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回眸胡适     
胡适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化救国之路的积极倡导和实践。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化。胡适思想激进的一面存在于他对历史的认识及对传统化的批判中。“全盘西化”作为一种激进主义的化观念,是胡适新化建设的理想目标。学革命是胡适“化工具”革命的具体实践,具有实用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胡适是我国现代化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反对中国“惰性化”,主张向世界先进化学习,曾对中国现代化的兴起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又由于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使他未能在化革命的道路上走到底,这也是胡适本人的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胡适同是二十世纪两位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巨人,可我们注意到,他们在政治层面上的建设上亦有着独到的建树,他们都有着强烈而持久的参政意识,不同的是,鲁迅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政治的反思与批判,胡适则注重现实制度的改良与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初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下,鲁迅和胡适在进行新文化建设的同时,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过语文。鲁迅语文观的基本精神是启蒙,体现为,主张言文一致,提倡语文的大众化,主张汉字的拉丁化;胡适的语文观更多地是想建构中国语文的新体系,在建设新国语、建立新文体、开创新学制、探索国文的新教学法方面,胡适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主张。鲁迅的语文观中表现出的启蒙精神给今天的语文课程建设是思想上的启迪,胡适的语文观中诸多建构性的方案则对今天的语文课程建设有参照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翻译选择受到社会、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操纵。作为翻译家的鲁迅对拟译本、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标准的选择与他的化、政治立场紧密相连。鲁迅在翻译过程中的诸多选择符合近代中国化转换的历史要求,折射出鲁迅建构新化的总体目标,因而本身也是一种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1933年初,胡适作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的主席,公然替政府当局掩饰罪责,指责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会。此后鲁迅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王道诗话》和《“光明所到”》等一系列文章批评胡适。而台湾个别学者认为鲁迅是公报私仇。其实,通过史料的发掘和解读,可以发现,鲁迅对胡适的批评揭示了某些自由知识分子宣扬的自由精神的虚妄性,揭示出在民族危机的时代,知识阶层思想层面出现的某些更为复杂的方面。其特点是在用“戏仿”的修辞手段和批评策略,在多重反讽中对胡适当时的某些行为及其隐含的思想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在第一篇文章中,鲁迅戏仿了胡适的“人权说”、“实验主义”和“鹦鹉对话”,并用诗话的形式对胡适替当局说话、压制民主的言行予以反讽。在第二篇文章中,鲁迅使用了三重戏仿的方式.对胡适关于北平监狱的调查进行颠倒性的讽喻,并对谁代表光明与谁维护黑暗作了有说服力的辩证.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同胡适、鲁迅一样,都是学贯中西、既往开来的文化巨人,是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旗帜性人物。文章从地域文化影响导致的文化感受差异入手,认真分析了郭沫若与鲁迅在反思民族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形成原因,以及郭沫若与胡适在建设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方面的不同建树和深刻影响。由此得出结论,认真研究郭沫若,不仅是蜀学向新蜀学的拓展,也是国学向新国学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大都市的兴建与初具规模是中国通俗学必然由古典型向现代型转向的社会背景。受到鲁迅、胡适、刘半农、张爱玲等选许的《海上花列传》是现代都市通俗小说的开山之作。皆在1903年开始连载的“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现代型社会小说的启端。这些作品为中国现代化化市场的打造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主要讨论了胡适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化界争论中对于中西化观的看法,指出了他和梁漱溟、陈序经化观的显差别,认为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只是一种手段,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新文学天穹的两位巨星,鲁迅和胡适是互为镜像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同一营垒中的革命战士到分道扬镳,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后来,鲁迅思想开始"向左转",逐渐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精神领袖;胡适却不断向自由主义思想靠拢,终于成为蒋介石的重要"诤臣"。实际上,他们在政治立场和文化态度方面的迥异选择,是由于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鲁迅和胡适都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智者,肆意抬高或贬损其中一方,都是一种非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其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始终坚持的是“立人”继而“兴国”的教育目标,胡适却始终以“教育救国论”为指导思想。本文从鲁迅和胡适教育目标的形成过程、理论基础、教育实践三方面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对今天教育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苏雪林与胡适关于文化动态问题的两封通信,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长期以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通信的核心内容并非关于鲁迅的评价,而是抗战前的文化领导权问题。两人的分歧,凸显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不同视域下,右翼知识分子内部不同的政治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3.
贾谊散文对西汉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影响。后世曹植、陆机、魏徵、陆贽、杜牧、王安石、苏洵、苏辙、胡铨、辛弃疾和陈亮等人的政论和史论充分说明它们不同程度地从西汉文章特别是贾谊散文里有所受益,又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发展和变化。韩愈和苏轼等人的创作和评论既显示出它们与贾谊散文在精神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又给古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注入了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胡适与鲁迅     
过去近百年中,胡适与鲁迅都曾被尊为"现代孔子",也被骂为"封建余孽"或"帝国主义的走狗";特别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上,大多被说成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实际上,胡适与鲁迅是人不是神,都是食人间烟火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一生既是朋友,也是同事,既有交情,也有分歧。他们在思想和学术上多有成就,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不同的知识分子代表。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二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司马迁及《史记》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是"文豪"和"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真知灼见。但鲁迅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偏谬与误读,如指认司马迁是"道家",因记忆错误而张冠李戴等。总而言之,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说,可谓洞见与误读并存。  相似文献   

16.
也谈鲁迅的"骂人"及"施鲁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鲁之争》的作者,重提1933年鲁迅与施蛰存关于《庄子》和《文选》的争论,以为鲁迅对施蛰存进行“人格攻击”,致使后者受到“极大的伤害”,还说鲁迅有“骂人的习惯”,“骂,是‘鲁粹’之一”等等。论文驳斥了《施鲁之争》作者的种种观点,并回击了其对鲁迅的轻薄、诋毁与辱骂,认为当年“施鲁之争”这一公案,是关乎“五四”开创的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原则问题,决不是文人之间的“私怨”和毫无意义的“吵架”。  相似文献   

17.
鲁迅始终认为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持,是革命的前驱者,并敬仰他的人格,鲁迅的陈独秀观并没有因为陈被开除出共产党,成为托派而有所改变,出自冯雪峰手笔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并不代表鲁迅的态度,陈独秀也十分敬重鲁迅,对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始终给予充分肯定,他喜欢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始终认为鲁迅不是神,是有文学天才的人(编者摘编)。  相似文献   

18.
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学运动是由带着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思想接近马克思主义的鲁迅与在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思想和文学观念中成长的党员知识分子共同展开的.从二者之间的联合与矛盾看左联时期鲁迅的思想文化形态,则可概括为:阶级理论视野和文化启蒙立场并行,“真的知识阶级”和无产阶级大众二元平等,“个人的无治主义”和左翼阵营意识的消长共存.与左联党团领导人的新旧对立、非此即彼的典型思维相比,鲁迅的思想呈地质层般的“多层累”形态,是一种非政治实践的批判性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9.
对素材的化特征的不同关注,显示着流派与传统和西方化的不同组合关系。在素材处理上,鲁迅既不同于“人生派”的学研究会,也不同于“为艺术”的创造社,而是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因此,把鲁迅划归“人生派”的观点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