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杜甫墓考证     
杜甫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晚年漂泊湖湘,卒于湖南平江。他死葬的事实被历史湮没,全国境内出现了八座杜甫墓。根据岳阳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找到了杜甫的墓葬在湖南平江小田山,是典型的唐代砖室墓,杜甫后裔一直在此守墓,并留下了不少杜甫后裔的墓葬。杜甫迁葬之事纯属流言,其他地方的杜甫墓都是为纪念杜甫而建造的空棺冢。  相似文献   

2.
2002年11月中国杜甫研究会第五届年会暨“杜甫与湖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台湾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杜甫与湖南“、“杜甫的思想和性格以及杜诗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为配合“杜甫与湖南“的论题,大会会程采用了颇具新意和特色的流动形式:即在长沙设主会场,而在岳阳、平江、株洲设分会场,让与会代表沿着杜甫当年在湖南的足迹进行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3.
在杜甫的众多形像中,有一种形像从未被人论及,那就是他同波德莱尔一样,有一种极乐的自我虐待倾向。在这一倾向中,他享受着自己的苦难,并具有一种弗洛伊德所说的死本能冲动。本所要谈论的正是杜甫这一新形像,但愿这一发现能对杜甫研究带来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4.
杜甫墓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毕生吟咏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被人们称为“诗圣”.后人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修祠建墓,供人们祭祀瞻仰。据说全国的杜甫墓共有8座。一座是在诗人的祖籍湖北襄阳,系纪念性的空棺冢;湖南两座,一在诗人的仙逝地平江,一在诗人的灵柩暂厝地耒阳;河南两座,一在偃师县城西,杜甫十七世祖当阳侯杜预的墓侧,一在巩县康店邙山之巅;另外,陕西的华州(华阴县)和鄜州(鄜县)以及四川成都浣花溪畔,都分别筑有杜甫的纪念冢(见《中学生文史》1986年第11期)。根据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著的《司马温公诗话》里说:“杜甫终于耒  相似文献   

5.
李白诗歌纵横谈邱鸣皋唐家李杜双峰并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位继往开来的积极浪漫主义伟大诗人。在唐代诗歌中,一向被人称为诗仙,是与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杜甫齐名并价的两大高峰。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又说:“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  相似文献   

6.
徐昌才 《初中生》2007,(7):54-55
杜甫晚年滞留长沙湘江一带,几年时间多半是在一条破船上度过的,最后也是死在由长沙开往岳阳的船上。杜甫的许多诗篇见证了他晚年滞留长沙的艰难苦恨。  相似文献   

7.
杜甫在经历了身后二三十年的寂寞后,经过中晚唐时代的渐为世重、宋代文坛对于杜甫的独尊,渐渐奠定了他在诗国中南面的地位。宋代杜学的极大发展,使杜甫研究成为历代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宋元以来终身治杜的学者代不乏人。而历代大量研究成果的出现,使得杜甫生平研究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得以澄清。可以说,历代杜甫生平研究的大部分结论到今天仍然是可以据信的。但有一个例外,就是有关杜甫之死至今还是一个纷纭聚讼的公案。杜甫晚年的流落与孤寂,杜甫卒葬的早期文献的相形简略与匮乏,成为以后异说滋生繁衍的根源。宋代杜学的空前繁荣与杜甫晚年…  相似文献   

8.
杜甫去蜀原因,一直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传统说法有三:一是“东归江陵”说,二是武“欲杀甫”说,三是“武卒”无依说。笔根据杜甫一生的政治思想、生活状况及归乡之志分析,认为传统众说皆不符合事实,杜甫去蜀的根本原因应是“出仕为郎”。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07,(Z4)
杜甫晚年滞留长沙湘江一带,几年时间多半是在一条破船上度过的,最后也是死在由长沙开往岳阳的船上。杜甫的许多诗篇见证了他晚年滞留长沙的艰难苦恨。  相似文献   

10.
徐昌才 《初中生》2007,(19):54-55
杜甫晚年滞留长沙湘江一带,几年时间多半是在一条破船上度过的,最后也是死在由长沙开往岳阳的船上.杜甫的许多诗篇见证了他晚年滞留长沙的艰难苦恨.  相似文献   

11.
读杜甫的诗歌,总感觉到一种苦意在。这种苦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为国而苦——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杜甫是以身许国肯于牺牲自己的伟大爱国主义者。他的喜怒哀乐是和国家命运的兴衰起  相似文献   

12.
杜甫的死,就现有文献来看,大约从诗人身后四、五十年起,就开始产生了异议,并且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段聚讼纷纭的公案。这一个打了上千年笔墨官司的老问题,是古今的研究家和论者一直关心的问题,却也是一个一直未能予以彻底解决的问题。这实在是千余年来杜甫研究的一大憾事。关于杜甫的死,影响最大和似乎理由最充分的约略有两种说法:一是饫死。时间在大历五年(七七○)夏,地点为湖南耒阳,绝笔诗是《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以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死因是“胀饫而死”(王洙《分门集注杜工部诗》载李观《杜传补遗》)。  相似文献   

13.
杜甫《石壕吏》“如闻泣幽咽”一句,肖涤非先生在《阅读和欣赏》第四集中队为是“婆婆被拉走,公公不在家,丈夫又死了,所以那个媳妇就抱着孩子呜呜咽咽地哭起来了。……因为声音不大,所以说‘如闻’。”在《杜甫研究》(下集)中,他还认为“也许因为有客人(杜甫)在家中,不便放声大哭”。程云青先生的《杜甫诗选讲》,也认为这句诗是“事后诗人听到的被害者家人的哀诉”。一些《语文》课本及教学参考书,也认为是“老妇被抓走后,她的儿媳悲痛的哭泣声”(如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语文》参考书第五册)。  相似文献   

14.
一、赠答诗 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二人一见如故,从此结下了深挚的友谊。他们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大慰平生。杜甫在诗中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可见他们友谊深厚,情同手足。杜甫写有《赠李白》两首,其中一首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当时李杜二人的“合影”:  相似文献   

15.
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对月情有独钟,与月结下不解之缘的民族,因此月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中有着显赫的地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显赫地位和深厚内涵又集中体现在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的诗歌中。据统计。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三首诗中就有一首笔触要融人月的意象。李白对月的痴爱由此可见一斑。据传,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的。不只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盂浩然等等唐诗大家,诗作中都写到过月。有人说.在唐代,诗之所以有盖世名声,实在离不开月的推动和烘托.  相似文献   

16.
小元元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一天,她对我说:“杜甫诗里有一个错误,还是我发现的。”我听了不知所云,要她具体讲一讲。她说:“我们书上有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是鸟,应该说‘两只黄鹂’,可是杜甫写的是‘两个黄鹂’。我问了老师,老师说:‘杜甫用词不当’。”孩子幼稚无知,误解不足为奇,但这位老师脱口而出说“杜甫用词不当”,其自信与大胆不能不令人骇异。我明确告诉元元,杜甫是伟大的诗人,被尊为  相似文献   

17.
王东华 《师道》2004,(5):8-9
有人说过把瘾就死,我却想说:高尚一次就死。  相似文献   

18.
杜甫五世祖杜叔毗和二伯父杜并都有血亲报仇的孝悌壮举,杜甫外祖母的"勤孝"和外舅爷的"死悌"也被传为美谈。父系家族和母系家族的孝悌门风深深影响了杜甫,培养了他深厚的家族观念。杜甫对二姑母报恩行孝,对兄弟姊妹始终关爱牵挂,也具有挥之不去的孝悌情结。  相似文献   

19.
杜甫五世祖杜叔毗和二伯父杜并都有血亲报仇的孝悌壮举,杜甫外祖母的"勤孝"和外舅爷的"死悌"也被传为美谈。父系家族和母系家族的孝悌门风深深影响了杜甫,培养了他深厚的家族观念。杜甫对二姑母报恩行孝,对兄弟姊妹始终关爱牵挂,也具有挥之不去的孝悌情结。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诗在记录社会时代风云的同时,还时时反观自我、抒发自己的情怀,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从杜诗中可以看到青年杜甫的豪情壮志和老年杜甫的多病凄苦,读到他的理想、他的忧患以及他无可奈何的隐痛。可以说,杜诗不仅是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诗史”,也是一部表现诗人自我心路历程的“心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