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写作文前要有提纲,就像盖房屋先要有设计图一样,这就是所说的心中有丘壑,快意写春秋!阅读与写作不分家,平时在阅读写作中笔者就本着写作-互评-修改-讲评的思路让学生在互动课堂中进行作文训练.首先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然后在同学互评、自我修改和老师讲评中,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学和老师的称赞和鼓励,再加上学生写出了满意的作品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变"我要写"为"我愿写".  相似文献   

2.
正听了两位老师上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发现两堂课惊人的相似:先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作者写母亲的四个生活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四个生活片段的感受,得出文章主旨。之后,有的老师是让学生说一说或是写一写自己经历的亲情故事;也有老师则引进与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使学生熟练掌握一般疑问句,并在口语中运用自如,绝非易事。以往我们只强调反复演练,学生感到十分枯燥,引不起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采用了阅读提问教学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效果良好。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人,然后让各组中的一名学生阅读一篇老师预先准备好的小故事。(见附录1)与此同时,其他学生根据老师写在黑板上的  相似文献   

4.
邱菊香 《教师》2014,(33):112-112
正最近,我听了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觉得在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方面值得思考和商榷。【情景再现】这位老师教学的是四年级的《倍数和因数》,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的: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根据所摆成的长方形写一道乘法算式。学生说出摆法和算式后,老师要求学生自学课本,画出重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时有一位学生说:"老师,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为什么呢?"老师说:"你问得很好,至于为什么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再研  相似文献   

5.
教三年级学生作文时,老师们往往只是先出个题目,紧接着讲写什么、怎么写,然后就让学生动笔作文。这种呆板的传统教学,使学生感到习作时就好像面对一座大山,无法翻越。第五册有一个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写一个人。我想,与其让学生在作文本上胡编乱造,倒不如选一名学生站到讲台上当“模特”,让大家仔细观察其个子、长相和穿着,再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述,最后写下来。于是,教学时我这样做了。其中有位同学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将数学教学的人文性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让人文精神在数学课中熠熠生辉。如何让数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各放光彩呢?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1在平等、尊重中,缩短距离某数学期刊上有一篇题为《老师,请你写错因》的文章。文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在数学课中和学生有一个约定:无论在作业中还是在考试中出现错题,都要在错题旁边写上错因,然后再订正。不巧,在一节数学课中,教师抄错了题目,顺手想改正,可一位学生站起来要老师写…  相似文献   

7.
杨老师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英语教师。一天,主抓教学工作的李副校长找到他,说要听他的一节展示课。杨老师很紧张,有些不知所措。见状,李副校长安慰道:"没事的,你可以先和其他几位同科老师一起集体备课,然后,再确定上课思路。"杨老师找到了其他几位同科老师,请求帮助。A老师说:"我认为本课单词较多,可以开门见山。然后,将重点放在课文的讲解处理上。"B老师说:"单词是最基础的,我赞成以小故事的形式将单词呈现出来。这样,学生们的识记效果要更好。"C老师说:"我建议将课文提炼出一个话题,让学生们充分去表达。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学生们的口语表达。"三个同科老师,你一言我一语,都尽心尽力地为杨老师参谋着展示课的教学思路。杨老师也是很虚心地听着,记着,想着。  相似文献   

8.
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意义后,进行了拓展练习。出示一题:请学生写出与618大小相等而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有的学生一会儿就写了许多。我请一个学生(生1)说出他写的分数,当他说出1133时,有另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生2:老师,他错了。618不等于3131。生3:老师,我也认为他错了。(顿时,有许多学生附和起来)当时,我也愣了一下,因为这样的教学意外的确不在我的预设之内。随即,我把这两个分数写到了黑板上,让学生们展开讨论,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生2:我认为是错的。因为分子之间没有扩大整数倍,分母也没有。…  相似文献   

9.
所谓的活页作文就是将作文不再写在固定的作文本上,而是写在作文活页纸上。作文写在固定的作文本上,完成后交给老师;老师批改后放在办公室,等到作文讲评时发给学生。评了上周作文写了本周作文之后,作文本将再一次回到教师案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是常规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惯用模式。学生上了三年级以后我们有了作文作业。每每想将一些优秀习作展示给全班学生时,由于作文本展示受到限制我不得不让优秀习作的作者再把文章用纸重抄一遍,然后再在展示台上展示或装订成集。虽然抄写很辛苦,但这些小作者们仍很高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听写是语文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一般来说,在听写时,都是老师念一个词,学生写一个词;听写结束后,再由老师进行批改,让学生进行订正,然后再批改、再订正。这样的听写形式容易操作且有一定的效果,深受老师们的喜爱。但是这样的听写形式学生是不是也喜欢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此进行了观察和思考:被动、机械的重复是听写形式的最大缺点,它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让我感动不已。上课内容是《锄禾》,老师利用多媒体营造了非常好的学习气氛。孩子们边看图边欣赏老师优美的朗读,学得轻轻松松,兴趣盎然。在教学生字“知(zhī)”时,老师先让自己认为有把握读准字音的学生来读。全班36位学生,有30位能借助拼音正确地读出知(zhī)音来,然后老师组织同桌相互读。在经历了自读、互读之后,老师又随机点了一组同学来读。第一位、第二位……一直到第四位,每个同学都读得非常准,第五个同学站起来了,她轻轻地念到:“chī。”老师一听,问道:“她读得对吗?”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回…  相似文献   

12.
<正>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对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摸索教学规律,是每一位老师当务之急。笔者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教学经历:在一次笔者布置常规的默写作业,班级里有一个学生追问笔者:"老师,如果默写不过关是不是要被罚抄写?我可否把要罚的抄写写好,那就不用默写了?"这不仅仅是个案。据笔者之后的观察发现,在班级中有这样想法的学生非常多。他们宁愿选择大量的机械性地抄写,也不愿通过诵  相似文献   

13.
一天推门听课,老师正在板书课题,坐在我旁边的两位学生还在兴高采烈小地声地说着什么。下课后,我走到她们面前说:"小姑娘,上课刚开始时什么事让你们俩这么高兴?"一位学生在笑,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们当时在说老师写过课题后一定会让我们先读课题,接着会让我们谈谈通过课题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分自然段读课文,最后指导写字。"我惊讶极了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关于"教研写"的培训中,有三位老师上了同课异构"九色鹿"。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都有一个关于写话的训练。三位老师的写话设计同中存异,异中有同。这使我不禁思考:语文课堂的练笔究竟该如何设计?究竟指向何方呢?  相似文献   

15.
近日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听了几节课,其中有两个教学片段引起了我的思考. 片段一:"老师,我是按纸张的颜色来分的" 一位老师上"平行与垂直"一课.新课导入后,老师就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让学生在纸上随意画两条直线.所有的学生都画完后,老师选择9位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然后让学生把黑板上的不同画法进行分类.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把展示在黑板上的画法分成两类:一类是两条直线相交(含延长后相交),另一类是两条直线永远都不会相交,从而引入平行与垂直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人生的瓶子     
很久以前,我读过一个名叫《人生的瓶子》的小故事:一位老师为学生们讲课,他拿出一个瓶子放在桌上,然后再拿出几块大石块仔细地一块块放在瓶子里直到放满,他问  相似文献   

17.
优雅的老师     
<正>老师的优雅,有时候仅仅一个小节就能表现出来。我喜欢优雅的老师。教小学二年级学生写字,老师先示范写。一个老师一口气示范写了4个,然后让学生来写;另一个老师示范一个,让学生写一个,再示范一个,学生再写一个。我觉得后者更优雅,她示范字是真想给学生看的,第一个老师只是想给评委看。也是教学生写字。一个老师示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改喊得风风火火,但绝大多数老师的作文教学的做法仍是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写,然后老师批改,再然后是老师就写作中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讲,最后读几篇优秀作文。一次作文教学的流程大体就是这样。这种做法老师费力,学生费时,效果不好。于是就有老师感叹:"作文教学简直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魔鬼三角区’,让人头疼。"究其原因,还是没有领悟透课改精神,没有把握住科学的教学方法。由此看来,学生应该成为作文课的主人,学生不仅是写作的主体,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做过这样的尝试,介绍如下,供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9.
读写结合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重视,并自觉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譬如,在学完《詹天佑》之后,有的老师即让学生写一写当看到詹天佑的雕像时你想到什么;有的老师在学完《槐乡》之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的家乡……无疑,这些读写结合的训练对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读写结合的课例时却发现大多数读写结合的"写"是为写而写,对学生习作水平并没有多少提升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只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立自主,他们就会插上翱翔的翅膀,在未来竞争中展翅高飞。今天是作文课,要写一篇以"兴趣"为话题的作文。我照例在上课之前进行了精心备课。我说:"有位名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曾在某些方面有过浓厚的兴趣,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以兴趣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然后向学生讲述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