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媒体的功能逐渐强大.人们不仅可以利用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还可以用它来上网、读报、看电视等等.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很好地将手机与互联网的优势合二为一.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手机与互联网融合的必然性和融合后所产生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2.
母宗沁 《新闻世界》2014,(6):124-125
通讯技术不断发展,手机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且日益发展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在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之下,手机媒体作为一个全新的传播媒体,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越来越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本文对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3.
手机媒介与新闻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说过:"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手机媒介化的过程充分验证了这一观点. 手机最初只是移动通讯终端,全部功用就是拨打和接收电话.短信的出现使手机不但能收发语音,而且能收发文字,具有了第一媒体报纸的功能;彩信的出现使手机可以同时收发图片、文字和音频,不但更全面地接近第一媒体,而且有了第二媒体广播的功能;手机电视的出现使手机有了第三媒体电视的功能;WAP和宽带网络使手机有了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功能.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进化和裂变之后,手机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4.
手机作为中国百姓手中基本普及的消费品,其终端接收平台的媒介特质成为诸多专家学者、媒体经营者等关注的焦点,并被业内称为充满潜力的"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5.
手机,因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于携带,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的前途令人憧憬。一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试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笔者认为,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集多种媒体的优势于一身,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讲,其便携性、互动性和即时性.以及一流的覆盖率,堪称媒体中的“第一媒体”。  相似文献   

6.
手机并非第五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界定了媒介、媒体的概念,然后对手机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四大媒体不同之处进行比较,进而批驳了以短信量大和手机上网为由支撑手机为第五媒体的论点。  相似文献   

7.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平台、借助通信技术传播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的媒介。是公认的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相似文献   

8.
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介生态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媒介生态位"为理论视角,从手机媒体作为融媒的重要一员所展示出的新闻传播特性出发,分析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时空生态位及功能生态位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探讨手机媒体所遇到的问题与思考,旨在引起更多人对融媒化进程中手机生存、发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自从2009年3G牌照发放以来,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表现得活力十足,尤其是手机媒体。本文基于对南京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通过对当下手机媒体的发展、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等情况,并根据手机媒体的特点,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以及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正综观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语言传播革命、文字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最直观的传播现象就是它引领了媒介形态的迅速更迭。上海交通大学谢耕耘教授有个形象的对比:"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1而手机从一种简单的通信工具变成"第五媒体"用了10年时间。在这10年里手机经历了短信业务的蓬勃、彩信业务的多元化、"移动梦网"的发展,最终华丽转身一跃成为个人信息终端,成为被业界认可的"第五媒体"。2010年12月15日,《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在第五  相似文献   

11.
关于手机媒体性的传播学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从传播学角度探讨拥有庞大用户群和多媒体性质的手机的媒体性、传播形式及它和网络媒体之间的关系等基础问题,以期建构起对于手机的初步的传播学认识.笔者认为,手机具有媒体性,在传播形式上,它融舍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但手机媒体目前不足以成为独立的"第五媒体",也不是网络媒体的简单补充和延伸,而是网络媒体新的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12.
仲志远  邓林 《青年记者》2006,(16):14-15
如今为手机添加形形色色的附加功能成了手机开发商、网络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殚精竭虑的生财之道;而将手机称之为“第五媒体”的动议甚嚣尘上,甚至新闻传播学界一些学者也不遗余力地为此鼓噪。但手机能否称得上“第五媒体”,既取决于媒体特性的界定,也取决于手机本身的技术特性,  相似文献   

13.
《报刊之友》2011,(1):173-173
第五媒体并不遥远。在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日前发布的《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中,将第五媒体定义为:基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展现信息咨询内容的媒介形式。与其相对应的,报纸、杂志等“第一媒体”、广播“第二媒体”、电视“第三媒体”和PC互联网“第四媒体”。  相似文献   

14.
于杨  李静霞 《现代传播》2015,37(2):148-150
本文遵循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梳理了媒介素养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了手机媒体迅猛发展以及发展中呈现出的特点,据此阐释了手机媒介素养的核心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珊珊 《新闻世界》2013,(6):160-161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手机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功效。当然,手机媒体在改变人们生活的现状下,也面临着许多生存瓶颈。本文基于媒介融合的环境,对手机媒体传播信息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向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如今,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的功能已变得非常丰富,成为一个可以看报纸,看电视,听歌看电影,搜索信息的"全能"将军。"人丁兴旺"的手机家族——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文学、手机搜索、手机音乐等接连不断地出现,也从不同媒体发展的角度演绎着手机作为独立媒体的孕育过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无线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从单一的移动通信终端日渐向即时化、个性化、互动化、大众化的图文并茂、视音频结合的多功能媒介转变。以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广播、手机杂志、手机搜索、手机定制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正在快速崛起。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再论"第五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人们关于第五媒体的认识误区,指出真正的"第五媒体"还没有出现,这种新媒体究竟是一种什么形态甚至在概念上如何描述,目前还处于比较模糊的争议阶段.该文运用"人性化趋势"和"补偿性媒介"理论分析了太众媒介的发展规律,指出第五媒体的出现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19.
杨柳 《新闻世界》2010,(5):159-160
手机媒体的出现,带来了技术革新潮流。手机正从人际传播工具向大众传播媒体转换,它已不再仅是通讯工具,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功能将得到更加完美的展示,手机作为新媒体的特点将会更加明显。本文从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角度,从手机报、手机广播和手机电视三个方面来分析手机媒体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手机媒介传播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媒体传播信息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对信息利用能力的强弱。而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第五媒体——手机,正以其广泛的用户和信息传播优势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生活。朱海松认为,手机媒体是第五媒体的通俗称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