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默多克"窃听门"事件为引,思考中西方报道方向的差异:西方注重负面报道,中国倾向于正面报道。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制度和人文环境。笔者总结出一个结论:无论是负面报道,还是正面报道都要掌握一个"度",否则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和新闻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中西新闻写作报道上也存在差异各具特色。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新闻报道重点在于报道具有反映时代精神的人物,注重国家整体形象,厚爱稳健保守的‘‘硬新闻”,用整体思维、普遍价值取向观照个体的特点;而西方新闻写作报道注重体现个人价值,揭露性的报道,厚爱变化求新的“软新闻”,从不同个体中归纳出一般的价值与原则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只有相互取长补短才会对中西新闻的发展最有益处。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81):18-19
新闻行业有着社会最敏锐的嗅觉,能将十分广泛的事与物呈现在读者面前,大至国家,小至平民百姓,关注着这个社会上的一举一动。新闻价值观分为五大要素,分别是: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影响与对比,中西方都认同基本的新闻价值观,但由于双方文化上的差异,对新闻价值观理解及报道视角不同,中西方在新闻价值观上存在差异,本文从上述两方面分别对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念的异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孙茜 《考试周刊》2009,(38):47-47
中西方新闻传播既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又在变化与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特征。这种共同性与差异性,正体现在中西新闻的报道及写作理念之上。本文就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2012年,《人民日报》关于安徽的报道呈现总体数量少、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居多、以正面报道为主、不同地区报道的数量差异明显等特点。从媒体的角度看,安徽要塑造区域形象,一要扩大对外报道的传播者队伍;二要挖掘可供媒体报道的资源;三要消除负面报道的源头;四要注重传播策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传统媒体的“负面报道”报道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中国最权威的新闻机构新华通讯社与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负面报道”日渐增多.这种状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三点:一是中国处于转型期,社会失范严重,大案窝案串案“层出不穷”,不正常的贫富差距扩大、下岗失业流浪人员增多,社会矛盾处理不当导致的悲剧性冲突时有发生.这个社会“基本面”的存在,是“负面报道”增多的重要前提;二是在传媒日渐市场化、通讯迅速电子化、信息公开化呼声甚高的当下,中国的新闻事业日益开放,报道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与国际接轨”;三是为了同新兴媒体竞争,增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虽然传媒中的“负面报道”日渐增多,但“负面报道”不一定就有“负面影响”.以汶川地震灾害报道为例,人们透过媒体看到了中国人的伟大精神和巨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对外宣传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对外宣传工作,必须强化中心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必须做到面上发动与重点攻关相结合、动态新闻报道与深度报道相结合、强化正面报道与正确对待负面报道相结合、报道工作中的新闻与用新闻眼光指导工作相结合;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考核和奖励机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西新闻写作在报道事实、传播信息、表达新闻价值的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从中西新闻思维观、价值观、人格观、道德观、职业观、表现观等方面阐释中西新闻写作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可为中西新闻写作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西方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几乎是清一色的负面内容,诋毁、谩骂、攻击、捕风捉影……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妖魔化”中国。进入2005年,西方媒体突然集体转向,原来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以充满溢美之词的“正面”报道,很多主流媒体更是推出“中国专题”报道。中国成功闯过了“恶言”关,但能否顺利跨过“蜜语”陷阱呢?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新闻在一些人头脑中固有的定式是:凶杀、色情和负面的东西。其实不然,社会新闻不但有正面报道,而且是党报新闻源和一座“富矿”。它不是晚报、都市报的“专利”,同样是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党报社会新闻的百花园里也能绽放出艳丽奇葩。  相似文献   

11.
媒体泛娱乐化时代,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现象日趋严重,主要表现为漠视社会弱势群体疾苦,对个体缺乏基本的尊重,新闻报道细节处理缺少人文关怀。究其原因,主要是媒体人文精神的缺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当前新闻防控机制及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完善等。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现象层出不穷,给社会及媒体自身带来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舆论调查显示,新闻媒体是中日两国民众了解对方国家的最主要渠道。而媒体报道的内容和姿态,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力举足轻重。鉴于此,笔者考察分析了2008年《人民日报》的对日报道、《读卖新闻》的对华报道。日本报纸过多的负面报道,对突发性事件的炒作,是导致日本民众对中国好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中国报纸以两国关系的大局为重,客观冷静的报道态度,使中国民众对日感情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媒体对暴力新闻的不正确报道,导致其负功能的出现,并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报道暴力新闻时,媒体的麻醉、信息泛滥、金钱至上等负功能,给人们和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为此,要完善新闻立法,加强媒介教育和监督等。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娱乐化日益明显的今天,纸质媒体的深度报道出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即深度报道不仅在内容上过多地报道负面新闻信息,而且在表现形式上利用煽情和刺激的手法,这种倾向带来了极魇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负面新闻信息已成为我国媒体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一项报道内容。负面信息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何确立?从这一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施行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广大英语学习者在阅读西方新闻报道时,如果对西方修辞不甚了了,或如果不想费力去探究西方新闻报道文本中隐含的修辞意图,就容易对一些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或偏见,甚至被误导。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对中国60周年国庆报道为例,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解读其新闻语篇在对中国国庆盛况进行报道的同时,借此契机展开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民生等问题进行相关性报道。广大英语学习者应该借此理解和揭示西方新闻报道话语或语篇中的含而不露的修辞策略的应用,避免误入西方新闻修辞者设下的"修辞误区"。  相似文献   

17.
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语言交谈是公关活动中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如果在新闻采访中运用公关语言艺术,将大大弥补采访不足的遗憾,可以使我们的新闻采访达到预期的目标,达到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极为特殊的领域。首先,由于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涉台报道是其众多报道中的特定领域,以此为研究对象就有着特殊的意义。其次,把新华社的涉台报道放在两岸舆情环境的变迁中来研究,更是增添了这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历史深度。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内战的遗产,也包含着中日关系的历史纠结遗留,更体现着中美关系的现实角力,还关系到国际政治格局的变数。台湾问题的核心是中国必定要实现国家完全统一这一伟大历史使命。新华社的涉台报道,牵涉到如此众多的复杂新闻背景,这在新闻学的研究方面,是较为罕见的。在这样复杂的语境背景下,研究相关的新闻报道,有着深厚的信息资源,也可以有相当丰富的对比资料。本文把新华社涉台报道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对台报道从内战对恃时期的单向宣传,到开放改革后的两岸逐步交流,到迈向有效传播以追求两岸和谐促进和平统一的现象,来揭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进程中规律性的变化。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是我国最权威的消息总汇和新闻发布机构。以新华社涉台报道为研究对象,从其近30年来的历史历程,来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报道发展与社会进步、历史进程相适应的规律,有极大的代表性。新闻报道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必须服务于社会现实环境的变化。把新华社涉台报道放在两岸舆情环境的变迁中来审视,有助于从另一角度更深刻地了解新华社涉台报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在媒体轰炸的时代,新闻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修辞篇章(rhetorical discourse)具有五个特点:计划性、适切受众、动机性、反应性和适切形势。新闻报道符合修辞篇章的特点。新闻篇章的特点是“自我韬晦”、适切受众、反应性和追求说服受众。在全球化的今天把握新闻篇章的特点,有助于提升中国对外报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困局与发展方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由于电视新闻评论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没有划清与电视新闻报道的界限,中国电视新闻评论逐渐被边缘化。电视新闻报导与电视新闻评论受众群是不同的,只有通过电视新闻评论的新闻故事化,完整而专业地讲述新闻故事,才能解决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目前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