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们在农村的通讯员,要多与农民交朋友。说实话,我们在上面,‘洋’的、‘大’的东西你们搞不过我们,‘土’的东西我们却搞不过你们。‘身’入农村,‘心’系农民是大有可为的。“这是二十多年前江西日报一位资深的记者前辈来安福县采访时,对我说起的一段让我刻骨铭心的话。回想起20多年的新闻实践,翻阅自己在各种新闻媒体上采写的4000多篇稿件,几乎都浸满了一个浓浓的“农”字。 常下去走走 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通讯员要常下基层去走走,保准你没错。我在县行政机关工作了近40年,换了七、八个单位,始终不改常下…  相似文献   

2.
由《辽宁日报》、《锦州日报》、锦州电视台记者分别采写的《为农民说话》、《农民的代言人》和《张德东精神赞》在党报、电台、电视台发表后,我陆续收到省内外许多读者来电来信。许多热心人关切地询问我:“爬了32年格子,发表稿件万余篇,获得中央、省、市、县荣誉证书118本,今后还会执著地写下去吗?”今天,我通过《记者摇篮》一席之地告诉所有关心我的人们,那就是不改初衷,按照中国共产党章  相似文献   

3.
农民和我     
我是农民的儿子,当记者十六七年,对农村一直比较关注。特别是近几年,逐渐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就尽可能多地反映他们的愿望和呼号,也断断续续地替他们打了一些官司。 某村电工偷电,电业部门拉闸惩罚全村。记者发现时,停电时间已从春到秋近一个生产周期。农民生产生活损失很大。我们采写的消息《一人偷电 众人陪绑》在省市报显要位置发表后,省电业管理局领导当天赶到  相似文献   

4.
我担任通讯员两年多来,先后在省以上报刊、电台发表了270余篇文章;有5篇编入中国广播出版社出版的《社会新闻集锦》一书;2篇获省优秀广播稿一等奖;1篇获全国优秀广播稿二等奖。一些素不相识的农村通讯员写信给我,问:“你的天地只有一个乡,为啥抓了那么多新闻?”说  相似文献   

5.
我是个农民,喜欢写稿。乡里人对我这样的“土记者”是很欢迎的,总是热心提供线索,介绍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我就真正成了农民的代言人。在我的剪报本中,大都是农村见闻、农民呼声、农村随笔。有几篇农村来信刊出后,还受到了江山市领导的重视。象《农村劳力盲目外流应引起重视》一  相似文献   

6.
去年10月12日,我应《湖北农民报》邀请前往武汉出席在那儿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年会,专题座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还参加了《中国农民之歌》的电视文艺晚会.这次武汉之行,使我真正懂得了当个土记者的光荣,当好土记者的不易。  相似文献   

7.
下苦功夫深入采访黄毅侯殿禄是中宣部和司法部在十五大前期推出的先进典型。我作为年轻记者,在新华社高级记者田恒江、人民日报记者李战吉带领下参加报道。《为了人民安居乐业》、《撑起一片安宁的晴空》、《高扬心中无悔的旗帜》三篇通讯被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解放...  相似文献   

8.
从绰号﹃老农民﹄谈起郑梦熊《新闻战线》的编辑约我为《名人专栏》写稿,我笑着说:我不是名人,报社同志送我的绰号叫“老农民”。编辑说:那您就从“老农民”谈起吧。其实,我不是在农村长大的老农民,而是从农村锻炼出来的老报人。记得家乡解放那年,我还是个住在城镇...  相似文献   

9.
寻找农民     
当我读着新华社老记者、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冯健同志洋洋万言的《中原“金三角”纪行》,很是激动,很是兴奋,也很是不安。老记者老前辈有他们地地道道的脚板底下出新闻的好作风,好精神,是表率也是楷模,所以激动和兴奋;不安的是,象他们这样的记者现在似乎不是很多,真正从脚板底下来的新闻似乎也不是很多了;特别是从广阔的农村,朴实的农民哪儿来的。看一张报纸,往往要去寻找农村,寻找农民;有的报上虽有农村、农民,一般也是“大路货”居多,缺少农民的声音,更缺乏农村中能打动人的新闻。 中央级农民报纸,有家大报有农村经济专版,地方报纸同样有农民之友、农村新事、村边地头之类的专  相似文献   

10.
泰州作为苏中地区一个新崛起的农业大市,“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报道,无疑是市委机关报的主要报道领域。如何开展“三农”报道,农业报道的劲该往哪里使?泰州日报今年3、4月间策划推出的《农民增收边远乡村纪行》系列报道,加深了我们在这方面的理解和认识。3月18日至4月17日,泰州日报派出3个记者小分队深入边远乡村,与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面对面地交谈,发掘增收的新经验。整个采访活动历时1个月,行程2000多公里,途经31个乡镇,共采写发表通讯31篇。江苏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小组认为,这组报道“满腔热情传播…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随着电视传媒的发展.关于农业和农民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一些虫视台还陆续成立了专业的涉农节目。笔者所工作的秦皇岛电视台就有一档专门的涉农节目——《走进乡村》。笔者在《走进乡村》节目部任记者、编辑。为了让电视报道更真实、更客观’、更贴近农民,更能真切地反映农村实际,笔者在与农民的采访、沟通和对农民的拍摄上,着实下了点儿功夫。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新闻爱好者》杂志的热心订户和读者──今年38岁的《南阳日报》“十优通讯员”许记民,1981年高考落榜,然而他想: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他白天随父亲荷锄生产,晚上挑灯夜战,贪婪地读书,鲁迅、茅盾、巴金等名家名著,能找到的他都找到细读、精读。从此,他开始做起了作家梦,与爬格子结了缘。当年,记民就在当时的《河南农民报》上发表了一篇读者来信,获得了县委宣传部三等奖。1997年地受聘在苗店镇政府当新闻干事时写的《专家被围在苗店集》,刊登在6月17日《河南日报农村专版》头版头条。他和郭金发同…  相似文献   

13.
《按价值规律办事的关键——正确对待农业,平等对待农民》是一篇记者述评,发表在1988年4月12日的《农民日报》一版这是我们农民日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组织的四篇记者述评系列报道中的最后一篇。在此之前发表的三篇是:《不按价值规律办事的背后——决策的城市倾向》;《要把农业放在被保护地位》:《不讲价值规律农民岂肯下本——谈农产品波动与农业投资减少的原因》。这四篇报道都是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以记者述评形式,对我国农村前进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有益探索,是  相似文献   

14.
在1998年度河南省好新闻评选中,由笔者采写的通讯《我们都是工人农民的儿子》(见《河南农村报》1998年5月6日一版)有幸荣获一等奖。这篇通讯并非记者专门采访而成,而是作为与会代表偶然所得。能获得好新闻的荣誉,关键在于一个“情”字。省委领导对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的热血真情,和着记者被感动的一腔热情,融入这短短篇幅的字里行间。许多同行赞誉说:以会议为题材的新闻动人的不多,写出“彩”来更难。而该稿之所以能够出彩,在于它融入了记者的“情感”。稿件中,记者不是观察家,而是一名普通的与会者。心绪与会场气氛相…  相似文献   

15.
1998年9月10月,《中国改革报·时代周刊》以多半个版的头条位置刊发我采写的报道《河南农民问题调查之一:农民负担重在哪里?》尽管文章写得较为一般,但立即引起了当地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关注。1998年12月17日,该周刊又以同样版面、位置刊发了我采写的后续报道《河南农民问题调查之二:村委选举——农民选你才能当》,此文也同样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河南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王明义看了文章后对记者说:“文章写得很好!就需要你们这样的记者写这样的文章。”河南省监察厅副厅长冯晓武看到《河南日报》转载的这篇文  相似文献   

16.
“土记者”当了一回“老总”沈耕夫做一个土记者并不风光,因为记者前面多了个“土”字,然而我却沾了这个土字的光哩。去年10月12日,我应湖北农民报邀请前往武汉出席在那儿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华全国农民协会年会,专题座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还参加了《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17.
曹玉林 《新闻界》2001,(5):70-70
我十分热爱新闻事业,走出校门就当了乡里的新闻干事。1985年至1988年,我曾在县广播电台当过专职记者,去年6月份,我又从农业部门调进报社工作,这当中虽然间隔12年,但由于我对新闻事业一往情深,且又在农业部门从事文字工作,因此,从未间断过新闻写作,并有大量“农村稿”见诸各级新闻媒体。我的体会是,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应该心系农民,想着农民,多为农民鼓与呼,只要时刻牢记,就有写不完的“农村稿”。归纳起来有三点做法:一、勤学农村政策。这是写好“农村稿”的根本。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政…  相似文献   

18.
县报是最基层的党报,是农民的报纸,因为它的读者绝大多数是农民。当好农民的代言人,为农民服务,是县市报人的职责。为农民写评论,替农民说话,为农民撑腰,农民才认识你、信任你,你的评论才有读者和市场。铜山是个有18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铜山日报作为基层党报,拥有众多的农民读者。而我作为农民的儿子,与农民有着割不断的感情纽带。从当记者的第一天起,我就抱定“要对得起农民”这个信念,至今已写了上百篇评论。我为什么十多年如一日甘为农民写评论呢?这里面有三个原因:一是热爱评论事业,钟情于评论写作。评论社会现象,针…  相似文献   

19.
我与《新闻知识》打交道已三年多了。认识她后,每期必读,尤其新闻知识讲座、业务研究和各类体裁的采写经验,还有各地优秀通讯员的经验交流,更加引入爱读,使我受益匪浅。我的豆腐块文章及新闻报道,先后在地、省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我上学时就钟爱文学.向往“记者”,上十年的闭门造车,一切良苦用心付之东流。经文化馆一位老师的指导与介绍,我与《新闻知识》交上朋友。认识她,我这个小人物在工友眼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记者”。当年我在《中国电视报》上就发了2篇稿,《汉中日报》7篇,《中原铁道报)、安康铁道报》共19篇。《新闻…  相似文献   

20.
6月的一天,打电话约见解国记总编辑。“可以。工作日没时间。这个周六不休息了,上午9点在我办公室。”简明而迅速,比我想象的要顺利。当我如约而至时,他已在办公室等我,并且先行为我准备了一些资料。爽快、平实、井井有条,这就是我对解国记的第一印象。成长三段论:做人、做记者、做党员记者“作为一名农村记者,一年能为农民说上一句话,比评上10篇、20篇好稿意义还大。”———解国记1986年一则日记中的引语看解国记的新闻经历,让人觉得沉甸甸的是他的农业问题调查和农村报道。“农民是我的乳母,我喝着全村人的乳汁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