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1.作为诗,教学《理想》时,我首先重视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特别是《理想》,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朗读会使学生感情激荡,浮想联翩。(唐文生《〈理想〉Y2.现代诗歌教学设想》,《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6期)  相似文献   

2.
教师怎样才能教好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精美的诗歌呢?下面结合小学语文十二册《古诗三首》谈淡诗歌教学。 一、诗歌教学理念的设计 第十二册《古诗三首》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教学时要以新课标有关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求为依据,以评促学,评中导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钟丽 《海南教育》2008,(6):77-77
教师怎样才能教好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精美的诗歌呢?下面结合小学语文十二册《古诗三首》谈淡诗歌教学。 一、诗歌教学理念的设计 第十二册《古诗三首》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课古诗,教学时要以新课标有关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要求和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求为依据,以评促学,评中导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诵读欣赏”中的一首诗,笔者抓住诵读、想象画面、体悟情感三方面教学生以诗歌赏析的方法,然后结合同类诗歌《惠崇〈春江晚景〉》开展“学以致用”活动,并且进行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学生在本课中掌握了咏春诗歌赏析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氓》是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的第一篇。鉴赏完人物形象和比兴手法之后,为了把鉴赏引向深入,我提示学生:诗歌鉴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特别是一些意蕴丰厚的诗歌。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氓》这首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有两位学生分别提出,从叙  相似文献   

6.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本(试用本)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文《香菱学诗》,节选自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红楼梦》第四十八、四九回。诗人借助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鲜见。问题是,香菱的三首诗,一首比一首做得好,可究竟第三首诗好在哪里,其余两首诗有何不足,涉及诗歌欣赏的层面。本课的教学重点,自然是香菱的性格特点,其难点却是如何引导学生去读懂香菱的三首诗,理解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性情。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四首诗歌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下面说一下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8.
何晶 《语文天地》2019,(1):39-40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诗歌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诗歌美的意境;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  相似文献   

9.
黄立 《现代语文》2011,(7):89-90
一、设计思路 理解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钥匙。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抓意象,通过对诗歌中主体意象和群体意象的深入解析来品鉴《致橡树》。赏析诗歌后,设计了能力训练环节,让学生比较阅读多首以"树"为主要意象的诗歌,  相似文献   

10.
学生学习古文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引入"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笔者撷取部分教学案例,就初中古文教学中的"引入"做一分享。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以《〈诗经〉两首》的教学为例。这两首意蕴丰富的诗歌,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两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2.通过抓住诗眼,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3.通过本诗的学习,感受西湖之美,了解更多的描写西湖的古诗句。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的意思,感受古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91):55-56
写作教学一直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中国教师重视写作的作用和价值。本文主要是对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为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准备〉》(简称CCR〈下同〉)为例,期望能够找到对我国小学第三学段的启示,探讨小学语文写作的有效措施,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让小学生获得良好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杜甫诗歌《客至》一直是许多高中教材的入选篇目。2005年6月第1版的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鉴赏说明”中说:“这首诗是杜诗中难得的一首风格明快的诗歌。……整首诗从头至尾洋溢着‘喜’的心情。”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一、教学设想对学生来说,想读懂王维的诗,就要了解他一生的概况;想知道他诗歌的特点,就要深知他的精神境界。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并没有仅仅定位在《山居秋暝》这一首诗的学习上,而是以本文为契机,来解读王维其人。由人到诗,再由诗到人。1.通过朗读吟诵,指导学生音读、美读、情读、意读。整个教学过程重在学生品读感受。2.诗中有画,学习王维诗歌的意境美,并且要求学生用散文式的优美语言描绘诗中画面;诗中有禅,学习王维诗歌的人性美,学习他对宁静、淳朴生活的向往,进而探究王维诗歌的画…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中职学校进行《雨巷》一课的有效教学?通过策划组织表演展示等学生活动,增强对诗歌的情感体验,主动培养审美能力来实现。怎样实现《雨巷》的教学重点?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我在导入的环节播放《雨巷》歌曲,让学生感受这首诗被演唱出来时所能传达的感情。《雨巷》是一首音乐感、画面感都很强的现代诗歌。在总结阶段,我回答了学生"为什么要学《雨巷》""学《雨巷》对我有什么用"的疑问,实现《雨巷》教学的最佳效果,学生们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6.
【缘起】《〈论语〉选读》是浙江省高中语文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门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至少面临着五大困惑:第一,《论语》是经典,如何"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第二,《〈论语〉选读》教学是学术研究,还是生活还原?第三,《论语》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语录体典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论语〉选读》纳入高考内容后的教学方向,认为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文言教学思想。结合2009高考试题的导向信息,作三方面的探究:一是教师需传达出《〈论语〉选读》的平常理,二是让学生唱出《〈论语〉选读》的多彩音,三是师生今读《〈论语〉选读》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18.
张素芬 《阅读与鉴赏》2009,(8):48-48,4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一首首充满情感、各具特色的诗歌,用心去理解、欣赏、品味,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享受。诗歌的教学,最符合这个目标要求,也正是要完成这个目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运用了以下这些方法进行诗歌教学: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繁华灿烂的诗歌文化。但是由于诗歌创作在考试中不作相关要求,教师往往轻视甚至无视诗歌写作教学,学生对于创作诗歌无动力、无兴趣、无方法等问题凸显。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课堂教学评价中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指引了诗歌写作教学突围当下困境的方向。本文试以大单元概念统筹多首诗歌,营造情境设置任务,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进行诗歌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20.
刘静 《辅导员》2012,(Z2):54-55
以四言为主、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的《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自然成了中学语文教材青睐的选材对象。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便选了《诗经》中的《周南·关雎》和《秦风·蒹葭》,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则选了《卫风·氓》《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总共五首,有两首在初中,三首在高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材对学生所学习课文的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把握同类文本的不同侧重点,使得教学内容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