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帝与鲧     
主持人小夫子:天帝是缺乏温情的"冷血天帝",鲧、禹是充满大爱的"热血青年"——《帝与鲧》的故事予你全新的阅读体验。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相似文献   

2.
屈原在《天问》中关于“鲧禹之事”有这样的发问:“永遏在阴天,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关于“伯禹愎鲧”的看法,历来有三种: 第一种是刚愎说,祖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禹,鲧子也。言鲧愚狠,愎而生禹,禹少见其所为,何以能变化而有圣德也?”林庚先生承此说,他说:“愎,音必,刚愎,婞直。”  相似文献   

3.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王逸注:“禹,鲧子也。言鲧愚很愎而生禹,禹小见其所为,何以能变化而有圣德也。”愎,王逸解为很愎,洪氏补注引一本作腹,又引《毛诗》郑笺“腹犹怀抱也”为说。很愎,怀抱,均颇费解。今按愎与復古音同,义得相通。《说文》二篇下云:“復,往来也。谓往来復重也”,(依一切经音义卷六引)是復有復重之义。復鲧者,谓復重鲧职,即继承鲧之职事,与下文“续初继业”同义。此二句言伯禹继承鲧之职事,从何改变其治法耶?如此解释,方与上文“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两句,文义一贯。  相似文献   

4.
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舜帝派鲧治水。鲧一味去“堵”,结果,洪水并无减退,反而愈害愈烈。后来,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采取“疏”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于是水灾平息,万民安康。  相似文献   

5.
传说上古时代,整个大地洪水泛滥成灾,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玉帝派鲧去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的办法,结果洪水没有制服,灾情愈演愈烈。由于鲧的严重失职,玉帝最终将其斩首示众。鲧死后。玉帝又委派他的儿子禹来继承父业治理洪水。禹的治水方案与其父鲧截然不同,他采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洪水。经过禹的精心治理,不仅彻底制服了洪水,而且还将许许多多的水害变成了水利。  相似文献   

6.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所用教材《中国古代文学读本》(上海教育学院编)中错误颇多。现择其中我认为是较重要或较明显的错误指出如下,不敢即以为是,恭俟高明指正。 1.《鲧禹治水》:“卒布土以定九州”注:“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这里泛指全国的土地。”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云:“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何为息壤?郭璞注云:“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汉元帝时,临淮、徐县地踊长五、六里,高二丈,即息壤之类也。①”郭璞将息壤解释为因地壳变动而涌长出来且能够无限生长的形如堤圩一类的自然物或神物,笔者就此谈一点浅见,与通家共酌之。  相似文献   

8.
《天问》“伯禹愎鲧”神话源于远古先民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早期原始宗教活动。禹从鲧的身体中出生的神话表明,鲧、禹生活的年代处于从母系到父系氏族制的过渡时期。这则隐含着“禹生于石”的神话,反映了远古先民的石崇拜与生殖观念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人民中广泛地传颂着。这一方面是为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所感动,一方面是对禹能掌握水的规律,恰当地采用“导”的方法治服洪水的敬佩。相反,禹的父亲鲧单纯采取“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水患不息,是鲧没有治水的愿望吗?不是,问题在于方法不对头。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五蠹》一文中有一句“天下大水而鲧禹决读.”课文注释:“……传说鲸治水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两父子治水——鲧和禹。父亲鲧治水几十年没有结果,而其子禹则只用几年就使洪水驯服,治理卓有成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二人治理方法不同。水看似柔弱实则刚猛,鲧用“堵”只能使洪水平静一时,而不能治其本,最终还带来更大的灾难。而禹深入了解水的本性,对症下药,疏而不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治水大有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史记·夏本纪》载禹为黄帝轩辕氏之玄孙,姓姒,名文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 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壅室穆穆,为纲为纪“。父鲧,受尧命治理洪水,无功被诛。舜命禹继鲧业,任司空。禹吸取父鲧治水失败教训,采疏导之法,平水土,归九流。居外十三年,栉风沐雨,劳神焦思。三十娶妻于涂山,三宿而别,后三过家门而不入。  相似文献   

13.
依据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观”、弗雷泽的原始巫术思维原理、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等人类学经典理论,剖析“鲧复生禹”神话,鲧-禹部落(家族)具有雨师职能.去掉神话历史化、历史道德化的迷雾,鲧的被杀背后真相是自死.“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是老人自死之后的“三年之丧”的仪式.仪式中鲧向禹转移的“神灵”形象、仪式的空间特性都体现了源自祖先颛顼的部落传统.“鲧复生禹”神话具有老人自死习俗与成人礼仪双重意象.以禹为核心,颛顼-鲧-禹部落在三代史的开端具有特殊地位与重要性,老人自死是那个时代的敬老、孝道的重大仪式.  相似文献   

14.
祭禹小史     
浙江绍兴,旧称会稽,是一座名闻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出绍兴南门,东南行6公里,便到了会稽山麓禹王山边的禹陵乡禹陵村。禹陵和禹庙就座落在这里,习惯上通称为禹陵。 禹即大禹,姓姒,名文命,生活在公元前23世纪,《史记·夏本纪》说他是黄帝的玄孙。因开创夏国,史亦称“夏禹”。大禹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治水英雄。尧、舞时期华夏大地水患成灾,夏族部落的首领鲧奉命治水,9年而水不息,被舜处死。此后舜又举鲧之子禹续鲧之业。禹受命于危难之时,自知责任重大。他自冀州开始,辗转南北,一改其父“雍防百川”的笨办法,采用疏导之策,导小水入于川,导川水致于海,终于获得成功,不但消除了洪水之灾,还使浅海沼泽之地重新变成可耕的平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张文成 《班主任》2000,(6):16-17
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传说禹的父亲鲧治水时采用的方法是“堵”,结果洪水四流,到处泛滥,鲧也因此掉了头。当治水任务落到禹的头上时,禹改变了其父“堵”的治水策略,而是采用“堵”、“导”结合的方式——在堵的同时,因势利导,终使成千上万条涓涓溪流汇成滔滔大河流人海洋,从而解决了纵横恣肆的水患,使人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6.
关于鲧禹治水神话的研究,论者多以治水方法的异同而评定其功过得失。这自然是历史传递的复杂原因所导出的不准确结论。那么,作为在汉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复原当属必要。笔者认为,鲧禹治水神话的基本是“九畴文化”,“九畴”文化的核心是“五行”文化。“五行”文化的“序”和“乱”是夏代建立之前华夏人类(特别是部落酋长)社会行为优劣评判的依据和法则——鲧禹治水的成败得失,恰恰是这一远古历史文化心理的沉积  相似文献   

17.
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舜帝派鲧治水,鲧一味去"堵",结果,洪水不仅没减退,反而愈堵愈烈。后来,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采取"疏"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终于使水灾平息。鲧禹治水, 方法不同,结果两样。可见治水宜疏不宜堵。宜疏不宜堵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治水,也适用于教人, 班主任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样重在引导,而不是强制命令。  相似文献   

18.
古时候,有舜殛鲧而用禹的故事,禹的成功住于他兴修水利,合理疏导;鲧的失败在于拦河建坝。水来土淹.导致洪水更加泛滥。如今,一些青春懵懂时期的孩子们心中也有这么场泛滥的洪水,他们说自己不被关心,不被重视,只有在堕落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快乐。面对这样的洪水,班主任们有时却是鲧的角色:没有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不设法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而是盲目封堵,指责孩子的行为,甚至冷嘲热讽.于是,孩子们更加不理懈.心中的这场洪水更加泛滥。  相似文献   

19.
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传说之一,传统解释认为鳅因治水方法不当而被杀,禹吸取其父失败教训,治水方告成功。本文在原始文化背景上提出新说,认为鲧乃古代人们治水时的“人祭”牺牲品,鲧是水神,以之作“人祭”意味着杀死旧神创造新神,鲧剖腹生禹即水神之再生。  相似文献   

20.
传说古时候,雨下个不停,大地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舜派鲧前往治水。鲧到了灾区,调动大批人力物力,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东堵西塌,越是堵,洪水闹得越大,危害越来越大,鲧失败归来,被舜杀了。鲧死后,舜再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堵塞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引洪水人海,终于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