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让诗心飞扬     
在女儿灿灿刚开始牙牙学语之时,我与丈夫便决定教她背古诗。像大多数父母一样,我们希望孩子通过接触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变得聪颖、早慧。那时灿灿才22个月大。一天傍晚,我见她趴在沙发上,用小手指着图画书上的大白鹅,便不紧不慢地念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我以为灿灿会跟着念,至少念出几个字,可她一声不吭,只顾看画面。我反复地念了七八遍,灿灿还是“无动于衷”,于是,我只得作罢,心中不免有点淡淡的失望。第二天早晨,灿灿醒来后,我与丈夫像往日一样扬起笑脸向她问好。随即,我又背起了《咏鹅》:“鹅,鹅,鹅,曲项—…  相似文献   

2.
鹅鹅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骆宾王七岁时写了这首诗,因此被誉为“神童”;现在城里的孩子七岁之前就会背它,尽管他们也许没见过一只真的鹅。我七岁时什么也不懂,天天在街上和村里的  相似文献   

3.
鹅、鹅、鹅......●高洪波最近,妈妈总爱捉住我,逼我背一首古怪的儿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听说这是一位古代的神童,七岁时写下的"大作"。可我却背得结结巴巴,气得妈妈说我"笨脑壳"。我只好背得滚瓜烂熟,妈妈显得特别快...  相似文献   

4.
家有乖女,名叫诗扬,四岁有余。作为妈妈的我,从小就崇尚古典与俊逸,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我开始着手培养她的文学素养。 女儿似乎有这样的天赋。记得她刚刚两岁的时候,我随意教了她一首《咏鹅》,教完了也就没再理会。过不多久,恰巧老家来了客人,同游玄武湖。女儿看见公园里人工饲养的两只白天鹅,居然诗兴大发,脱口而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引得客人啧啧称赞!于是,从女儿入园那天起,我和她爸就制定了一个自认为完美的育才计划:每周教女儿背一首唐诗,用唐诗的古典美熏陶女儿。 一开始,女儿还挺配合。听着一首首唐诗从女儿的小嘴里吐出,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出口成章、才情横  相似文献   

5.
鹅鹅鹅     
最近,妈妈总爱捉住我,逼我背一首古怪的儿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听说这是一位古代的神童,七岁时写下的“大作”。可我却背得结结巴巴,气得妈妈说我“笨脑壳”。我只好背得滚瓜烂熟,妈妈显得特别快活。从此,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我都要牵出这只倒霉的“鹅”。听到了一声声的夸奖,妈妈就奖我美味的糖果。好像这是我写的诗篇,其实,我压根儿没有见过白鹅。我家小小的阳台上,连只小鸟都不曾飞落。更别说从那“曲项”里,向天唱出的美妙的歌!真的,我不愿当什么“神童”,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果。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小学生容易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简单的绘画及适当的音乐欣赏,帮助学生建立事物的表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一、用绘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教学时,恰当地运用图画,学生会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思维随之活跃,激发了学习兴趣。如教学古诗《鹅》肘,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鹅吗?鹅是什么样子的?鹅喜欢干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随之,我便画了一只红掌、白毛、红嘴的鹅。在学生兴趣高涨时,又问道:“水特别清澈时,显出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7.
发怒     
自习课上。“大狗哥,教我这个单词怎样读行吗?”我无聊地拍了下前桌的肩膀,调侃道。“过一会儿教你,没见我正忙着呢。”他硬梆梆地甩了一句,兀自啃着他的几何难题——连头也没掉一下。“可我要背呀,求求你了,大狗。”我仍不死心。  相似文献   

8.
鹅、鹅、鹅……高洪波最近,妈妈总爱捉住我, 逼我背一首古怪的儿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听说这是一位古代的神童, 七岁时写下的“大作”。可我却背得结结巴巴, 气得妈妈说我“笨脑壳”。我只好背得滚瓜烂熟, 妈妈显得特别快活。从此,每当家里来了客人, 我都要牵出这只倒霉的“鹅”。听到了一声声的夸奖, 妈妈就奖我美味的糖果。好像这是我写的诗篇, 其实,我从来没有见过白鹅。我家小小的阳台上, 连只小鸟都不曾飞落。更别说从那“曲项”里向天唱出的美妙的歌! 真的,我不愿当什么“神童”, 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果。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 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诗歌,太遥远了!”“只有大诗人才能写出诗歌来,我哪会写诗呀?”“我的生活太平淡了,找不到可以用来写诗的素材。”这些都是同学们面对写诗所发出的感叹。诗歌真的那么高深吗?我们的生活中真的就找不到可以用来写诗的题材吗?  相似文献   

9.
现在很多孩子学语文觉得没有兴趣,是一件苦事,结果越没有兴趣就越学不好,越学不好就越没有兴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实中国的孩子学语文有一个很好的先天条件,那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国的孩子恐怕很少有不会背几首唐诗的,有不少甚至是从开始学说话时家长就一句句教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有的孩子上课打瞌睡,但让他们背熟悉的诗歌的时候,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满面笑容,高声背诵。从中国古典诗歌入手来培养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及文学的感觉,应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业难倒中国老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木 《科技文萃》2001,(4):173-176
我是一个“痛恨”中国现行教育的父亲,有一个正在这种教育中备受折磨的女儿。 往日我从女儿嘴里听到的最多的口头禅是“吐了,我要吐了”。问怎么啦?“背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哪!” 有时候,女儿也让我拿着那些语文或历史课的“标准答案”帮她背。这是一些什么“标准答案”哪,通常女儿还没背完,我已经受不了了,也想吐,还伴着万丈怒火——那真是一种生理上的厌恶。想到千千万万中学生脑子里,塞满这些不经思考只为通过考试然后便弃之如敝屣的“标准答案”,内心便生出莫名的恐惧——靠“背功”,能培养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一代新人吗?!  相似文献   

11.
王佩 《教师博览》2005,(8):48-49
曹雪芹写了一部大书,人们能背诵得几句来?有位朋友幽默日:“我只背得一句:‘女儿是水做的。”’引得在座之人皆哈哈大笑。友人之言是戏语,大家笑笑正好开怀解闷:但曹雪芹的这句“名言”为何脍炙人口?难道就是一个“登徒子”的“好色”的“审美感受”?若那样.《红楼梦》“风斯下矣”!  相似文献   

12.
去年教的一个班,今年不教了。可是有一天,原来班上的几个男生一起走,碰到我,其中的一个调皮的男生突然叫我“缪老大”,我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只好仓促地对他们说了句:“你们以后别再这样叫我,再这样我跟你们急?”大家一起大笑,就过去了。想想这几年教了不同年级的学生,无论上课下课,学生看到我还都是比较尊敬地叫我“缪老师!”,我对这些和我女儿一般大的孩子们也比较友好,上课回答问题好的,我会说一句话:“你真棒,要是我有你这样一个女儿(儿子),我真是太高兴了!”学生回答不出,我也会比较温和地鼓励他们,说:“不要紧,我小时候也经常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女儿刚满2岁时,望女成凤心切的我,制作了一大叠的生字卡片和数字卡片,教女儿认汉字,学数数。一次,我教女儿学“4”。我出示4只鸭子,手把手地从左到右教女儿数了一遍后,满怀希望地问她有几只鸭子,女儿茫茫然地望着我,不假思索地回答:“3只!”我不死心,又重复出示四个手指,对女儿说:“数数看,有几个手指?”女儿1234数过去之后,回答得又响亮又干脆:“3个!”对女儿寄于厚望的我,望着女儿那满不在乎的样子,怒气冲天,“啪!”  相似文献   

14.
教学注音字母,对我來說是一个新的課題。年来在領导的鼓励和同志們的帮助下,我摸索到一些門徑,現在把它总結出来,求正于讀者。一、怎样教学字母教学字母時,我大多采取分析綜合法,同時也重視听音和发音的練习。教学步驟主要是:看图談話——进行音的分析——教学字母——巩固練习。例如我教韻母“”和“又”一課吋,首先出示挂图,引导儿童欣賞,通过談話法談出图意:一个孩子的背弯在哪里,另一个孩子的背是挺直的。另一幅图:一个孩子的头歪放在台上,另一个孩子头很直。分析这四句話,兩句兩句的对此,突出“背”和“头”兩个字。接着教师清楚地唸“背”“头”,讓儿  相似文献   

15.
…… 那天,您来接孩子。第一句话就对孩子说:“快把老师今天教你的功课背给我听。”孩子怯生生地背了一段《小雨滴》。虽然只有四句,但由于不熟,孩子总是串句,一会儿串到“锄禾日当午”,一会串到“两岸猿声啼不住”。你又好气又好笑地对我说:“老师,我这孩子特聪明,记东西特快,就是忘得快。你给他加点小灶,让他巩固一下就行了。”  相似文献   

16.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促进思维的发展与创新。2.创设情境,分类欣赏,提高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3.根据一定的情境,将赏析、感悟与运用融为一体,启迪学生心智,陶治学生情操。活动准备1.收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2.适当拓展背诵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从牙牙学语时,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过年时,爆竹声声,我们吟:“爆竹声中一…  相似文献   

17.
杨希水 《云南教育》2001,(17):31-32
《鹅》是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一首古诗,相传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全文十八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鹅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全诗两句共四行。第一句的第一行连用三个“鹅”字,点明该诗所咏的对象。这里不仅表现了诗人在呼叫鹅,同时表现了鹅的叫声。因为鹅的叫声正是“鹅、鹅、鹅”,所以一听到这叫声,人们便知道是鹅在叫。这样写,既起到开头点题的作用,也使第二行的“曲项向天歌”的“歌”有了着落。接着,诗人采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具体地描写了鹅弯曲着脖子,对着蓝天唱歌的可爱形象。“曲项向天歌”寥寥五字…  相似文献   

18.
一、“曲项”何以“向天歌” 唐人骆宾王的小诗《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但诗中的第二句——“曲项向天歌”却常常被后人误解。许多古诗读本上都将此句解为:(鹅)弯着脖子向着蓝天高叫。 我曾经在农村放过鹅。在大量的实际观察中我发现,鹅高声鸣叫时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当鹅追逐其他小动物时,它会伸长脖子,“扑愣”着翅膀,高声鸣叫;再就是当鹅发现了生人靠近它,或者是什么特殊情况时,也会把脖子伸得直直的向天鸣叫。古诗读本上将“曲项向天歌”解为弯着脖子向天鸣叫,与实际情况不符。弯着脖子,鹅是无法叫出声来的。 那么,这句诗…  相似文献   

19.
女儿出生于竹笋节节拔高的五月,我们俩给他取名筱筠,希望她像竹林里的竹子一样茁壮成长。 女儿刚满2岁时,我望女成凤心切,制作了一大叠的生字卡片和数字卡片,教女儿认汉字,学数数。一次,我教女儿学“4”。我出示4只鸭子,手把手地从左到右教女儿数了一遍后,满怀希望地问她有几只鸭子,女儿茫茫然地望着我,不假思索地回答:“3只!”我  相似文献   

20.
光阴飞逝,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我已经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成长为一名初中生了。在这十多年的成长历程中,古诗一直是我成长的伴侣和导师,也是打开我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在我蹒跚学步时,妈妈教我学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虽然很短小,却激发了我学诗的浓厚兴趣。后来,爸爸又教我读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此,父母带我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充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