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做到"有为"而不是"过分有为",应正确地理解子女教育中的"无为",把握好"有为"和"无为"的度。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的高校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教育技术和技巧。结合中文教育的特点,从无为教育的特征和策略等方面入手,探索以教师的"无为"促学生的"有为",进而提高中文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金敏 《文教资料》2011,(6):64-66
语文教师以“无为”催发学生的“有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切切实实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失为一条构建有效阅读的好途径。教师应注意以“无为”引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善待学生的提问,宽容学生的异议,鼓励学生放飞思想的翅膀.等等。  相似文献   

4.
高职高专院校的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结合学校的管理性质及学生自身特点,做到管理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有为”是为了“无为”,在“有为”的基础上坚持“无为”的两项原则,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5.
课堂因教师的“无为”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艳 《辽宁教育》2010,(10):48-48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实践这一理念呢?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学会适度放手、适当隐退、适时装傻,以教师的“无为”换来学生的“有为”。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实践这一理念呢?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学会适度放手、适当隐退、适时装傻,以教师的“无为”换来学生的“有为”。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4,(A3):29-30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把"无为而治"的理念放在语文教学中有它的广阔舞台。教师可以把"无为而治"的思想演变为"无为而教"。教师把主导力量化为无形,"无为"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则从旁进行指导。但"无为"不等于"无所作为",教师"无为"是为了学生"有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8.
哲学家约翰·罗斯金说过:"人劳碌一生,其最高奖赏不在于他从中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他借此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学校教育的原点是人,使命是"使学生成其为人",即成为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感、爱憎分明、对国家与社会有用的真实的自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怎样去培养"这样的人"?以智慧与灵动为核心特征的"无为教学"值得探讨与尝试。"无为教学"不是容忍教师在课堂中"消极教学,无所作为",而是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实施一种"大有为而小无为、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而长远有为"的课堂教学策略。"无为教学"的实质是努力探寻教育的本原,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去育人,让学生按照适宜的方式,沿着最适合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丘处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无为观,把"无为"和"有为"看作道的一体两用。他认为"有为无为一而已"、"虽有为而常无为",主张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存无为行有为",并以此为指导,把宗教修炼和涉世功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超越的宗教精神实现了普世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10.
王林林 《文教资料》2013,(15):44-45
以"无为"思想而著称的道家,主张尊重自然界、人类社会,由此达到"无为而有为"的理想境界。汲取道家这种"无为"思想,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偷工减料"、"不求甚解"、"留有疑问"、"要求阶梯式"等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无为而有为"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任务型"生本课堂遵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规则,以生成学生学习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以小组为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以探究性问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核心,以成果展示为检测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手段。它拥有四大支柱:"学习任务单"、互助展示课堂、班小组文化建设、评价与激励体系构建。它以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为基本特征,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为旨归,最终实现"不教之教"、"无为而教",达到"有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王刚 《学周刊C版》2013,(23):96-97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似乎更习惯去讲评和赏析文本,而疏忽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独立阅读体验。尝试"无为"的阅读教学,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法官"形象,别限制学生自主理解的范围,不使归类教学绝对化。这样的教学,就是要弱化教师对学生理解的干预,让学生去探索其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13.
君王治国平天下,不外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有为,或清静自然垂手而治的无为。“有为”与“无为”都是有效的管理方式,不能一概而论、生搬硬套,要据实而定。天下如此,学校亦如此。  相似文献   

14.
<正>生态课堂是指学习资源、教学方式与主体(教师与学生)发展之间实现动态融合、相生相长的课堂教学系统。在课堂上,师生生态地(和谐平衡)从事各种教与学的活动。笔者认为,生态课堂中,教师既要"有为",更要"无为",应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提高能力的促进者、健全人格的引导者。"有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常言道"功夫在诗外"。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尤其是面对新课标下"一标多本"的历史教材,  相似文献   

15.
"无为"是老子的主要哲学观点,意即"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为"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目的是构筑以学生"活动"为基础的动态、活跃的教学过程,其关键是树立以课堂"民主"为核心的平等、和谐的教学观念,其实质是创设以身心"自由"为目标的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在教师的"无为"中实现学生真正的积极的"有为".  相似文献   

16.
在充满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追问者",一个智慧的"追问者"。善于追问的老师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教材重难点的了然于心;善于追问的教师能在无疑处设疑,于无疑处质疑,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于无疑处思疑;善于追问的教师,看似"无为"却有为,通过不着痕迹的点拨、  相似文献   

17.
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无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其最高法则。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现代教育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即以教育者的“无为”促进受教育者的“有为”。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无为"隐退,才能获得学生的"有为"展示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把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一起看看一位老师教学"认识钟面"的两次教学活动。【第一次教学活动】师:现在你们可以随便玩自己带来的钟表,你能发现里面有哪些数学知识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语文老师的有为,为的是文本的重点与特点,为的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为的是学生容易理解偏差或错误的点。语文老师的不为,不为的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点,是与教学的目标没有关联的点,是讲了学生也不理解的点,或者不适合升学考试的点。语文课只有勇于取舍,才能循序渐进,不断融会贯通。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为"与"不为"成为了当下语文教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包含着宏奥的管理哲理,对当代人的管理活动富有启发性。当前我国高校中行政权力泛化,因过度"有为"而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重重矛盾。从道家"无为"思想中发掘有价值的管理元素,以之分析高校管理中行政权力泛化的现象,可以达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