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业是河南的优势、机遇和筹码。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在现代服务业中,金融是核心,是血液。通过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既有意义,也有现实的可行性。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规避农产品的价格风险,优化农产品的种植品种,有利于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等。本文分析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推动作用,以及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综合各方意见,给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生产发展”,这与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新疆实际状况相结合,促进新疆的农业生产发展,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议题。本文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新疆农业生产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并着重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李燕  朱念 《钦州学院学报》2013,(3):83-86,96
广西农业生产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这些风险一直干扰着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蛛网模型是研究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关系的动态模型。基于蛛网理论模型,分析现阶段广西农产品具体的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期货市场风险、桂南桂北的地域风险、保险补偿制度缺失风险、政策风险、缺乏大型农产品企业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试论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的职业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职业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发展职业教育;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能否成为世界强国的战略问题,新农村建设是解决这一战略问题的关键举措.地方高校农学专业承担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农业人才的重任,本文探讨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农学专业的农业生产、农业推广、农业经营、农产品营销等课程的教学力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创新型的复合人才.  相似文献   

6.
借鉴台湾“精致农业” 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的农业生产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生产的精耕细作享誉世界,对福建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推广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进一步挖掘、开发特色农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实现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由于农产品的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低,农业的投资报酬率递减,农产品的附加值率低,农业是天然弱势产业,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长期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是把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向城市转移。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到关键时期,需要客观地看到所取得的重大成效以坚定信心,更要理智地看到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更好地迎接未来。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农业产出水平、农民经济收入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三个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实践分析,警示性地提出我国农业现代化未来发展面临四大挑战:资源保护不力和利用方式不合理的基础性挑战,农产品供给缺乏数量保障和农产品(农业食品)质量安全根治不力的国家治理能力挑战,小农生产方式长期存在和农业经营缺乏经济竞争力的制度性挑战,农业现代化建设缺乏顶层制度供给与法治保障的关键性挑战。最后指出,这些挑战背后出现的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重要的是对此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在发展中逐步解决,才是我国依法统筹推进“三农”“四化”一体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正道。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9,(3):125-127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可以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保存,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因此应借鉴国外地理标志保护模式,解决目前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方面存在的多种问题,诸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意识薄弱,行政区划保护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使用上仍然缺乏监管以及产品质量保障措施的欠缺。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上,应制定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严格控制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宣传,建立品牌保护机制,同时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执法工作,减少或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出现在市场中,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以提高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地位,加强并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化中的农业保险决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实施农业产业化则是富民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剂良药,各地纷纷推行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产生很多问题,资金短缺就是其中之一,根据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践可看出,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能解决该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农业保险公司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并利用期货市场的有效市场信息,用B—S期权定价模型为农业保险定价,进而分析了农产品经营公司(简称“农业公司”)投保后对其价值的影响,为农业产业化中农业公司的投保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不仅包括传统的反哺性补偿,还应包括可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内生性利益补偿机制。文章结合安徽省11个粮食主产区(县)283份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安徽省粮食主产区内生性利益补偿机制的影响因素,发现粮食产品再加工、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鼓励创新机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物流配送对内生性利益补偿机制有着直接的影响效应,粮食补贴、粮食价格、农资价格、粮食产量、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内生性利益补偿机制有着间接的影响关系。新型农村合作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对内生性利益补偿机制的影响效应不大。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激活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我国西部新农村建设,重点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提高社会发育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组织化程度,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着力构建农业科技新体系,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现有农村经济结构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根据地域特点、市场供求关系挑选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完善市场机制,形成竞争、开放、有序、多样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推进农村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兴办乡镇企业。把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经了五个阶段,形成了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农村土地新政策,包括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完善土地交易市场、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等五个方面。这些政策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发展战略,农村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其能动性,以专业设置为切入点,为三农服务。农村职业学校要紧密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信息化等进程加强完善相关专业的设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市场体系是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结晶。培育、构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农村市场体系,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农业新阶段、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该文从农产品信息、组织化程度、流通渠道和农业产品的产业链等四个方面,对构建顺畅便捷的现代农村市场体系的基本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西瓜生产是南宁市吴圩镇一大特色支柱产业。要促进吴圩西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关键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下工夫。具体措施为:提高瓜农种瓜技术和综合素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生产现代化、标准化水平,加强西瓜品牌建设,完善市场服务体系,提高西瓜的综合利用水平等。  相似文献   

18.
一、新阶段就是农民收入增长难的阶段,难就难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已经越来越多,涉及到农业生产中的矛盾、农村改革中的矛盾、农村稳定中的矛盾,和与此相关的城市经济、国民经济中的矛盾.这些矛盾相互交织、千丝万缕,形成"乱麻团效应",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二、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难的几对突出矛盾:城乡经济发展中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对资金的需求与政府供给不足的矛盾:农产品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三、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难的几点举措.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难,难就难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抓农业生产的一套办法不行了,而新的办法正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乡村治理正处于"解构—重建"的多重挑战与结构性矛盾之中,客观上要求政府与社会构建"多元共治"新范式。文章基于组织行为学、建构主义理论和经济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视角,探析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带来的影响,发现新时代乡村治理正经历一系列结构性变化:民主政治——由认识关联走向利益趋同;经济发展——由小农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文化认同——乡土文化日渐解体,"乡风文明"正在重塑;治理格局——治理主体多元化与差序化共存。农民合作社与乡村自身不仅在治理特征、治理手段和治理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而且农村合作社在盘活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化、盘活参与动力——重建乡村治理权威、盘活治理资源——重构多元共治模式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为乡村治理增添了新的活力。针对"多元共治"模式的现实约束,通过以人为本——夯实治理基础,主体建设——提高治理能力,赋权组织——寻求法律制度支撑,外部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等策略,建构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形成有效的"多元共治"格局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下"治理有效"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0.
Programmes of education for farmers in the form of Winter Schools,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were gradually broadened into agricultural education for employment in farming or as prepar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vocational education was developed at Apprenticeship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meet the needs of large-scale state farms introduced during 1953–60 by the communist political regime. Teacher education for these schools was developed during the 1950s and 60s, based o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udden and rapid change followed the political changes in 1989 when land was returned to private ownership in a new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market economy. This led to changes in production and a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eople employed in agricultur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Agriculture Secondary Schools remained more or less the same, but curricula were substantially changed. Some schools diversified into new areas such as agro-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ose that continued with agricultural studies developed specialised areas such as farm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came an important area of study. The schools began again to offer education and advice to local farmers. Early in the 21st century, change is again evident as policy for rural development becom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ural economies to create a countryside which is less dominated by agriculture. New, sustainable economic activity comes from alternative uses of farm buildings, market niche crops and livestock products, and attraction enterprises for people in urban areas. The paper reviews the major trends and changes of the past 150 years and suggests how these are likely to project into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Czech Republ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