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书话,我国著名作家唐弢说过:“中国古代有以评论为主的诗话、词话、曲话,也有以文献为主,专谈藏书家与版本的,如《书林清话》。《书话》综合了上面这些特点,本来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不过我目前还是着眼在‘书’的本身上,偏重知识,因此材  相似文献   

3.
张清 《视听界》2007,(3):104-105
“说话”是播音员的“本能”,不同的播音员,“说话”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各异。如果把“说话”的方式和“说出话”的效果叠加起来考察,“话风”就会凸显出来。新闻播音员的话风,联系着民风,联系着作风,联系着文风,四位一体,紧密相连,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4.
书话小识     
书话是一切关于书籍的小品文字.却不以深入介绍和评价图书为己任。它含英咀华,比书评更有兴味。更见机锋,更显性情;它辨书识书,品书论书,比其它内容的散文随笔多了一份书卷气.多了些儒雅、博洽与恬淡。书话脱胎于古代藏书家、读书家的题跋、叙录。却淡化了其中的庄重与肃穆,强化了隐于字里行间的爱书如狂、恋书如痴、嗜书如命、知书若神的神韵。书话是中国书写文化系统中的一方淡淡的印章.不张扬.却性灵;不庞大.却醒目。  相似文献   

5.
邹晓玲 《文化遗产》2013,(2):135-141
湘西古丈县有一种分布范围不广且系属未明的濒危小土话"六保话"。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与湘西乡话及古丈县境内其他汉语方言的横向比较,认为"六保话"符合乡话的语音标准,具备乡话的词汇特征,从而确定其乡话的系属。从濒危现状来看,"六保话"必将向"客话"(西南官话)的方向转化或演变。  相似文献   

6.
《北京档案》2007,(3):43-43
开场白:《企业重组话档案》是个很宽泛的话题.又是个很敏感的话题,还是个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到普通档案员都非常关注的热门话题。为了我们所在的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出类拔萃.也为了我们钟爱的档案工作能得到相应发展,至少少受冲击.希望大家都能畅所欲言,献计献策。重拍《红楼梦》搞了个海选,天下人才不拘一格应召而来;铁路系统有个L单位。档案人就企业重组无拘无束地“海侃”,也道出许多真情实感。《企业重组话档案》最需要的稿件:就是您放松心态后的一番“海侃”。而不是道貌岸然地讲官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书话漫话     
书话漫话———摘自《书与人》1996年第4期姜德明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诗话、词话、曲话,名著多有,唯有书话似乎是近60年始为人们所用,并逐渐为公众所认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书话的理解仍各有不同。对书话范围的界定还比较宽泛,多数人把凡是关于谈书的散文、随...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6,(1)
金秋时节话《金秋》文王愚秋天,收获的季节,至于被称为“金秋”,是来源于鼓吹五行学说著称的汉儒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中说:“金居西方而主秋气”。西方似乎也有这样的说法,不过那是由于秋天的天气万里无云,秋天的田野一片金黄。总之,秋天虽然已近岁尾,却呈现...  相似文献   

9.
闲话书话     
关于书话及什么是书话,自唐弢、黄裳、姜德明以来,已经说得很多了,大约不会引起很大的争议。笔者对书话曾有过一番研究,对其起源、发展、演变乃至形成今日之书话,自有一番解说。限于篇幅,今日仅拈出书话与书评及读书随笔一节,聊抒己见。近几年来,由于书话的独特风格和迷人的魅力,一夜之间,似乎风靡了读书界。不仅爱书人读书人喜欢书话,很多像我这样的读者也迷上了文坛上这朵奇花。它那温馨而略带感伤的笔调,把人们带到一个弥漫着书香的文化境界。那些恍如隔世的书人书事,尤其使人不忍释手,令人低回遐想。这是我从唐弢、黄裳、姜德明等人书话中读出来的。香港的董桥说:“书话跟书跋一样难写。写版本、校勘固然枯燥,总要加点买书经过、书林掌  相似文献   

10.
读书人痴话     
读书人痴话周迅白石老人曾言:“画要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套用齐翁之语喻读书也是同理,不读书为愚,死读书为痴;不信书则循头无活水,尽信书则难免步入歧途。读书之奥妙,关键在一个“化”字上。邓拓曾刻一闲章:“书生之气不可无。”此处“书生之...  相似文献   

11.
以前,每当有人闹矛盾时,你总能听到这样的规劝:“有事好商量,有话好好说。”现在可大不一样了:这“事”若有油水,才不跟你商量呢,“法庭上见”;这“话”如果“好好说”,谁愿意听?  相似文献   

12.
书话新葩又几枝叶嘉新书话这玩艺儿,有人写就有人读,有人出就有人买。尤其是书话爱好者,买了读了,还要发而为文写出什么“书话之话”,硬是营造出一种书香的氛围。那冉冉袭来的书香,直教书痴们心动神摇,趋之若骛了。笔者也忝列书话爱好者中一分子,因“书话之后”的...  相似文献   

13.
国内的书话经过半个多世纪来的发展已经约略可以分为两派了。一派以旧书(即线装古籍)为“话题”,喜谈买卖、借刻、校勘及版本、藏家诸书林掌故,一派以新书(旧平装及再版本)为“话题”,所谈不出现代文坛的书人书事。但唯独有一人能够不立门户地在书话作品中说旧话新、融古化今,这就是为书话家奉为“书话主人”的著名文学史家唐弢先生。唐弢先生的“书话主人”的形象,是通过他的《书话》集子建立起来的,并以《晦庵书话》为其代表。是书的前四个部分,主要是谈  相似文献   

14.
劫后余生话刘晶李树果,邱建辉我知道这次抗洪抢险采访有危险,但不知道会有生命危险;然而大难临头的时候,我又无法回避;求生是我的第一本能,可我能活过来是因为有那么多活着的人。──本文主人公的话“7.13”一场特大洪水,无情地夺去了锦州市委书记张鸣歧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新话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10,(12):84-84
当年我在岗上的时候,常送比较重要的评论稿件给报社的领导同志审定。领导同志满意或基本满意,多数情况是说:“行啊,发吧。”相反,则往往要说:“没有新话。”  相似文献   

16.
古砚的故事     
年青时在故乡福州见过一方古砚,是汉代的砖砚,很大,很重,以前从未见过。它长有一英尺二,宽约七英寸,厚有三英寸余。翻遍有关书籍,均未见有介绍汉砚的,这很怪,令我困惑很久。 砚者研也,古无砚字,后来才有,宋马永卿《嬾真子》说:“文房四物,见于传记者若纸笔墨皆有据,至于砚即不见之。独前汉张彭祖小与上同砚席书,又薛宣思省吏职,下至笔砚皆为设方略。”由此可见,砚字实始于汉时,然唐以前“即不见之”,则不为人所关注。观被视为珍玩乃在宋时,关于砚说之类书籍大为流行,著名的有米芾的《砚史》,李之彦的《砚谱》等。苏东坡在《万  相似文献   

17.
央视新年的开篇大剧《汉武大帝》播出之初。很多报纸在推介的同时.也发表了对该剧编导的访谈。编剧说,《汉武大帝》与《雍正王朝》有某些细节上的相似。并不能证明前是比着后画的;导演说,这两部作品没有可比性,要是打分的话,他给《汉武大帝》打100分。“要不就是99分”。这些话电视上大概也会有。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书话的写作日盛一日,许多名家多有书话之作,报章杂志也时见书话的发表,其单独成书者也为数不少.前两年,写书话的名家姜德明先生更搜罗了名家书话十六种成<现代书话丛书>两辑,对爱读书话的我来说确是带来了一种极大的喜悦.  相似文献   

19.
短诗文例话     
短诗文例话我国诗文确有很短的。诗歌方面,《吕氏春秋·音初篇》中的《候人歌》,只有一句:“候人兮猗!”句中“兮”、“猗”二字是叹词,实际意思只有“候人”两字。序文方面,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序言”仅有两句:“居士退居汝阳而集,以资闲谈也。”仅13字。小...  相似文献   

20.
还是先引一段唐弢先生写于1979年10月5日的《晦庵书话·序》:“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这样,我以为书话里虽然含有资料的作用,光有资料却不等于书话。”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书话不能空洞,要有趣味,文笔也要有所讲究。其实在这段引文之外,还有一点电应当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