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后人对古代诗歌主题的理解,往往有多种说法。如《氓》的主题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刺淫说;一是弃妇说;一是反封建礼教说。从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诗歌的内容及感情基调来看,这三种说法都有不当之处。教学时,注意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引导,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后人对古代诗歌主题的理解,往往有多种说法.如<氓>的主题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刺淫说;一是弃妇说;一是反封建礼教说.从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诗歌的内容及感情基调来看,这三种说法都有不当之处.教学时,注意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引导,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话语基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提出的语域理论的三要素之一。在此基础上,Poynton将话语基调具体化为权势(power)、接触(contact)、和感情投入(affected involvement)三个因素。本文试从Poynton所分的话语基调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丰富的称呼语,揭示话语基调对于称呼语选择的制约作用,同时尝试将功能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社会语言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对《凡卡》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教者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找准基调,引导朗读《凡卡》一文蕴含五种情感基调,要读好这篇课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找准这五种情感基调,然后针对不同基调进行朗读。1.课文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悲伤的调子———凡卡准备写信时的担心、害怕:“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而“昏暗的神像”又给凡卡写信的环境抹上了压抑、悲伤的底色。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者应引导学生读出担心、害怕、…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交际功能作为语言的三种重要元功能之一有多种实现形式。在M.A.K.Halliday对语言交际功能实现形式的研究下,结合波恩顿与马丁关于话语基调对语言交际功能的影响的理论来研究在话语基调影响下语言如何实现它的交际功能。系统研究语言交际功能的实现形式以及在话语基调下如何正确使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6.
杨琴  李福莉 《文教资料》2009,(31):22-23
话语基调理论研究已经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和认同,并广泛用于话语分析领域。本文笔者从话语基调理论的权力、接触和情感三个变量的角度对埃德加-爱伦&#183;坡的著名诗歌《乌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时期有关绿珠的材料采用国外主题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发现赞扬绿珠坠楼殉情、知恩图报和贬斥绿珠是祸水这三种论调,是纷繁复杂的绿珠故事的基调,也是绿珠故事据以演变的内核。  相似文献   

8.
如何把朗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从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香山红叶》朗读课型设计》提出的“以读带讲,读中讲,读中议,讲中练”的教学方法便是一个探索这一课题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实例。它的主要特点是: 一、它始终把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与阅读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一起,使二者相互作用、相得盖彰。首先,从对朗读基调的确定,来促进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基调既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体现,那么不深钻课文,不理解课文,就无法确定基调,更谈不上在朗读中把握基调了。  相似文献   

9.
时至今日,韩国所制定和推行的统一政策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一是以武力为主的“北进统一”;二是确立了和平基调的所谓“自主、和平和民族大团结”的统一;三是在和平基调的基础上,追求与朝鲜的直接对话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褚紫玲 《文教资料》2014,(31):63-65
《一句顶一万句》讲述了一个由三个孩子构成的跌宕百年的传奇故事。灯盏、巧玲、百慧这三个孩子在不同时期的出场不仅支撑起了故事的整体框架,也形成了文本感情起伏的脉络线。刘震云在行文中融入了存在主义的观念,让文本的情感基调由初显的孤独滑落到孤独的极致再回归到温情,最终实现了对底层人民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孤独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穆时英及其小说人物关于都市的内心体验。无家的漂泊、情感的虚空和精神的隔膜是穆时英书写都市孤独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2.
穆时英小说研究趋势是一个从政治层面到艺术视角,从外部批评走向内部研究的过程。从租界文化角度较为详尽地论述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与上海租界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穆时英的小说创作。穆时英的上海租界小说具有前沿性,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都市文学或特区文学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时空、感受、人物三方面论及穆时英都市小说的“碎片”特征,并阐释这一特征与当时上海都市文明的关系,以此揭示穆时英都市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它是中国现代学史上唯一的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本结合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部分作品综合分析了五四新化运动、日本新感觉派、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国传统美学这四种因素是如何影响该流派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茅盾与穆时英是同时以小说的形式书写三十年代初期大上海的作家,相比较而言,茅盾在《子夜》中采用史诗般宏大而严谨的艺术结构展示都市的全貌,是他理性化倾向的气质表现;而穆时英则在用极其细腻的感觉体验繁华都市的喧嚣与不宁,品味都市漩流中的洋场意味。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在他的新感觉小说里呈现出都市性、个体性及真实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富足的同时,也饱尝了物质文明带来的寂寞苦闷。作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敏锐地体味到了现代都市中个体生命遭受的精神困境。现实家园与精神家园的缺失成为穆时英小说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8.
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创造力 ,表现了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生活旋律 ;作品充分的诗性特征说明现代小说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性。穆时英的小说写出了中国城市特色 ,为现代文坛提供了典范的城市文本。  相似文献   

19.
《咱们的世界》体现出穆时英对“力”强烈的崇拜,这种“力”包括了以金钱为代表的权力和以身体为代表的蛮力.家道中落的家庭背景让穆时英明白了人情的冷漠,家人对自己巨大期望同自己难以改变家庭现状的矛盾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而这二者正是穆时英对“力”崇拜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上海的狐步舞》是新感觉作家穆时英的作品,该小说在情节结构和语言艺术等方面均有探索和创新,并且作为现代都市的棱镜解剖畸形都会化也是共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