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晓婧 《考试周刊》2013,(37):36-37
<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所有学段都不能忽视的教学目标,并且强调"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时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和教研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假如不朗读,学生就不能熟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字眼"语文味"。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关于"语文味"是这样阐述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可见,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由此,也自然引起了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程所独有的"味",其实是"言语形式"的"味"。我们说,只要人心有灵性,诗意无处不在。但是,如果没有语言的参与,这诗意就没有语文味;只有用语言来表达诗意的时候,诗意才具有语文味。一、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一句描写陆虞候的句子:"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  相似文献   

4.
林敏静 《成才之路》2014,(13):54-54
正我们经常在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语文味"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标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读味",正是语文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情感激越的起伏,在朗读中唤起学生与文本真切的体悟,在朗读中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可谓多姿多彩,但细细考量却又缺少语文味,课堂局限于浅尝辄止的分析,干瘪而枯燥。语文课只有返璞归真,其语文味才会更加浓郁芬芳。一、文本诵读——融入生命要让语文课真正具有浓浓的语文味,朗读必须有滋有味。《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前,小学生的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注重朗读教学,强化对学生日常学习中诵读的评价,指导学生多诵读。"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高段的朗读教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比如,语文高段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朗读示范形式化、朗读内容零碎化、朗读教学表演化的误区。因此,转变小学语文高段朗读教学观念,探索小学语文高段朗读的新方法,让学生乐在  相似文献   

7.
有位教育家说过:"……朗读,是出声诵读。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诵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阅读教学中作了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教学。"因为在朗读过程学生能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能培养语感,能享受美好情感的熏陶。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疏于朗读教学,只注重精读和讲解,忽视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的初步感悟以及在诵读练习中的情感表达和语感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就会难以有自己的思维和认识,很容易依赖教师。针对这种现象,本人从自读感知、精读分析和诵读表达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如何凸显语文本味?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回归朴素的原点,才能直指语文教学本质,凸显浓浓的语文味。一、潜心会文,动情诵读,读出语文味学习语言文字就是要读占鳌头: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朗读,默读,诵读,分角色读……在各种方式的读中亲近语言文字。很多的文本语言就是无声的图画,如:岸边杨柳依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字眼“语文味”。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关于“语文味”是这样阐述的:“语文味”表现存“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可见,朗读是语文细酌人“味”之佳法。由此,也自然引起了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崔利敏 《考试周刊》2013,(44):43-44
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在朗读中运用语言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朗读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属于母语基础教学,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文字信息,多方面实现自我发展。文章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张海珍 《甘肃教育》2014,(21):99-99
正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注重诵读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通过诵读不但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积累了词汇,纠正了字音,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教学更要重视诵读。诵读方式有:老师示范朗读,学生齐读,师生共同读,学生个别读,听多媒体朗读。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句读,不加字,不减字,不回读,吐字要清晰,声音要洪亮。朱熹说:"学者观书,务必读得字  相似文献   

13.
正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从课标的界定来看,"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显语用价值,让学生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出发,思考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  相似文献   

14.
潘明 《语文天地》2013,(7):58-59
朗读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应该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让语文教学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一、创设朗读情境在朗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投入到朗读的氛围中,沉浸在朗读的美妙境界里。1.模仿古人"摇头晃脑"朗读"摇头晃脑"是古人在诵读诗文时的一种方法。模仿古人,学生会觉得好玩有趣,而乐于  相似文献   

15.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更是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语文,朗读是出发点,亦是归宿地。无数教学实践表明,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读出"语文味",读出"生活味",读出  相似文献   

16.
张芳 《考试周刊》2013,(38):40-41
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越来越浓。语文教学要真正回归本真,必须重视朗读的作用,避免课堂上的听读及默读现象,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一、营造气氛,凸显"读"味朗读是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朗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出适合的教学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文本特点,采取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才能凸显出阅读教学本色。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  相似文献   

18.
<正>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朗诵,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整体,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熏陶情感。朗读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是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朗读越来越受到教师以及专家的青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精度,而忽视了自读的作用。本文从自读中感知朗读的"量",从精读中领悟教师的"度",从诵读中表达  相似文献   

19.
朗读课是一种以朗读活动为中心的语文课课型。朗读教学从"文本主义"和"生本主义"出发,在关注课文内容诵读品析的基础上,着力突出学生的阅读感受、阅读品味和阅读欣赏,并从"朗读"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中生发开去,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张其洲 《考试周刊》2011,(21):28-28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容忽视,但它的现状却令人担忧。课上少朗读、不朗读的现象不在少数。中小学的语文诵读教学数量少。即使有朗读,教师也多让学生一读了之,缺少方法指导,朗读成了走过场,长期停留在低水平上。其实,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诵读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