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五四"以来,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人出路的追寻与探索就成了一个海峡两岸均无法回避的话题.纵观当代文坛,台湾女作家童真的《穿过荒野的女人》与大陆女作家张洁的《祖母绿》都涉及了女人的出路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出路与困境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位女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女性人生的悲剧色彩,从而探讨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女人出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郑州大学文学院[摘要]张爱玲的《金锁记》和台湾女作家萧丽红《桂花巷》都是在传统的男权文化背景中,揭示女性生存本相,关注女性命运,本文从男弱女强模式、异质母亲形象地塑造,潜意识心理的开掘三个方面分析二者的共同之处,探寻两位女作家建构女性主体性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在《飘》(1936)中塑造了一位敢说敢做的新女性形象——郝思嘉,而美国当代女作家简·斯迈利在《一千英亩》(1991)中塑造了一位从“失语”走向“抗争”的新女性形象吉妮.论文拟从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觉醒过程和其土地情结作一番比较与分析.两位女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但同为农场主的女儿,她们都与土地有着十分亲密的联系,都为她们所生活的土地做过努力抗争,在觉醒过后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构建,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成为了文学史上经典的女性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深刻地揭示了东北乡村女性在日本侵华期间遭受的异族侵略和男权压迫的双重生存悲剧;台湾女作家叶陶创作的《爱的结晶》,在台湾日据时代的背景上,讲述了两个选择不同道路的女同学在社会动荡中的命运遭遇。这两部作品蕴含着强烈的女性意识,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思考,批判了带给婚姻家庭悲剧的男权中心话语。  相似文献   

5.
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均为20世纪重要的女作家。作为女性生活的直接体验者,她们因为对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小说创作风格的钟爱,从创作伊始风格的相似就存在,所以徐志摩称凌叔华为"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实际上两位女作家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差异也必然存在。本文拟从短篇小说《再见》和《莳萝泡菜》的比较中找出两位女作家短篇小说创作貌似下面潜存的神不似。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中的文学作品烙上阶级斗争的烙印,政治斗争充斥其中,人性几乎从这些作品中消失殆尽。女性写作在“十七年”中处境尴尬,“男女平等”的制度化,将女性写作推向了雄性化的歧途。由两位女作家创作的《百合花》《红豆》却以其人性美,拒绝了当时文学创作的心灵、情感荒漠化。  相似文献   

7.
丁玲和梅娘是两位气质和风格迥异的女作家,她们在不同年代创作的女性小说《阿毛姑娘》和《鱼》却很相似,作家通过对底层妇女和知识女性的生活的审视与观照,表现对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生存价值的关注,揭示女性的生存本相。女性在精神上经历的觉醒、挣扎与困惑,说明了五四启蒙精神对女性文学的影响和其在理性上的匮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比较中国女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美国女主家凯特·肖邦的《觉醒》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她们扮演着冲出时代樊笼的女性先驱角色,探究她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相似的觉醒和孤军奋斗历程,由最初的矛盾冲突、挣扎反抗到最后失败而终得出一些规律,以此给追求自身解放的新世纪的现代女性以启迪。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女作家铁凝的长篇巨著《玫瑰门》与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代表作《钢琴教师》无论是在情节内容还是在艺术风格上,并没有任何的相似性。然而,人性丑的共同主题,以强烈的女性先锋意识对女性本质、命运的深层解读,对女性精神世界最底层、最隐私、最原始的需求和欲望的挖掘,使这两部产生于不同国度、不同女作家之手的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契合。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台湾长篇小说领域,女作家林海音的《晓云》和郭良蕙的《心锁》,透过以女性为中心的不伦之恋故事,大胆碰撞了婚外恋描写的题材禁忌,由此探讨了女性婚姻与爱情的复杂命题,且敏锐地触及了台湾经济起飞时代社会价值观的最初变异.通过两部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比较分析,本文意在揭示两位女作家企图表达的真相: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弥漫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价值观冲击下,传统的情爱观念和婚姻生活原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女性所追求的爱情婚姻理想往往会在现实中破灭.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香港的情和爱》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上都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有相似之处,然而由于两位女作家不同的生命体悟和不同的美学风格,最终导致她们的作品在深层意蕴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张洁的《无字》、铁凝的《大浴女》和王安忆的《长恨歌》是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的经典作品。三部小说不约而同地呈现了中国当下女性写作的三个主题流向,即苦难的女性成长、凄楚的精神救赎以及深刻悲凉的历史批判。当然,三位女作家的三部重要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李晓乒 《文教资料》2014,(31):72-74
张爱玲与艾米丽·勃朗特作品中都展现了独特的母亲形象。在《呼啸山庄》和《金锁记》中,发现两位作家均以其特有的方式塑造了恶母形象。两位女作家因为生平遭际,以两种不同的方式传递了她们对母亲所怀有的和而不同的情愫。  相似文献   

14.
张瑞 《宜春师专学报》2014,(4):116-118,130
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女性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和张爱玲都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在她们的作品里,她们用女性作家敏感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纵使两位女作家一中一西,但是她们在主题探讨中都涉及了女性生存悖论以及人类普世的孤独和哀凉.与此同时,她们在写作手法也有一致的地方.在各自的主要作品《金色眼睛的映像》和《金锁记》中,两位作者都使用了哥特式的小说手法,文本在不同程度上都阴森恐怖,让读者不寒而栗,却又引人深思.本文旨在对《金色眼睛的映像》和《金锁记》中的哥特艺术手法进行解析和对比,以期能更好的理解两位女性作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登上中国文坛的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进行的比较研究,运用平行研究方法,以女性视角切入。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着力点不再是《生死场》中男女性别间的对抗,而是转移到整个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女性自身思想局限,启发我们认识到女性真正的觉醒和解放包含着社会的、文化的以及性别自身的许多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从出版之日起就倍受评论家的关注。尽管这部小说以一位黑人男性为主人公,展示他的成长历程,但众多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人物在小说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具体分析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女性人物,进而揭示作品中所蕴涵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17.
李昂、方方两位女作家创作的杀夫题材的小说,以女性视角审视了女性的杀夫行为,揭示了中国传统的性别差异观念对女性身体的禁锢与精神的扼杀。小说中两位女性形象所处的时代和身份、性格各不相同,但表达了两位作者对同一现象的不同思考,窥视了两性之间的激烈对抗和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8.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母题。在东西方文坛,有两位作家虽在时代上跨越百年,却都在爱情的母题下叙述女性成长。运用性别叙事视角,阐释两位女主人公成长的相同之处与差异之源,通过中西比较,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女作家在男权中心话语文化秩序下的真实声音。  相似文献   

19.
考琳·麦卡洛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女作家。《荆棘鸟》是她最著名的作品,此书一发表,作者便一举成名。《呼唤》被认为是"作者继荆棘鸟之后最成功的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呼唤》中三位主要女性角色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解放充分体现了考琳·麦卡洛的女性观,作者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展示了十九世纪澳大利亚的女性主义的兴起。  相似文献   

20.
"沉默"是"被人看不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美国"非本土"的女作家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和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两部作品中,沉默主题背后所掩藏的是两性之间、种族之间及文化之间的矛盾。它表明女性仅仅依靠打破沉默、敞开心扉,通过交流来消除误解和矛盾是有局限性的,还需要建立女性主体,树立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主体性的观念。女性需要了解和认识自己以达到与男人、白人及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之间的平等的、成功的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