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洪晓玲 《成才之路》2023,(10):89-92
综合实践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乡土文化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十分契合,教师将其合理融入“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文章从明确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合理融入乡土文化内容,立足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元素,结合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探寻乡土文化融入策略等方面入手,对乡土文化融入“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正>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下册分别安排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这两部书一以现代方法审视传统乡土社会,一以宏大规模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都能促成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两者形成了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的互补,共同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学术著作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2023年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了曹多勇的《长出一地的好荞麦》,与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二单元“劳动光荣”人文主题相呼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通过赏析德贵这个典型形象,可以深切地理解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需要调整策略和思路,与高考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作为“乡土情怀”培育的主位因素,起着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乡土教育信念不足,缺乏乡土文化自信”与“寻根意识亟须唤醒,乡土文脉亟须传承”的问题,教师应以“幼儿文学”课程为载体,从儿歌、幼儿诗、童话、绘本等各种体裁入手,唤醒其乡土记忆,追忆其乡土情怀,培育和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乡土情怀。教师可以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为魂,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中从“目标重塑,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实践育人”“资源组建,群体认同”三方面着手,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其乡土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5.
隐性教育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应适当融入“品格教育”。如结合《乡土中国》中的“礼治秩序”教学点开展隐性教育,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礼”“礼治”思想的理解和认同,而且可将其延伸至整个语文课程中,从而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既要把握著作的社会学意义,更要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等文化内涵。本文以《无为政治》一篇为例,从多个维度对《乡土中国》做文化解读尝试,旨在于阅读教学中开拓学生思维格局,提升深度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杜大玲 《文教资料》2011,(20):35-36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选择、运用阅读材料是语文教师应探索的问题。本文作者近几年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把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收效颇丰。只要能巧妙经营,乡土文化资源就必将是阅读教学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8.
自2001年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就提倡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旨在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乡土中国》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结构等各方面,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通过采用思维导图这种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去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一、运用思维导图,解读《乡土中国》有学者认为,学习思维导图要经历从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受益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东清河文学社于1980年金秋正式成立。建社伊始,社团的指导教师们就看准了广阔的农村这块蕴藏丰富的“肥田沃土”,本着“立足乡土写乡土”的写作理念,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乡土,深入地调查家乡,并就地  相似文献   

10.
在学术论著《乡土中国》的专题阅读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能引导学生进行浸润式阅读,进而走向深度阅读。在“情境链”的牵引下,学生既能“入乎其内”,把握学术著作的本体知识;又能“出乎其外”,活用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整体性、综合性、个性化阅读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深入分析《乡土中国》一书,探索深度阅读与批判性思维在《乡土中国》阅读中应用的必要性与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开展深度阅读和应用批判性思维,学生在理解《乡土中国》中的社会问题、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此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提升,能够提出有根据的观点,并进行推理和论证。  相似文献   

12.
依托开封乡土资源,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乡土 资源开发研究为基础,通过胡同文化研学、文化遗产研学、文化 场馆研学等课程开发,实现“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文,错画也”;“化,教行也”。可见,古人把“文化”提到治理国家和教化人民的高度来认识。乡土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所以乡土文化能体现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乡土教育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乡土”是童年的“烙印”,“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是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因此,“乡土”这一概念,承载着一份对故土的依恋、一份回报家乡的责任,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究其文化内涵,它其实包含了两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面,一是乡土的自然地理环境,另一个是有关乡土的一切人类活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家乡的“一方水土”和“一方人”就是“乡土”内涵的具体所指。  相似文献   

15.
寻回“消失的附近”,需要带领学生重新体验人与人、人与置身环境的联结。重视日常生活和特色文化等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规划“借助乡土文化内容,驱动教学目标高效达成;借助多样教学方式,驱动师生主动性持久激发;借助多维载体运用,驱动学习成果交流共享”的“三借三驱”教学路径,并不断完善,形成乡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莫颖韵 《广东教育》2006,(12):40-41
乡土教育是以乡土地域环境和文化为依托,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目的而开展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但长期以来,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使用相同的课本,接受相同的教学方式,农村学生往往无法从课堂中获得农村生活技能,“学用脱节”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导致学生辍学的因素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乡土教育缺失引致的弊端日益明显;而乡土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承担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革命文化题材作品肩负着传承革命精神,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在红色经典作品《小英雄雨来》整本书阅读的读中推进课中,教师要根据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特点,重视文本的育人价值,整体构建学习任务群,设置红色英雄赞学习任务,组织开展“讲小英雄故事”“为英雄画像”“向英雄礼赞”一系列层进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思考、探究。这样,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以文化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乡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把乡土文化资源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使之更加具体形象,更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阅读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语文能力、文化素养等一切的培养便无从谈起。如何涵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好读书”的有深厚底蕴的“文化人”,而不是有知识没文化、浅薄功利的“应考工具”,应是语文教育着力探索的内容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在本地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代文宗”纪晓岚故乡这一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以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