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至,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  相似文献   

2.
一、要立志。“发愤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文浅而亦获虚名,尤不可也。”三、要有恒。“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四、要专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五、要善于“从师”。“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凡从师必久而后可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认为:要注重学问上的兼收并蓄,就是要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学问之道的"理学修身"与"理学经世"相统一,理学就是经世,经世就得躬行,不能只知道空谈心性,也不能只知道空谈践履。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认为:要注重学问上的兼收并蓄,就是要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学问之道的“理学修身”与“理学经世”相统一,理学就是经世,经世就得躬行,不能只知道空谈心性,也不能只知道空谈践履。  相似文献   

5.
正看报先看题,是读报的普遍习惯。好的新闻标题先吸引住眼球,读者才会看新闻内容。标题不吸引人,再精彩的新闻内容,读者也会就此止步。如此看来,新闻标题是赢得读者的第一眼。新闻写作要在拟好标题上下气力,要做到先声夺人。要有气势《孙子兵法·势篇》:"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意思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寻求有利  相似文献   

6.
最恋书香     
有人问我平生所好,我一言以蔽之:"唯品茶读书著文而已。"品茶所亲者,茶香也;著文所近者,墨香也,读书所嗜者,书香也。人生有了这"三香"为伴,余愿足矣!不过就我而言,这"三香"之中,也有雅俗高下之别。茶香虽清雅,但除了提神醒脑之外,也常司待客酬酢之职,自然难以免俗;墨香虽馥郁,但往往  相似文献   

7.
正"方法"一词在我国早已有之。2400多年前,墨子就说:"今夫轮人(做车的工匠)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圆与不圆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圆,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圆,是故圆与不圆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圆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故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墨子·天志》)《中文大辞典》对方法的解释是"行事之条理也",即  相似文献   

8.
<正>清阮元校刻《左传注疏》哀公八年载:吴为邾故,将伐鲁,问于叔孙辄。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适雠国。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托也则隐。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若使子率,子必辞。王将使  相似文献   

9.
喻星 《新闻传播》2012,(3):81-82
要想做个优秀的新闻记者,练就一身"硬功夫",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不仅要有灵活的头脑,扎实的写作功底,也要懂点"瑜伽"之道,学会热身之道、"专注"之道、"结合"之道和"坚持"之道,通过不断的学习,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原君     
【原文】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②,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③,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④;此其入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⑤.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⑥.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⑦;入而又  相似文献   

11.
勤读多为     
东坡云①:“……孙莘老②识文忠公③,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求,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⑤。世人患⑥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为此少有至者⑦。疵⑧病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⑩曰:“旧说梅圣俞(11)日课(12)一诗.寒暑未尝易(13)也.圣俞诗名满世,盖(14)  相似文献   

12.
名人论读书     
读书患不多 ,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 ,既学患不行。处若忘 ,行若遗 ,俨乎其若思 ,茫乎其若迷。——韩 愈卑意欲少年为学者 ,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故愿学者 ,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 ,且只以此意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 ,求事迹故实 ,典章文物之类 ,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 ,而他日学成 ,八面受敌 ,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苏 轼  其向之不切 ,则其听之不专 ;其思之不深 ,则其取之不同。不专不固 ,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王安石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  相似文献   

13.
党报党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同行者和见证者,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作为党媒,要坚定党性、坚守人民性,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精神立足于新时代,此为"守正之道";作为党的声音的传播者、舆论引导者,必须及时更新传播理念、提升传播技术,与时俱进融入媒介舆论环境的新时代,此为"创新之路".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很难用英文等西方文字翻译的词汇:"逸民"和"遗民"。依照通常的理解,"逸民者,殆指居清平之世而隐逸之民。而遗民者,则处江山易代之际,以忠于先朝而耻仕新朝者也"。当一个逸民固然不易,但做一个遗民似乎更难。因为这不仅要抵挡高官厚禄的诱惑,更要冒着杀身灭族的危险。诚如明遗民张宗子所言:"世乱之后,世间人品心术,历历皆  相似文献   

15.
吴廷俊 《报刊之友》2014,(10):177-177
"方法"一词在我国早已有之。2400多年前,墨子就说:"今夫轮人(做车的工匠)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圆与不圆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圆,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圆,是故圆与不圆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圆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故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农业记者如何增强"四力"、勇做"四者",提升职业素养路径等方面做了探讨.提出:农业记者要以踏破铁鞋的劲头磨炼"脚力",以慧眼识金为目标提升眼力,以研精覃思的精神提升脑力,以妙笔生花的境界锤炼笔力;要做党和政府涉农政策法规的传播者、农村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农村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农业记者要努力...  相似文献   

17.
深入浅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的读者是大众,因而文章要写得明白顺畅,深入浅出.当然,把深入浅出仅仅理解为是通俗化工作,如用白话对<离骚>今译,这种看法也有误.清代学人俞樾说:"盖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而显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故,以浅显话语道出深刻道理,显而不浅,深而不涩,是其中要义.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势”?《孙子兵法》说是“转圜石于千仞之山.”棋道上须用势,要实地还是要厚势,是惜子还是取势,决定成败.兵法上更讲势,“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做企业,也应借势.在我看来,势,就是方向、潮流,就是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世界大潮,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势,就是识时务. 在社会生活中,势的考量极为重要.从为人处世而言,讲审时度势,把握大势;于企业而言,需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古人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话在为人处世方面似乎有贬义之意,但于行事方面我认为却是一种智慧.每个人都须向势而转,而非逆势而行,识势,检验人的眼界,考验人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编辑如伯乐,选题如良驹。尝有鲁迅、胡适等编辑大家以伯乐之慧眼引无数佳作流传后世,同时,他们的宏才伟略也在引导着我们义无反顾地踏上编辑之路,自豪而荣光。历经数度春秋,惊回首,制度滞后和编辑的社会认同感急剧下降,在编辑工作和选题工作上产生的负面漩涡,让本是练就伯乐之能的编辑工作逐渐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引发每个有志传承弘扬祖国文化,有志以编辑工作为一生选择之人的忧思。当然,在忧思过后,我们更应自省而奋发,用识良驹相千里马的伯乐慧眼为广大读者带来更多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20.
黄生借书说袁牧黄生允修借书。随国主人接以书而告之日: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手?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41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做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庆藏焉,曰:“始俟异口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准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体去书来,落落大满,素好友丝时蒙卷轴。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