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新闻作品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历史的变动,其中很多评论作品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社会发展的脉络。在新闻实践中,范敬宜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新闻观。笔者从如何发现和采访新闻、如何写新闻,如何提高记者的素养等方面,把范敬宜的新闻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今年8月,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本刊发表此,以表达我们对这位《红星报》主编的深深怀念。邓小平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其新闻思想深深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认真学习和领会邓小平新闻思想,对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三贴近”原则,促进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蓬勃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晏燕 《新闻传播》2010,(4):23-24
徐宝璜先生是我国最早的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家,他一生都致力于新闻事业,并提出了许多有影响、有价值的新闻思想,不仅对当时新闻思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新闻事业也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以徐宝璜先生的《新闻学》著作为例,通过分析他的一些新闻学术思想,并结合目前我国新闻界的状况,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闻泰斗、报界著名事业家《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先生,为捍卫国格、报格、人格,为争取自由民主,反对专制独裁,于1934年被蒋介石特务谋杀,但他一生为社会、为人民做出的贡献却永垂史册。1984年,党和政府隆重召开《纪念史量才先生殉难50周年座谈会》,高度评价他是著名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战士、杰出的新闻事业家和社会活动家。  相似文献   

5.
欧东衢 《新闻窗》2007,(5):99-100
丁淦林在《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将“报章文体”概括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四大特点。①而在方汉奇先生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则对此文体特点做了另一番归纳:“时务文体”,即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感而发。强调具有较为自由通俗的形式‰梁启超所创的“报章文体”,  相似文献   

6.
如果有来世,还是做记者--范敬宜谈新闻记者的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范范敬敬宜宜谈谈新新闻闻记记者者的的修修养养02年4月21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式成立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敬宜受聘担任首任院长。此前 ,范敬宜曾来到清华大学 ,与新闻本科班的同学座谈。范敬宜通过自己的经历 ,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做一个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热爱新闻事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当天 ,听课的同学在“水木清华BBS”上称赞范敬宜“风趣的谈吐 ,真挚的爱心”,是一位“可爱的长者”。下面是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如果有来世 ,还是做记者我对新…  相似文献   

7.
绍兴电台《行风热线》和《市民热线》创办十年长“热”不衰,我们认为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是其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8.
史著献奇葩 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关于新闻史的论著日渐丰硕,在卷帙浩繁的新闻史书中,白润生先生的新著《中国新闻通史纲要》(修订本)[以下简称《纲要》(修订本)]何以脱颖而出,傲立群芳?我以为是先生在新闻史研究领域的“特立独行”绽放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王永 《视听界》2004,(1):39-41
江苏电视台的爱国化名人“人物传记电视剧”,从《徐悲鸿》、《秋白之死》、《朱自清》、《刘天华》到《戏梦人生》,在全国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我有幸担任了以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电影的先驱——洪深先生(1984—1955)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为原型,以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风云变幻的中国历史为背景,展示洪深先生在建国前二十多年独特人生经历的10集人物传记电视剧《戏梦人生》的导演。  相似文献   

10.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05,(8):28-28
20岁,他开始投身心仪的新闻工作,但真正做新闻时已经将近50岁了。可以说,他的新闻生涯没有什么传奇的色彩,但是中间又充满了很多曲折。回首自己的新闻人生,他最大的心愿是,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本期《传媒骄子》关注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  相似文献   

11.
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由他主持编著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和《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被誉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倡议和积极参与,他参与创办的《苏报》、《俄事警闻》(后政名《警钟》日报)等报都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报刊,其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助成了《新潮》、《国民》、《新青年》等杂志,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13.
董岩 《新闻窗》2006,(3):11-15
范敬宜。1931年生。江苏吴县人,北宋名臣范伸淹之后。早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曾任《东北日报》助理编辑,《辽宁日报》编辑、部主任、编委、副总编;1984年调京任文化部外文局局长;1986年任《经济日报》总编辑;1993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98年至2003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人生感言:人不求全.求全则天下无可用之材;文不求同,求同则天下无可读之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在谈到记者的职业时曾说过: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  相似文献   

15.
范敬宜先生病逝后,笔者曾作小文《难忘的一面之缘》以略寄哀思.其中提及2010年春天见面时,范老对《大公报》和张季鸾的几点印象.当时并未特别在意.最近又陆续接触了一些有关范老特别是其早期经历的资料,才发现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和评价,其实也并非偶然.因为他和《大公报》之间,原来还有些颇为有趣的故事与渊源.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再强调,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结合近几年主编解放军报《生活与修养》专刊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三贴近”是我们办好报纸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搞好报纸理论宣传,同样要坚决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  相似文献   

17.
毛鸿雁出身于书香世家,幼承庭训,在其父毛秉乾先生的指导下,她比摹临习过北碑、汉隶金诸名帖,而以北魏墓志、《郑公》、《张黑女》、《石门颂》、《石门铭》、《散石盘》、《西峡颂》、《韩仁铭》等尤为名,又取法赵之谦以求其洒脱,她光习魏碑、《龙门二十品》等就用了9年的工夫,从而打下了用笔沉稳厚实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她又转向习帖,对《圣教序》、《兰亭序》、《书谱》以及张旭、黄庭坚均有涉猎,这样又在她的雄强稳健风格中增添了几分空灵、几分飘逸。毛鸿雁将自己的情感和境界寄托在所写字的线条变化和总体构图之上,创作中她追求一种“宁静致远”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媒体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农村类报纸为坚守和拓展市场,将“服务性、指导性、可读性”并重的办报方针进行延伸,相继推出了许多与读者互动的栏目与活动。笔者通过对自身及兄弟报刊如《河北农民报》、湖北《农村新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山东《农村大众》、黑龙江《农村报》等综合分析认为,互动服务是农村类报纸践行新闻“三贴近”的生动体现,是提高报纸亲和力和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农村类报纸应把互动服务作为一种品牌栏目长期经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娱乐性电视节目如何尽可能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观众,这是我们湖北电视台《点击影视》栏目近年来一直在研究和实践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20.
虞云国、陶敏两位先生校勘《南部新书》后认为《四库全书》本颇具校勘价值。我们通过对《南部新书》异文详细比较,认为《四库全书》本的校勘虽有可取,但轻率甚至谬误的校勘不少。伍崇曜本与四库本同源,又未经馆臣校改,价值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