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具有和谐的特征。从以人类为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传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对维护当时社会的安定、保证生产的正常发展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这种思想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发挥.应该说对现在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试图对传统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自身即人格和谐、人际关系即社会群体和谐、人与宇宙自然整体和谐、人类和睦世界和谐四个方面阐述朱熹的“和”思想,指出朱熹“和”思想是儒家一贯提倡的道德和谐、群体社会和谐、整体和谐、世界和谐的辩证和谐观,是以“不同”为前提的多元和谐观,是积极有为的“仁爱”和谐观,故朱熹“和”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化教育存在“水”、“火”两种意象,即有软、硬模式之分,其中水的功能兼具软、硬。中国文教传统的主流是软模式,强调柔能兼刚、柔能克刚,其实质是教(育)兼(胜)政(治)。“德”育是“得”育,也就是生命教育。要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命脉,自然离不开“化”字。儒者的特性恰是点点滴滴的濡化之功,“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正体现出水的基本特征。传统中国人在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视其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范型。儒家试图通过修礼来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服从规律中转而驾驭规律,这是中国教育的大智慧,水的教化意味蕴涵的是理想境界:“人我和谐”与“天人合一”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包容性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谐包含着同与不同的张力。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和谐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历史画卷。唐朝贞观之治的和谐局面包括君臣关系和谐、官民关系和谐、民族关系和谐、中外关系和谐。而这几个方面的和谐又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唐朝贞观之治和谐旋律中的最强音是以唐太宗为中心的君臣关系的和谐;调和官民关系,促成社会各阶层奏响和谐交响乐,是唐太宗的重要举措;民族关系的和谐,使各民族共同奏响天可汗的颂歌;当然,和谐的音律也有不和谐的音符。  相似文献   

5.
文章着重考察了“和谐”的原初字义及其在中国早期社会中的语用,同时比照古代希腊关于“和谐”一词的语义及其语用,阐明“和谐”无论从人类个体发展还是社会历史进步的角度,都是文明的一种尺度,这一命题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和实际工作中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轼“物”“我”观的当代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自然的惩罚让人类清醒,让人类重新审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的生活范式。关于这类命题,古人早有一些思考,苏轼的“物”“我”观便是其中之一。苏轼的“物”“我”观,启示人们以审美化态度面对物质欲望,以超然旷达的态度对待世事人生,从而抑制人类日益膨胀的自大心态,“反乎其真”,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然”是庄子哲学的枢要,庄子的“自然”具有多重维度,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心灵维度。庄子“自然”的心灵维度最终指向人的内心,运用体悟与认知的方式,来化解人类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紧张和对立。在庄子看来,心灵只有复归于一种“自然”状态,才能实现人类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处。庄子“自然”的心灵维度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只有真正地从内心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自觉提升环保意识,以平等的视角来处理人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生态和谐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商务英语翻译“政校行企外”五方联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高校主体、企业参与、境外合作”的特点,其研究对于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拟从儒家和谐哲学角度出发,探讨“政”、“校”、“行”、“企”、“外”之间协调平衡、共生共存的相互关系并就如何促进各方互利多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金忠明 《教育学报》2008,4(4):88-96
人类文化教育存在“水”、“火”两种意象,即有软、硬模式之分,其中水的功能兼具软、硬。中国文教传统的主流是软模式,强调柔能兼刚、柔能克刚,其实质是教(育)兼(胜)政(治)。“德”育是“得”育,也就是生命教育。要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命脉,自然离不开“化”字。儒者的特性恰是点点滴滴的濡化之功,“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正体现出水的基本特征。传统中国人在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视其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范型。儒家试图通过修礼来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服从规律中转而驾驭规律,这是中国教育的大智慧,水的教化意味蕴涵的是理想境界:“人我和谐”与“天人合一”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的“出入”说论述了诗学中的审美活动,诗人在“入”的状态下,全身心地融入客观对象世界,抒发真情实感;在“出”的状态下,以超然的姿态描绘事物,“出”与“入”共同构筑了完整的审美活动。朗诵艺术创作审美过程与王国维的“出入”说意涵有相通之处。本文结合经典作品,从入乎其内、所见者真,出乎其外、创造“高致”,“出”“入”相系、整体和谐三个方面探索了朗诵艺术创作审美表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1.
昔平等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之一,是各种文化都推崇的核心价值观。男女平权至少关涉到人类的一半,至多则关涉到人类全体的身心健全———因为母亲是人类的“第一任老师”,显而易见,如果人类的“第一任老师”不能理解并享有平等,无论是从逻辑层面还是从事实层面来看,其子女理解并享受平等就是小概率事件;而缺乏平等,无论社会,还是民族、国家,也将大概率无法形成良风美俗、美政善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女性获得平等的权利,意味着人类全体获得解放和尊严。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包含差异的整体。“和谐”的抽象统一并不能表达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社会生活的伦理表达了现实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自由,它构成了人类精神从法(客观)到道德(主观)的内在统一与和谐,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中的“活的善”与现实世界的行为的合一。  相似文献   

13.
和谐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从古希腊时期的“善”和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当今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说明人类一直把和谐视为“人间最美的状态”,但是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价值观念等的影响,不同时期对和谐的认识与态度却不尽相同,人类社会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现象。后现代思想正是针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不和谐而进行批判,并呼唤和谐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荀子思想的独特价值只有从社会学角度观照才能凸显出来。其唯物主义的立场使其能够准确发现社会治乱的根源,并从社会需求和社会分配的关系出发,解决社会矛盾,超越了从单纯道德修身出发来谈社会治理的局限性。其“以礼导欲”的社会治理方略切中社会矛盾要害,其“和谐”的社会理想虽缺乏终极意义,却可以支撑人类社会完成到达大同社会理想之前的发展与衍化。  相似文献   

15.
从“和谐”的字义来看,“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冲突之意。和谐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存在的最理想状态。和谐也是教育的追求。我国古代的“教学相长”思想,第斯多惠的人格和谐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观等。这些和谐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和谐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作为目标,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产生“谐振效应”,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主要是以审美文化学和审美社会学为主体建构起来的,包括对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多方面的民族精神思考和人文人性探寻。他从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方面进行审视,所呈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和家庭“和谐”的文化追寻。而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还包括他的“和谐”文学观和在文学创作上所追求的“新旧合璧”、雅俗和谐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一种关,是一种大美,包括“美政”.亦即政权建设的美一社会和谐的美.是指祥和、美满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反映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诸如互相关心、爱护、团结、友谊.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美。和谐的美,不仪是感性的美,而且是理性的美:是一种参与、融入的美:  相似文献   

18.
“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战略文化。“和谐”一词指的是以人为核心的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发展。文化的价值则体现在社会理想、政治结构和经济体制中,通过人们和谐的合作和制度的作用而发挥功能。和谐文化的提出表明文化问题工具化的新趋势,它预示着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新变化。和谐文化的价值,即经济、社会、政治、道德和精神利益的共享及合理的分配的方式;换言之,追求共同幸福的目的,是人类解放的主要条件。没有一次同进步有关的人类活动会脱离和谐文化而实现。那么,应该采用新的广义的定义,即文化是按人的意图对自然或自然物进行转化的人类全部活动的总和。这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界说。说到底,“和谐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文化。  相似文献   

19.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战略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方向后的又一次深刻转变。它表征了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主题的认识从工业文明的现代化升华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出鲜明的生态文明史底色,对治国理政规律的认识从“三大规律”拓展为“四大规律”,对治国理政方式的认识从“问题倒逼”的被动性与非系统性更新为主动求变的战略性、系统性与辩证性。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由“和谐”与“社会”两个词组构成。所谓社会,就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和谐”就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从人类社会学意义来理解,所谓“和谐”就是指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应当同时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