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学校除了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已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构建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一项新课题。这也符合课程改革和发展一个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具有多样性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其目的是通过不断优化课程权力与资源配置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  相似文献   

3.
王开妍 《现代教学》2011,(7):111-111
一、树立校本课程观:校本课程不等于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根据学校教育哲学,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出的形式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它弥补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全部要求的缺陷。因此,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课程是实施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设计课程就是为学生设计生活。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共同推进、协调发展的研究中,校本课程发挥着其特有的功能,不仅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学校要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兴趣和习惯,陶冶性情,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或开展丰富的活动,家长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引进家长资源,是我校的一项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是体现各个学校不同的办学理念、创建学校特色的重要载体。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上不断地进行探索,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只从现有软硬件设施的角度进行思考,忽略了儿童本身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对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就以后中小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提出了改进的策略,期望从实践的角度为一线校本课程建设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校本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内容的补充,校本课程可以给予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使学生对数学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国家课程计划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大部分组成。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具体落实教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重要措施,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它能促进各种层次、各种特长的学生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我校于2003年秋季开设了小学英语(口语)校本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8.
数学实验课程的价值包括让数学学习更加完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等。数学实验课程的内容应该来源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整合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数学实验课程资源的获得需要建设数学实验教学场所,开发数学实验教学工具,搭建数学实验教学平台。数学实验课程实施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补充是社团活动,延伸是假日实践。  相似文献   

9.
校本课程的开展对国家课程进行了个性化的补充,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秉承校本特色,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对国家课程进行了补充。校本课程开展的初衷主要是对国家课程个性化的拓展和延伸,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但目前有些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有“一哄而上”的感觉。当然,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改革课程设置过于统一的局面,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补充国家和地方课程留下的空间,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区域内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改进评价方式,采用文本评价与实施情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校本课程.在对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文本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评价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我们将实践中的做法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 ,基于学校本身自主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 ,是完全由学校自己实施编制的课程。国外教育强调特色和个性 ,强调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全面发展 ,因而鼓励学校内设置校本课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 ,可以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突出学校特色 ,培养学生的特点 ,发展学生的特长 ,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地方广大 ,过去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和地方规定的课程过于宏观 ,无法照顾到各地学校的实际和特点 ,不能提供学生充分发挥特长的条件 ,校本课程正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一、校本课程的设置要求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可…  相似文献   

12.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来,"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一个热点。不少学校将校本课程与学校特色教育联系在一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校本课程,其意是课程决策权力的分散,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方面给予学校更大的自主权。从已有的课改实践看,许多地区与学校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视为国家课程之补充,但大多从学习内容的补充入手,将校本课程建设视为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形成特色学校的重要途径之一。南宁外国语学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组在充分学习和领会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为突显学校外语特色,积极大胆地进行了如下校本课程开发和实验: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开始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的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对课程的选择,可以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知识的补充和延续,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必须强化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规范化、科学化。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社团活动的良好开展还可以极大的促进校本课程开发,这对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有极大帮助,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统一之外,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内容的完善和丰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多样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以新课标为向导,立足于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相似文献   

17.
<正>思想政治课程校本化实施,是在坚持国家课程原则的前提下,因校制宜,将国家课程管理校本化、目标校本化、内容校本化、教学方式校本化、课程评价校本化,以提高立德树人实效性的行动策略。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思想政治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两条路径:一是课程校本化实施,即学校和教师在坚持国家课程原则的前提下,对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校本化解读,通过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在国家课程的  相似文献   

18.
曹军 《化学教与学》2010,(9):69-70,68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建设的思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明确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权限.给予了学校开发并使用适合本校课程的权力。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开发过程,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国家课程的总体框架内对学校所有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又包括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需求设计开发的课程。按照行  相似文献   

20.
<正>乾安县让字镇中心校校承担了吉林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作为项目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子项目主持人,我带领子课题组成员探索、建构了与学校条件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给予了有效的补充。逻辑思维训练是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之一,使用的是我校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