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攻防演练在武术套路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建立套路演练的攻防意识,使中华传统项目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还使学生学到一定的攻防格斗技术。在武术教学中,攻防演练的确是较为实用、可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潘晓波  邱希 《内江科技》2007,28(8):16-16,58
本文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理论分析等方法,论述了实用攻防动作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认为学生在体育课上不接受武术是因为对武术还没有深入的了解,要在武术课上激发学生对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和兴趣,应当从实用攻防动作上下手.  相似文献   

3.
攻防技击意识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勇 《科教文汇》2012,(4):148-149
武术套路运动中,攻防技击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探讨了攻防技击的含义,论述了它在武术套路中的具体表现。技击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增进分析套路的能力。攻防技击意识是武术的精髓,重视攻防技击意识的培养,是提高武术教学效果和普及中华武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马勇 《科教文汇》2012,(12):148-149
武术套路运动中,攻防技击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探讨了攻防技击的含义,论述了它在武术套路中的具体表现。技击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增进分析套路的能力。攻防技击意识是武术的精髓,重视攻防技击意识的培养,是提高武术教学效果和普及中华武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教学中运用攻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兵 《内江科技》2011,32(5):208-208
本文从对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中的攻防意义以及攻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攻防技术在教学中的优点和注意事项,以便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石韬 《内江科技》2013,(2):73-74
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的武术运动,是优秀的养生健体运动,也是大众体育常见的运动方式。现在太极拳已经成为大多数高校体育课教学中的必修科目之一,但大学生年轻好动的性格与动作缓慢却要连绵不断的太极拳风格形成巨大反差,易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对整套太极拳动作浅尝辄止,这不利于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为此,本文通过研究大量文献资料,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太极拳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资料分析,以期为高校太极拳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擒拿格斗,是由格斗技术、格斗素质、心理品质构成。而攻防意识则是构成擒拿格斗的心理品质主要内容,是民警在警务实战中,为捕获、查找犯罪嫌疑人而选择的自身或集体活动方式的自觉的心理和行动过程,它包括观察、判断、感知、理解、随机应变的心理活动,具有迅速性、灵活性、行动性、隐蔽性等特点。攻防意识在擒拿格斗教学中有加速动作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作用。在公安院校擒拿格斗教学中,警体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攻防意识为前提,注重动作的攻防技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速擒拿格斗动作的掌握,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韩博  马会婷 《内江科技》2010,31(9):164-164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精粹,是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轻松、自然,动作圆活,前后贯穿,连绵不断,属于实用类健身项目,长期锻炼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终身受益。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在我国这一传统运动项目却只是在民间开展的比较好,锻炼人群以老年人为主,青少年学生对于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和柔和缓慢、重意不重力的套路运动往往是敬而运之,在新颁布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大纲中加大了武术的教学比重。基于此,笔者努力钻研教法,在高三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教授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使学生经历了一个由不知到知之、由反感到喜爱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吴慧芬  潘迪 《知识窗》2013,(4):80-80
武术训练以攻防本质和攻防技术为依据.本文结合武术套路项目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提出强化武术基本功练习、突出武术技法训练的理念.以促进练习者对武术技法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0.
唐志云 《大众科技》2015,(2):144-146
在太极拳教学中,学生的体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会对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产生影响。文章分析了意志这一非智力因素在太极拳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太极拳教学中引起意志变化的因素,提出了培养学生意志的方法和途径,为更好地进行太极拳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7,(24)
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教师的重要场所,只有该学校学生拥有更强的教学能力,学生才可以拥有强健的体魄,基于此,在体育院校开展武术课程教学时,教师不仅需要做好每一动作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美术动作,而且还要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武术教学能力,保证其可以将自己已经掌握的武术动作、技巧教授给学生。为此,笔者就提出几点在体育院校武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我院武术套路专修课中的训练情况,对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在武术套路专修课中合理、恰当地运用音乐对提高学生练习效果具有一定的成效.从教学的角度讲,在武术套路专修课中不同的练习阶段,不同的项目,都应采用不同的音乐,有针对性的选放音乐,这样音乐在专修课中才能发挥其自身功效,从而提出把音乐引入武术套路专修课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对武术专修教学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排球运动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深受学生的喜爱,其对技战术的要求较高,所以掌握好这项运动需要认真练习每个技术动作,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排球课中练习技术动作时,往往都是要求学生进行重复性动作的练习,练习过程枯燥无味,教学效果较差,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采用教学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总结出了一些切实有用的教学比赛方法进行阐述,改革了排球教学中一贯采用的单一重复练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想象训练作为心理训练的方法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训练中.通过对二十四式太极拳特点的研究,结合学生在体育课学习过程中的特点,运用想象训练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动作概念,建立动力定型,规范动作细节,提高动作质量,对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教学和训练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欧美 《科教文汇》2007,(9X):143-144
本文针对我院武术套路专修课中的训练情况,对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在武术套路专修课中合理、恰当地运用音乐对提高学生练习效果具有一定的成效。从教学的角度讲,在武术套路专修课中不同的练习阶段,不同的项目,都应采用不同的音乐,有针对性的选放音乐,这样音乐在专修课中才能发挥其自身功效,从而提出把音乐引入武术套路专修课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对武术专修教学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武术拳法,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其历史相当悠久,因该拳法能够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故此深受人们喜爱,街头巷尾、广场公园中常会看到太极拳的演练。近些年来,随着太极拳普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开始追求更高一层的境界,但是很大一部分人却不知道应当从何下手来提高太极拳的练习效果。经过笔者多年来的对太极拳的研究发现,想要进一步提高太极拳的水平,应当以劲力作为核心。基于此点,本文就关于太极拳的劲力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继华  周华 《内江科技》2010,31(8):159-159,122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高校体育课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习练太极拳具有强健体魄、增强体质的作用,尤其对于下肢力量的增强,具有突出效果,但在教学中部分学生在练习时会出现膝关节疼痛的现象,文章通过调查、分析.探讨了太极拳练习中膝关节疼痛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期对学生拳艺的进步和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武术教学讲究四个字"循序渐进",特别是在小学武术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武术,并且天赋不尽相同,所以老师们切不可急于求成,要遵循三步走的规律,即粗略动作的学习、改进提高动作以及运用自如武术动作。  相似文献   

19.
刘桂林 《金秋科苑》2008,(12):291-291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渊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武术以其独特的竞技性、表演性文化性等魅力享誉海内外。作为武术优秀拳种之一的太极拳被人们认可为喜闻乐见的一种休闲的健身方式,从小至七八岁的玩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比划两下太极拳,然而如何练好,练到动作到位,练出效果,真正受益于太极拳的实效,还需要认真地揣摸与磨练。才能达到预期目地。笔者习武三十多年,而更多的时间是练太极拳,虽无见树但深感其魅力无穷,很值得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20.
影响大学生太极拳学习意愿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长海 《内江科技》2007,28(9):24-24,42
通过个访和心理测量的方法,探索了大学生太极拳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素有:健康意识、太极拳健身作用的认知、传统文化认知、学习和练习氛围;健康有关的因素是形成太极拳学习意愿的核心,学生对太极拳健身作用的认知决定了学生是否学习太极拳的行为方向,学生对健康的需求程度为学习太极拳提供驱动力;学生的生活圈对学习太极拳的态度构成了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