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发贵 《云南教育》2004,(19):19-19
清人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中对李杜诗篇的评价是否公允姑且不论,但提出诗歌要“新鲜”的主张,应该说是颇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2.
各领风骚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风,原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屈原的《离骚》。后人则以风骚泛指诗歌或文学。赵翼的这首诗一共四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作者大胆地拿脍炙人口的李杜诗篇开刀,指出即使像李白、杜甫诗作那样万口传诵的作品,到了现在也会觉得不新鲜了。其实,  相似文献   

3.
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对中唐出现扬杜抑李和李杜并贬的抵制。韩愈一贯主张李杜并誉,这是与他的文学主张有关的。元稹的李杜评价只着眼于诗篇体制与辞气声韵,颇有见地。韩愈的李杜评价却具宏观意识,识见非凡,其价值不容低估,与宋人受尊儒世风与独特人才观的限制从而重杜轻李相比,更显得客观与公允。  相似文献   

4.
清人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中对李杜诗篇的评价是否公允姑且不论,但提出诗歌要“新鲜”的主张,应该说是颇有见地的。常见一些同学作文,写老师不是深夜批改作业,就是背生病同学上医院,再不就是语重心长一番话,说得“我”幡然醒悟;写好人好事,不是乘车让座,就是拾金不昧,再不就是扶老太太过马路;写议论文不是张海迪身残志坚,就是陈景润刻苦攻关,再不就是雷锋助人为乐。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不能写,而是写滥了,写俗了,几年、十几年一贯地沿用下来,老炒“冷饭”,缺乏新意。更为堪忧的是…  相似文献   

5.
清代诗评家赵翼在《论诗绝句》中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这诗句形象地阐明了他的文学主张——无论作诗,还是为文,都要“争新”,要“独创”。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在真正艺术的作品中,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没有任何形象重复其他的形  相似文献   

6.
李白很潇洒,怎么说是太累呢?小学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开始领略到李白的大气魄、大境界;后来中学历史课本上就有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说法;李杜诗篇,语文课本上读了不少。后来自己教学了,基本上还  相似文献   

7.
正【考点解读】文学常识考查主要检测考生对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及内容、人物与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考生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学习。【实例引路】一、填充题1.文学文化常识填充例1."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的这首诗中,"李杜"指的是唐朝的  相似文献   

8.
岑参雷同诗风,前人已偶有指出者,但都三言两语,缺乏全面深入的论述.岑诗雷同广泛地存在于其各体诗中,而以五律和七古为甚.以五律为例,其雷同主要表现在:一、某些名词的反复使用.二、动词如“迎”和“拂”等近乎长篇累牍式的成对出现.三、与动、名词的雷同有关,是句法的重出.四、诗篇结构上,即诗篇首、尾联和中两联,各自诗句、诗意的丛叠.五、整个诗句乃至整个诗篇情景、意象的雷同.造成岑诗雷同的原因大致有其才气不如李杜等大诗人,缺乏自觉的批评和创作意识,所存诗作、集子未经删改整理,题材较为狭窄、单一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话题五:景观     
【题目】我国历史悠久,祖先留给了我们大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其中有建筑遗产,如故宫、天坛等;有文学遗产,如李杜诗篇,苏章词章;有书画遗产,如颜柳赵欧等名家字体,顾恺之、吴道子以及八大山人等人的名画。  相似文献   

10.
在评论李杜的历史发展中,首先以李杜并称、首创李杜优劣论的都是活动在元和前后的诗人元稹。元氏对研究、弘扬李杜诗歌优秀传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元稹与韩愈交厚,韩愈《调张籍》抨击“谤伤”李杜的愚蠢“群儿”自有所指,并非如过去有些人所说是针对元稹而发。  相似文献   

11.
大家可能都读过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说明了诗歌贵在创新,哪怕是诗仙诗圣也不能永远垄断诗坛。诗歌如此,文章亦然。古人云:“文章切忌随人后。”有道是:“文若春花贵出新。”作文的本质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机,才有活力,才能动人,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远与近就是回到内心的距离 介子平 中国古代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 说,这一概念的形成大约始于孔孟等先哲 的实践,后来它已成为一种思想,并上升到 了哲学的高度。李杜诗篇,韩苏文章,皆因 游走所至,不论这种游走是颠沛流离,还是 左迁谪徙,是赏山玩水,还是奔波生计。在 西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席勒曾流浪各地,  相似文献   

13.
宁静是天上淡淡飘浮的云朵,宁静是静坐打禅的禅师心中的湖水。我从未见过比宁静更具美感的事物,泼墨的山水画,悠扬的古琴声,一张桌案一副纸笔的写作……这些都何其美好。宁静是一种不华丽不浮躁的美。我一直都认为宁静是一种不凡的力量。它是一种智慧,不同于奔驰的骏马。它不是没有热烈过,没有疯狂过,而是经历风浪之后的淡定,是一种领悟后的超凡。没有这种力量就不会有弘一法师,就不会有扣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更不会有李杜华美的诗篇。  相似文献   

14.
程少婷 《学语文》2014,(5):26-27
一、诗歌的突出优势 首先,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产生最早也是成熟最早的文学形式,诗歌从《诗经》的重章叠唱,到建安的慷慨悲凉;从竹林七贤的潦倒酒杯,到李杜诗篇的万丈光芒;从放翁枕头的旧貂裘,到唐寅梦中的桃花庵——每个时期的诗歌都代表了当时社会意识的流变和大环境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15.
正赵元任(1892—1982)是举世公认的现代语言学大师,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百年间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他是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天才的作曲家,卓越的翻译家。赵元任出生于天津官宦诗书人家,六世祖赵翼是乾隆进士,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诗作"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广为人知。赵元任的父亲中过举人,善吹笛;母亲善诗词及昆曲。5岁  相似文献   

16.
徐永 《现代语文》2011,(10):155-156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作文贵在创新,考场作文尤其如此。那些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家常便饭”难免落入俗套,使人生厌;而那些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则能使读者怦然心动,眼睛为之一亮,从而使之在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取得高分。从平时和考场优秀作文来看,最能赢得老师和阅卷者青睐的,往往就是那些能从独特思维角度出发、立意出新的作文。就这一点来说,反弹琵琶——反向立意,则是作文出新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反弹琵琶,就是打破常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7.
李杜并称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李杜并称的时间,诸家文献所载各有不同。本文通过辨析,认为李杜生前应无并称之现象。中唐以后,缘于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推扬,杜甫的诗名才开始与李白相齐。韩愈通过同时提升李杜的诗名,完成李杜并称。至于所谓抑李扬杜之说,则是入宋以后才出现的倾向。《旧唐书》以元稹为李杜优劣论的始作俑者,后世论者认为韩愈观点与元稹针锋相对,皆出于逻辑推断,并不合于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皮皮老师给你的话题] 古韵悠悠,激扬文字——神接于李太白的恣情放旷,梦连着杜子美的沉郁顿挫,让我们来一次主题旅游: “唐之韵”——李杜诗篇, “三人行”——李白,杜甫,还有一个你,灵魂的对接, 精神的共鸣,激扬出灿烂文字,点燃着古今生命。  相似文献   

19.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 诗中提出文学创作要有时代性,要有创造性,贵在出新.而我们一些同学的作文,写老师总牵扯到"蜡烛",写同学总写到"半块橡皮",写爱心总离不开"希望工程"……诸如此类,谈何新意?甚至一些同学奉此为"经典",作文年年写,"冷饭"常常炒,不变应万变.这样的作文谁又爱看?考试得不到高分可谓理所当然.作文必须出新!  相似文献   

20.
诗篇的表现形式不是随意的,它传达作者思想,反映诗篇的主题,作者通过诗篇的排列的摹拟形式,以图示意,给读者以直接的视觉形象.从而增强了诗篇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