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从建筑的平立面布置、抗震结构体系、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设计等方面阐述了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付昕 《华章》2013,(24)
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建筑师重新对建筑抗震设计重视起来。通过介绍了日本建筑结构抗震新技术、新材料和严格的建筑结构设计要求,并介绍了日本建筑应用抗震设计的实例。希望建筑师从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现状出发,有效地借鉴日本抗震新技术,从而推动我国防震抗震减灾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指底层为框架、抗震墙上部为砌体结构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一些临街和社区的建筑底层设计成大空间格局作商用 ,上部用作居住 ,这些建筑有些采用的就是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这种结构经济适用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然而 ,这种建筑结构是由两种性能不同的结构材料组成的 ,结构沿竖向刚度变化较大 ,“上刚下柔” ,很不利于抗震。因此 ,我们必须对这种结构认真地加以分析研究 ,合理设计 ,以满足结构安全性和抗震要求。一、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底层框架结构最初采用的是底层全框…  相似文献   

4.
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砖混结构设计规范,结合自身设计的实践经验,提出在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上应注意的几点内容,同时指出在抗震设计时应体现以预防为主的设计思想,从而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5.
作为商住楼的底部二层框架-剪力墙,上部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在规范中并无涉及。在其结构选型以及用TBSA程序进行结构计算时又存在着许多问题,本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在这类结构设计中,通过增庙剪力墙来加强建筑物的抗扭刚度,增强抗扭作用;为使楼板具有足够的平面内刚度,将第二层楼板厚度取为120mm,在用TBSA程序计算时,采用手动干预的措施,有效调整计算结果。实际计算表明,这些方法能使这类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浅要地分析了砖混建筑抗震结构加固设计的相关理念,并就其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阐述和讨论.最后对于如何提高砖混建筑抗震结构的加固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浅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设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实现建筑使用功能的灵魂。在我国现在的多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最普遍,其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为了使结构设计更加完善,本文依据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GB 50011-2001(2008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针对框架结构设计中容易疏忽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高层建筑往往设计成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结构体系,是一种“以刚克刚”的设计思想,抗震结构的概念设计也是基于此提出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本仅从抗震结构的概念设计的某一方面讨论了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以减震为手段的设计思想,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抗震设计思想,从长远上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建筑结构抗震的发展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的惨重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主要是由建筑物的破坏所引起。抗震就是和地震这种自然灾害进行斗争。本文通过对抗震设计理论,抗震试验,抗震设计原则阐述,并讲述了我国建筑结构抗震的现状,探讨了建筑结构抗震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浅谈框架结构的延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实际工程中框架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中的延性设计问题,并结合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分析了延性设计思想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对地震灾害的现场勘察,砖混结构房屋受震害影响较重,通过对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构造柱和圈梁设置不当,建筑及设备等专业协调处理不合理,施工质量保证等典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按照砖混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有关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隔震建筑在国内外的应用及在地震中的良好隔震性能,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介绍了隔震设计的主要步骤,初步探讨了抗震结构设计与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予  傅军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45-47,51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中,通过结构模型实验来揭示抗震结构设计的内在规律是个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合理的课程实验设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震影响系数这一重要的动力学概念。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后练习与模型制作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简易加载设备对学生制作的结构模型进行加载,从而揭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各个相关物理量的作用。实践结果显示,由于课程实验设计与课后练习配合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学步骤合理安排结构模型的运用,能起到促进师生交流、加深学生对抗震知识理解的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近年来,根据工程实践表明,对建筑结构进行必要的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害积极有效的措施,因此,建筑结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国内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现代抗震的设计思路,以及保证结构延性能力的抗震措施.重点阐述了指出了我国规范对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抗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特点入手,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的经验,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0前言任何建筑物都通过基础将上部结构的各种作用传给地基,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另外经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濮阳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加速度O.15g,可见濮阳市的地震形势十分严峻,而且砌体是一种脆性结构,其抗拉和抗剪能力均低,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砖结构易于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从而导致房屋的破坏甚至倒塌,因此砌体结构中的抗震构造措施是砌体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总结几年的设计经验,对多层砖混基础设计及其上部抗震构造措施归纳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中,多质点结构体系的抗震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是教学与学习的重点,学生对于多质点结构体系的刚性、延性、自振频率、阻尼比、振型缺乏直观的认识,进而影响了对多质点结构体系抗震设计知识的掌握。抗震设计实验教学是揭示多质点结构体系振动规律,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理的有效手段。通过抗震设计实验课程改革,对实验方式、实验内容、实验平台、实验模型进行了重新设计,新的实验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掌握多质点结构体系振动规律与抗震设计原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中一门关注民生、并被民生关注的重要的专业课程,传统讲授法难以揭示其丰富的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内涵和复杂的抗震设计理论。通过总结国内外案例库的建设情况,分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立教学案例库的必要性,提出了案例库建设的整体设计,设计了与本课程核心知识点对应的十个子案例库的建设内容,并提供了推广应用途径。由案例库建设驱动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窘境,也为土木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叙述了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在总结震害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概念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