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神秘信件     
曾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题记“梅,你的信。”浩的声音把正在全神贯注解题的梅吓了一跳。“谢谢!”梅接过了信。由于梅在校外的朋友很多,经常收到来信,所以,她只是像往常一样,将信往书里一夹,继续学习……天渐渐黑了,梅做完作业,收拾  相似文献   

2.
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叫做梅切的小村庄里。我们的信是由一个人人都熟知的叫做“邮政贝蒂”的妇女送的。  相似文献   

3.
《给梅老师的一封信》中学生提到这样一个问题:“美的真谛是什么?”这确实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 信中提到的梅、闵两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差别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笔者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梅老师缺乏对孩子的爱心,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当学生考砸了时,梅老师没有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而是劈头盖脸地臭骂了学生一通。不知她想到没有,自己是出了一口气,可学生会怎么想呢?特别是挨训的  相似文献   

4.
:忆梅下西洲”,西洲是美好的回忆,抒情的起点;“西洲在何处”、“鸿飞满西洲”,西洲则是对“郎”的埋怨,一怨人不到,再怨信不至;“吹梦到西洲”,西洲是凄绝情感的寄望。西洲贯穿首尾,层层推进心理情感的变化,形成《西洲曲》整体“清怨”的抒情特色。  相似文献   

5.
《摽有梅》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其中关于“摽”的注解,无论是《诗经》经典注解家还是现代学者都未能还原“摽”的本来面目。本文通过对《摽有梅》的汉语语法和文本语境分析,对《摽有梅》中“摽”的注解进行了考辨,认为“摽”应该当“树梢”讲,“摽有梅”应该为“标(摽)有梅”。  相似文献   

6.
梅的“白”和“香”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所以历朝历代便诞生了许多咏梅佳作。他们将梅的坚韧和高洁同自己相融合,他们“或因寄所托,或取诸怀抱”,借助梅这一意象来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结对子     
<正>美玲第一次去冬梅家,看着走在前面的女孩,有点纳闷她和自己同年,为啥那么矮,头发那么黄,连眉毛也稀稀疏疏的。不过嘛,美玲很快调整心态,上前几步,主动抓住了冬梅犹犹豫豫的手,大大方方说:“我们就像信中写的那样,要做好朋友,好不好?”冬梅黄蜡蜡的脸,唰地通红了,她低下头小小声回答:“好。”  相似文献   

8.
丢给卖梅花糕的豆豆不听话,惹得外婆不高兴,外婆吓唬她:“再不听话,把你丢了。”豆豆毫不在乎地回答:“把我丢给卖梅花糕的!”(她平时最爱吃梅花糕)  相似文献   

9.
梅东益,字如筠,安徽凤阳府怀远县人,外人送号“梅黑子”(或”煤黑子”).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梅以武生投效于淮军头目李鸿章幕下,由于他跟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功.深得李鸿章赏识,逐渐由“把总”而“副将”,并获得了“著勇巴图鲁” 的名号.自此,梅东益开始“声誉翕然”.  相似文献   

10.
《病梅馆记》算得上是一篇托物言志、耐人寻味的“政治小论文”。不足三百字的“短章”,其气充沛,其情强烈,其味浓厚,其意深远,无“不过如此”之感,有常读常新之美。一、关于作者“态度”学习《病梅馆记》,一种惯性的理解似乎左右着我们的思维,那就是:本文既是借梅议政,作者对“病梅”之现象深恶痛之,并决心“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  相似文献   

11.
活动室里,梅老师问:“同学们,谁能说出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李晶站起来说:“因为飞机有两个像鸟那样的大翅膀。”“还有谁补充?”梅老师问。  相似文献   

12.
梅花墙角教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是一首自勉诗,完全可以看作是改革家王安石的自我写照。首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数枝梅”于“墙角”已显孤立,可这“梅”却不以为意,仍然开放,而且是迎着寒霜开放。它们是多么地矫健、豪迈!梅花的这种不畏恶劣环境和挫折、磨难、打击的形象与精神,不正是诗人顶住各种反对、阻挠甚至打击报复,义无反顾地进行“变法”的自我精神和形象的写照么?  相似文献   

13.
“信”伦理在《左传》所记载的春秋时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既是神佑之法,也是国家之宝与立身之首。春秋时期“信”伦理的内涵与特征集中体现为信具有正义性、真实性、现实性,以“义信”为首要价值,以“诚信”为本质内涵,以“利信”为现实导向。在新时代,我们要借鉴春秋时期的“信”伦理建构,加强以“义”养“信”的诚信内涵建设,实现由“诚”致“信”的诚信价值培育,保障趋“利”有“信”的诚信现实导向。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信”伦理思想与当代德育环境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孔子“信”伦理思想的要旨孔子的伦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 ,对“信”的解析主要有两个层面 ,即关于“信”的普适伦理和关于“信”的教育伦理。尽管教育伦理是普适伦理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两者并不在同一审视维度上 ,但它们之间的层递关系 ,更加凸显了孔子作为一代教育大家的特质和风范。(一 )“信”在社会生活中 :普适的“信”伦理思想就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而言 ,“信”固然不像“仁”处于“德”的核心地位 ,不过 ,在他看来 ,离开了“信”就无所谓“德”,就谈不上“仁”、“行”和“政”,因为“信”是一种普适的存在 ,并贯穿于全部…  相似文献   

15.
诚信机制与大学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影响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作为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是诚信机制贯彻的源头。在德育中将诚信原则贯彻到底,培养学生成为讲诚实、守信用的合格公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一、诚信的内涵“诚”与“信”在古义中是相通的,《说文解字》:“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声”。“诚”指“内诚于心”,“信”是“外信于人”,即所谓“忠诚发乎心,信效著乎外”。“诚”是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信”是“内诚”的外化。虽然“诚”与“信”各有侧重,但“诚信”的总体涵义是…  相似文献   

16.
二梅     
二梅的名字很纯朴,像山谷中一树含羞的腊梅。二梅的故事很平常,如溪涧中淙淙的流水。二梅初来我们这小巷时,穿着土气但十分整洁的衣裤,恰如她的人。二梅很勤快。一有空,她就拿把扫帚仔细地清扫着巷里角角落落的垃圾。“孩子,看把你累的——反正明早垃圾工会来扫的。”郝大妈感激地看着这位勤快的姑娘。“没事”,二梅腰腆地笑着,“扫扫,路就干净多了。”二梅挺能干。那天,小倩嚷着要画报上漂亮的小童装,急得小倩妈直瞪眼。二梅不声不响地要了面报.两天后,她捧出了一套童装,一模一  相似文献   

17.
高师美育课程建设初探●福州师范专科学校李永鉴贻琦抵达长沙进行筹备。“临大”成立后不到半年,长沙即告吃紧,三校又奉命迁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梅与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委会”,梅任主席。联大期间,蒋、张二常委先后去重庆中枢任职,梅...  相似文献   

18.
多角度思维“学而不思则罔”.启发思维,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变活,转化为能力,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了《病梅馆记》,结合《松树的风格》,以“梅(竹、松、石)”为题,让学生写篇象征性文章。我先广泛搜集古今以“梅”为题的诗文,从中选出几首(篇)有代表性的印发给学生,指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以“信”作为切入点,探讨《论语》所论述的“信”在市场经济运作下的积极和消极意义。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不仅如此,孔子即而提出“与朋友交而有信”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原则,再进一步把“信”当作国与国相交的道义标准:“道之国,敬事而信”。孔子又说:“上好信,则民莫不敢用情”。管理者如果讲求信用,那么,民众就没有不敢说实话,动真情的。因此,“信”不只是一般的人际交往原则,也是一种管理之道。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吻合的。但是,《论语》阐释的信有消极的一面,建立在宗族关系上的信任阻碍市场经济发展,同时个人的“信”缺乏独立性和自足性。  相似文献   

20.
《老子》书里,道>象>物>精>信构成连续性和包孕性的序列。精是物的极微细者,相当于《墨子》的“端”和古希腊的Atom(原子);那么“信”就可能是“亚原子”,进入“量子论”的范畴。而“信”近于“非常名”的“名”,是“语言”,是“信言”,颇像后现代思想者所谓“话语”。原始思维里,“语言”或“话语”具有创生功能。万物的原初是“无名”,“有名”才是万物的母亲。世界是在被认识、被命名以后才成为人类的对象,成为“人化的自然”,“文化的自然”,亦即“话语化的自然”。也许可以在此视界下理解“解构主义”所说的“话语”先于“实在”。而“道”也有“言说”即“话语”的涵义,然则“信”(信言)又是道的超微存有或原初状态。道回归为“信”,“信”再现为“道”,构成“永久循环”,螺旋上升,臻于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