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语文教学整体视野的观照下,"随课文分散识字"形成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主张,即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把识字和阅读结合在一起,识字在语境中进行,既利于在分散中巩固,又利于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在近50年的实践检验中,"随课文分散识字"一直以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识字教学乃至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等充分借鉴和运用的一种流派。  相似文献   

2.
<正>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S版新教材识字教学中突出了"多认少写"的原则。我在深刻理解教材"在具体情境中,在多样活动中识字"理念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摸索到了一些规律,从而提高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一、分散与集中相结合1.分散识字就是随文识字。以课文为生字的载体,利用课文情境识字。如:在教学《小熊和小鹿》一课时,将课文的生字编成一个小故事:"美丽的森林中有户人家,奶奶和蔼可亲,爸爸长得结实,妈妈心地善良,  相似文献   

3.
如何抓好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乐学,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从而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轻松识字,学会识字。主题阅读是以教学单元主题为枢纽,用"单元主题"统领整个教学流程,采用"1+X",一篇带一篇,一篇带几篇,一篇带整本书阅读的方式,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读少讲,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海量阅读,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在主题阅读的识字教学中,重点探究第一学段的整体识字教学策略,把整个单元的生字(识字表、写字表)都集中在一起学习,积累学生的识字量,拓展学生的识字面。  相似文献   

4.
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语文教学整体视野的观照下,随课文分散识字形成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主张,即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把识字和阅读结合在一起,识字在语境中进行,既利于在分散中巩固,  相似文献   

5.
"随文识字"教学模式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提倡的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教学理念,就是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结合《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教学,探讨随文识字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为了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养成自主识字的能力,在生字学习中时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本文遵循儿童的识字规律、汉字的规律,结合笔者的教学课例,有理有据地阐述了识字课堂的识字策略和方法。教师有意识地把生字从"纵向演变—横向联系—回归文本"进行识字教学,让识字教学富有儿童情趣,把识字教学变得生动鲜活。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因此,低年级语文课堂中识字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二年级下半学期教材中已不再出现专门的识字课了,大量的识字任务就放到了阅读教学中,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扎实的识字呢?刚开始教学阅读课中的生字时,总是花多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再读课文。时间长了,我发现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毫无兴趣,呈现出我费气费力地教,学生机械地认,最终的效果是班里好的学生学会了,中下程度的学生每课的生字还是记不熟,而且学生表现的没有兴趣识字,觉得一个个方块字成为他们想往下读课文的"拦路  相似文献   

8.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丁道勇等曾采用语文数学教材生字分段时比的研究方法,对小学一年级数学生字的现状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其中一个主要的结论是:数学与语文在字汇上的配合,还有待加强的空间.另外谈到识字,大家总会与语文学科联系起来.其实不然,小学数学课堂也是识字教学的重要阵地.本文结合一年级数学"认数"课程(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一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在教学"认数"课中加强识字、识字帮助理解认教的意义,最终提高教学/应用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能进行顺利阅读的基础。但是识字和阅读的关系,是教材编排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课文数量多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所以通过"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来降低了全册的教学难度,课文内容就可以减少。识字加油站的意图,就是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习得常用汉字,特别是一些不容易随课文出现的汉字。从识字科学性角度,就是进行科学干预,有意识地把一些生字安排到教材中。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十二单元“小英雄”主题下的第二篇课文。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自主探究认识11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1.
“随文识字”是边学文,边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自始至终融合在课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汉字在学生头脑中出现的频率,从文入手,给学生一定的语言环境,使生字不孤立出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识字。  相似文献   

12.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内容,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分散识字教学法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基础教育家斯霞。20世纪60年代,她在南京师大附小进行分散识字教学实践,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分散识字教学法注重生字字义的情景创设,提倡在词中、句子中、课文情景中进行生字教学,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章,使生字字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学生首先遇到的是识字问题。以前总是按大纲的要求去解决生字问题,让学生会读文中应会读的生字,会写课文中应会写的生字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了。后来,经过几篇课文的教学后,我逐渐发现了学生在识字上并不向我想象的那样。由于这一教学环节的失误,致使学生遇到以前学过的字,由于遗忘又成为了"生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缺乏学习生字的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呢?我认为要抓好识字教学,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只在课堂中进行识字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识字过程。以下是我对识字教  相似文献   

15.
“训练组集中识字法”,即在每个训练组学文前 ,把每篇课文中的生字拿出来放入新的语言环境中 ,采用多种方法集中学习。这是我们在多年的识字教学研究、实践中提出来的课题。一、“训练组集中识字法”的提出在长期的识字教学研究中 ,发现随文识字等识字法 ,注重阅读教学 ,注重在阅读中识字。部分学生往往对故事情节内容感兴趣 ,对生字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学文后 ,文章会读了 ,句子会读了 ,文中的生字、词也能在具体句子中读 ,可是在单独考查识字效果时 ,把生字从文章中拿出来 ,学生有的难以读准 ,有的甚至不认识 ,出现了学生会读书而不识字…  相似文献   

16.
新教材应该有新教法。生字教学的新方法就是随读识字。随读识字是生字呈现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对读前识字——扫除拦路虎的一种颠覆。它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识字。教学顺序一般是读文读句——句中读词—词中现字—聚焦识字。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采用添画导入"趣"识字、揭示课题"巧"识字、朗读课文"妙"识字、写字指导"促"识字等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长期以来总以"导入——识字——讲读课文——写字"的模式进行教学,如此一来,使得识字教学与课文学习脱节,使生字脱离了课文这一语言环境,变成了孤立、枯燥的符号。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父亲和鸟》这一课中,我尝试运用了"随文识字"的识字教学方法,感受到了"随文识字"之妙。一、预习课文,读通生字;自主识字,猜测字义《父亲和鸟》这一课的识字目标是认识"蒙、喃、味、浓、腾、猎、黎"等7个生字。为实现识字目标,实施教学时采取的  相似文献   

18.
一、把生字返原回课文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为了方便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把课文中需要认的字抽出来编排在课本后面,也就是说这时生字已经离开了原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其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强调识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19.
识字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基础,识字部分的教学应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在传统识字课程中,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模式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所以,教师应打断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依据不同语文课文的类型和情境,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基于此,本文将从营造识字情境、以课文为引导识字识词、巩固总结运用生字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旨在切实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低年级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识多,写少”,每篇课文后都有大量的生字要认识,这对于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识字变得妙趣横生,从而提高识字效率,让识字课堂更灵动。文章以《怎么都快乐》的教学为例论述如何开展趣味识字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