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再次拿起这本《城南旧事》,细细聆听,小英子稚气的声音再次传过来,传过来……《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将我带入了城南,带入了那淡淡的文字和悠悠的岁月里。书中的一切——缓缓走过的骆驼队,脖铃"铛、铛"地响,妞儿含着泪花说:"我找我亲爹亲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电影史上,《城南旧事》毫无疑问是"文学与电影"这组图文叙事模式的经典范本。《城南旧事》开启了散文电影的先河。小说凭借着电影的东风,一跃成为备受读者喜爱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图像叙事的自身建构是不完整的,表意功能相当有限,它无法表达文字作品通过字里行间所要体现出来的"离别、寻找和成长"的三重复合式主题。基于此,本文从图文互读的角度解读《城南旧事》,论述离别、寻找和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3.
《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台湾省作家林海英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每一章是一个独立成篇的故事,同时每一个故事间又互有联系,又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章,是小说的结局。《城南旧事》作为一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怀乡文学(亦称回忆文学)盛行于台湾全省,表达了人们对故国家园深切的怀恋情怀。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一书通过对那个年代动荡不安的北平古城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儿时旧居生活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对于北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淡淡的乡愁”,有着深刻  相似文献   

5.
【"悦"读书目】《城南旧事》【作者简介】林海音,当代著名华文作家。她原籍台湾苗栗,生于日本,长于北京,成就于台湾。林海音始终深切地眷恋着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她的小说有很多都是以北京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城南旧事》正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经典性是指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内在质素,是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经典化则关注使作品成为经典的外部因素,比如文化权力、意识形态、历史语境、受众、资本等。《城南旧事》的经典性突出体现在林海音以独特而鲜明的原创性书写了人类永恒共通的情感体验,具体体现在童年书写、成长主题、文化乡愁等方面。《城南旧事》的经典化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影改编的成功。出版媒介、教材、文学史、文化需求等因素也助推其实现经典化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史如何书写和评价林海音是个有关作家形象认知、有关文学史写作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吴晓路 《辅导员》2011,(35):56-57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每当我唱起这首歌,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以及她和朋友或亲人离别时的情景。林海音出生于台湾,童年在北京城南居住,大家都叫她英子,她长大后非常怀念童年生活,就写了《城南旧事》这本书,让读者  相似文献   

8.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文章短小精悍,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城南的冬日一景。《城南旧事》有《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短篇,这个序言用一篇文章浓缩了一段成长轨迹,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南旧事》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品读这篇文章,有几个关键词是不能忽略的。  相似文献   

9.
<正>《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祖母级文学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20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城南旧事》这部作品影响深远,曾被译成多国文字,还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喜爱。一、备课时撩开童稚的面纱这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我就给大家展示了这课的第二课时。我  相似文献   

10.
小说《城南旧事》改编为电影《城南旧事》是成功的,这种成功来源于改编中的"同"与"异"。"同"在于:叙述视角相同、叙述结构相仿、抒情方式与叙述节奏相似;"异"在于:情节故事的删减与人物设置的变化、人物心理与性格描写上的差异。电影《城南旧事》的改编正是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按照电影的表现方式进行了新的再创作才取得了改编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城南旧事》虽系小说,但却出之以散笔法,有着强烈的纪实性特征,本从纪实视野——缅怀童年、纪实心态——童真体验及纪实笔法——淡笔描摹三个方面来把握《城南旧事》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2.
学写读后感     
<正>文君:叶圣陶爷爷读完《城南旧事》后,曾这样评价——这恐怕是一本书的最高境界——不仅让读者丰富了视野,还令读者有所感悟。我怀念起我的童年,怀念我生活的那个年代、那个小镇、那时的喜怒哀乐。那些在我童年时留在我记忆的往事,如今不也是我的城南旧事?这是叶圣陶爷爷读《城南旧事》这本书的感想。书中的情景还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勾起了他深深的回忆。  相似文献   

13.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具有独特的社会教育意义与审美价值。通过对小说叙述伦理的分析,可以解读其艺术价值的形成机制。《城南旧事》采用了特殊的叙述视角与不可靠叙述策略,但其叙述的不可靠又与读者的伦理阅读相契合,因而具有了非凡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4.
<正>"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3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这句充满诗意的话引发读者广泛关注,"记得住乡愁"成为触动媒体神经的热点话题。马年之初,《人民教育》刊文:"记得住乡愁"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笔者以为,"记得住乡愁"恰恰是《文化生活》的课程使命。一、何谓"乡愁"乡愁作为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和情绪体验,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家人故旧、乡亲邻里的思念;二是对故乡风物、旧事情景的怀旧;三是对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的眷恋。前两者是形而下层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内容】群文阅读《城南旧事》片段【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阅读,感知到人物描写的细节预示着小说情节的发展。2.激发孩子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阅读,发现小说中人物描写的细节作为故事发展的伏笔,预示着故事发展的方向——意想不到,情理之中。【教学年级】四年级【教学过程】一、群文阅读《惠安馆》故事选段,揭示小说中"意想不到、情理之中"的结局与人物描写的细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殷张兰熙、齐邦嫒翻译的《城南旧事》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该书译者的翻译动机及其"诚实翻译"原则在书名、文化负载词、场景、童谣和诗歌等英译方面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7.
师:这个月我们大家共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是——生:(齐)《城南旧事》。师:今天我们开一个读书交流会,我们交流会的口号是——生:(齐)想说就说,没有对错。师:那就请你来说一说这本书为什么用《城南旧事》来做书名。  相似文献   

18.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由弘—法师填词的《骊歌》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而《城南旧事》的原著是台湾女作家赫海音(1918-2001),电影中那个“英子”就是小时候的林海音。不久前,北京市政协  相似文献   

19.
最早看的《城南旧事》是吴贻弓导演拍的电影。留在心中挥之不去的是小英子那双无邪的、明亮的大眼睛,那雾朦朦的城门楼下缓缓前行的驼队,那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还有孩子们那甜嫩而苍凉的歌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看了电影多年后才知道林海音这个作家,才读她的小说《城南旧事》。“……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读完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我还深深地沉浸在小说那惆怅、朦胧而又温婉的氛围里,久久不愿出来。《城南旧事》描写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小说透过主人翁英子童稚…  相似文献   

20.
(林海音是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小英子。她以当年北平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城南旧事》被拍成电影后曾风靡海内外,产生过很大影响。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选入的《爸爸的花落了》一文就是《城南旧事》的片断。董桥是香港著名的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