象中,日渐丧失对超出自己趣味范畴的文化艺术形式与文本的包容,并有可能在“适宜”的舆论氛围下,将审美的排异诉诸话语乃至行为暴力。鼓励或容纳各种类型的网络趣缘社群的发展,或许是“破茧”唯一可行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视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既是艺术事业 ,又是文化产业 ,然而 ,电视剧的产业经营 ,决不等于企业化和商业化、市场化。电视剧在西方诞生时具有的现代大众文化品格 ,在中国已经发生异变 ,呈现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多元共存而又相互对峙、相互较量的景观。以维护国家与社会中心意识形态权威地位的官方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越轨行为和负面影响所进行的强势管理和大力控制 ,以启蒙为传统、以高雅艺术为执着追求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劣质产品和病态思想理论及其颠覆性所进行的严肃批判和扼制 ,都有益于电视剧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是先进文化前进的需要 ,不能说成是“文化保守主义”、“反市场化”。虚构当今“中国主流电视剧”的特点是什么“政治娱乐化”和“娱乐政治化” ,或者“娱乐电视剧主旋律化”和“主旋律电视剧娱乐化”的神话 ,正是西方现代大众文化思潮盲目乐观的表现。发展中国主流电视剧的文化策略是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完美统一。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电视剧要坚持“民族性”和开放的姿态 ,并且坚决反对和防止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 ,保护自己的“文化主权”。  相似文献   

9.
吕鹏  冯然 《声屏世界》2005,(5):35-36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有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了新的求索阶段:以画面思维形式打破传统的文字思维.同时兼具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眼光与全球化的视野。曾获2002年法国蒙特卡洛电视节“法国广播电视学院国际大奖”提名和2002年第七届新加坡“亚洲电视大奖赛”最佳纪录片提名,由四川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求学》正是这样的一部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0.
服装作为不用时代文明的载体以及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在人类的文明是进程中呈现了很强的民族传承性。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中,儒家所倡导的“和”的审美理念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在中式服饰的特征上就呈现出讲究“情景合一”、“天人合一”的大一统风范,和谐、内敛、包容等审美情愫也不断地在中国古代的不用时期的服饰格律中加以表达。现代服饰设计需要民族文化的渗透与传承,这样才能展露出更富审美情节的民族华章。服饰审美正是源于社会的需求,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艺术化生活方式方面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追求。i  相似文献   

11.
美和审美都不可避免地依附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文化的发展是缓慢的,渐变式的,而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动荡、激烈的发展过程,社会文化、审美文化也都随之发生了剧烈变更。特别是现代消费文化带动下的审美文化冲破了传统审美的规定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审美文化,本文通过对传统审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进行论述,揭开现代审美的功利化和商业化特征,以期为现代中国大众审美文化在全球村的历史条件下寻找本土语言。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们与电视剧观众一样,对电视剧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非常敏感、非常关注。中国传统的社会观“修身齐家治国”将个人、家庭与国家铸为一体,培植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参与习惯与审美取向。从文化学意义上说,任何一种文化内部都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果我们把近代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大众文化思潮的影响下 ,中国电视剧领域的某些理论问题被混淆 ,造成具体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被误读 ,并直接关系到电视剧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曾庆瑞、尹鸿两位教授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当下电视剧的创作进行了有意义的论争。本文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被虚设的语境 ,大众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大众”是不同权力话语集团争相亲和的对象 ,反映在电视剧领域 ,大众对作品的多元的合理的需求被它们按各自的意图曲解。电视剧作为当代主要文化艺术形态 ,天然地承载着提升人们精神素养、文化品位、审美能力的使命。商业因素对电视剧制作的介入并没有改变电视剧作为艺术的品格 ,当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电视剧“美”的建构 ,而不是电视剧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亮剑》谈新视角下的"红色偶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凡提到“偶像剧”,人们往往把这一概念和”青春”二字联系在一起,原因在于由日韩舶来的所谓青春偶像剧大都是以活跃,动感,时尚,热情的青年一代作为主角呈现给观众的。近年,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影视制作人也争相效仿.打造了一系列青春偶像明星。在充斥着青春偶像的电视频道中.一部主旋律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亮剑》横空出世.迅速掀起了收视旋风.重新唤醒了观众被精致而慵懒的“小资”情调麻痹已久的审美趣味。这部电视剧颠覆性地塑造了一位崭新的军人形象李云龙,这一“红色偶像”以粗砺阳刚的魅力征服了观众,为“偶像”赋予了更丰富、更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这三种文化类型的边界逐渐模糊,其中的融合共通之处则在加强。笔者以为.这三种文化的交互融通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考察。首先.在共时性上的一种交叉关系,或者说,是种比较明显的横向力量交织关系。其次,在历时性上存在着纵穿关系,主要体现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这是贯穿数种文化形态的内在轨迹,不易觉察而又一直在它们横向的沟通上体现着聚合的力量。二者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三元结构中的“共享文化”。对于“共享文化”的探讨可以在定程度上拓宽电视剧的创作视野.深化创作理念,从而使我们在把握具体的一种电视剧文化形态的同时兼顾多元文化需求方面有更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既是文化的表现,也以文化为表现对象,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着电视剧艺术的性质与特征。因此我们可以从审美文化类型上来理解与分析电视剧的类型.并探讨在三种审美文化博弈格局下电视剧艺术的价值定位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7.
借由中国电视剧伦理内涵提炼的“伦理同心圆”表意系统,是响应共同体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理论创新。通过贯通电视剧叙事主体的人与其在家庭、社会空间的价值互动,“伦理同心圆”驱动以“共同体”之共情、地方感之共在以及人文感同之归化的符号线索,促使个体在逐渐外化的情感实践过程中实现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逐层内化。而在确保电视剧的声画顺畅、叙事直白、形象美观、渠道通达以及唤起解释努力、并进一步创造需要等实践取效之余,“伦理同心圆”的创构也对电视剧的剧情编制与对外传播均提出相应要求。  相似文献   

18.
夏颖  王继发 《青年记者》2007,(14):106-107
2005年由湖南卫视全力打造的品牌节目“超级女声”,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地方台的收视率仅次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奇迹。仔细研究“超女”的节目形式,无论是前期策划、录制过程,还是后期包装,都与以往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审美倾向有很大的区别。追求原始的录制过程,将真实放在第一位的节目宗旨都将传统的审美观念进行了大换血。而中国电视行业更是发掘出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有审美潜力的节目形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电视剧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和强大的影响力.承载着对观众的审美教育功能.但是.这一功能在实际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实现.原因之一是某些电视剧在塑造反面人物形象时有意无意地对其进行“美化”.在无形之中不是呼唤真、善、美.而是为假、恶、丑辩护。这不利于体现电视剧的审美价值.也违背了电视剧的美育功能和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0.
夏颖  王继发 《青年记者》2007,(14):106-107
2005年由湖南卫视全力打造的品牌节目“超级女声”,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地方台的收视率仅次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奇迹。仔细研究“超女”的节目形式,无论是前期策划、录制过程,还是后期包装,都与以往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审美倾向有很大的区别。追求原始的录制过程,将真实放在第一位的节目宗旨都将传统的审美观念进行了大换血。而中国电视行业更是发掘出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有审美潜力的节目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