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时,“失败是成功之母”成为了至理名言。但屡次的失败往往让学生失去信息、丧失兴趣,变得怯懦、逃避。成功体验理论从人本主义理念出发,关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提出“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教学理念。本文从从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培养正确的归因等方面,探讨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二语学习成功体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朱美琴 《江苏教育》2006,(9B):42-42
“失败乃成功之母。”但事实上一个人在失败之后往往不一定就能成功。拿学生来说,有一部分人恰恰是因为小失败后不去反思修正而造成大失败,由大失败而到“破罐子破摔”的。那么,怎样让学生从暂时的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孕育成功呢?  相似文献   

3.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一个人失败以后不善于反思,不去总结经验教训,那么等待他的必将仍然是失败。因此,笔者认为,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反思才是成功之母。  相似文献   

4.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身潜能,体验成功、认识自我成为当下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为规避“习得性无助”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教师应认识到“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应激励学生不断由小的成功走向大的成功。本文阐述了“习得性无助”对学生发展的危害并提出了以下规避对策:教学目标因人而异,提供成功的可能性;教育过程分层递进,为学生积累成功体验;教育评价积极公正,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主动追求成功。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归因能力 础上提出的。根据实践主体对自身责 我归因能力。 人们惯用成功和失败来衡量学 任的看法和实际承担责任的能力,心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归因能习、工作和生活的结果。学生更直接 理学家们在分析出六种“归因”(把 力地受着成功和失败的洗礼。不同的学 失败或成功主要归咎于某种原因)的 根据自我归因风格的特征,培养生面对自己的结果有着不同的态度, 角度: 学生的自我归因能力的关键是教导学少数学生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其中的原 …  相似文献   

6.
段国辉 《学习之友》2008,(10):10-11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千年古训。但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因此毁了他的一生: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够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的自信.使他走向新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一、归因与归因论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当真总是成功之母吗?考试完了,不及格的学生甲认为这次失败是自己没下工夫的结果。在痛感失败之苦以后,他发愤图强,加倍努力。那么下次成绩的提高是很可能的。在这里,后来的成功是由先前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读者朋友,新年好!”这一声问候,意味着又一个365日悄然滑落,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新年年年有,但是我们希望每一年我们都有更好的礼物呈现给读者。这一期,我们以“成功”做为本刊的序曲,因为我们发现一个成功的序曲对于一个成功的人生是如此重要。本期的孙老师话题说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是耳熟能详的。这句话没有错。但是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也是千差万别的,对于一些人,尤其是孩子来说,也许“成功是成功之母”更贴切。看了本期的《前进一步就是成功》和《从做模特儿到爱学习》…  相似文献   

9.
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失败、惊喜、沮丧、成功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喜悦。面对挫折时,心理往往萎靡不振,把原因归于一些客观的事物上,而忽视自己的主观惰性和错误,难以客观、求是地把失败的因素进行正确的归因;面对成功的喜悦时,则会过于地高兴而忘形,陷入不知所措、难以归因的心态失衡状态。因此,通过“自我感知理论”,分析学生学习的归因,让学生把原因正确地归因,才能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分析各个原因,制定策略,促进学习更好、更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10.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一句无人不知的谚语,但真是如此吗?我认为失败并非成功之母,难道一个人的成功必定要经过失败才能到达吗?失败是一种挫折一种坎坷,但它并不是成功之母,失败与成功是相互并列的,就犹如蛋和  相似文献   

11.
成功体验,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积极愉快的自我满足情绪和感受。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职专生而言,他们对失败尚缺乏理性思考,常常认为只有成功才能导致更高层次的成功。理由是成功和失败在心理上引起的情绪体验是不同的:当学习取得成功.比如掌握一种技能、  相似文献   

12.
吕宜夏 《农村教育》2002,(10):62-62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确,对那些意志坚强,失败后吸取经验.后获成功者屡见不鲜。几次失败后,丧失信心,一事无成者也大有人在。在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其特点是: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是非观念判断不准,正确的世界观正在形成。鉴于此,孩子们经不住屡次失败的打击.屡遭失败会让他们失去自信心,不敢正视困难,出现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13.
“失败实验”的教学功能江苏省南京市江浦二中(211800)邹支龙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只要能够正确对待失败,失败使会转为“成功之母”.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失败实验”教学,可以从反面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正确实验”?怎样进行“正确...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上历史课,老师讲完了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节后,叫起了一个正在装弹弓的小胖子,问:“郑成功是什么N?”小胖子换换头皮答不上,过一会才吞吞吐吐地说:“我不知道郑成功是啥人,可我知道他的母亲.”全班同学都惊奇地看着他,连老师都奇怪了:“他的母亲……9”小胖子接下去说:“他的母亲叫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嘛!”失败是成功之母@享文则  相似文献   

15.
以391名高中生为研究被试,以高中生物理学业成就归因调查问卷为工具,探讨了高中生物理学业成败的归因倾向及其在不同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中学生对物理学习成败总体上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其中又主要归因于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2)高中生对物理学习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存在差异,自我评价成功者倾向于作外部的归因;自我评价失败者则倾向于作内部的归因。(3)自我评价成功者的归因在性别和年级间差异不大,自我评价失败者的归因在性别和年级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会遭遇成功或者失败,教师对教学成败归因方式的不同可能直接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增加或降低。近年来我国教育学界对归因方式的重视基本停留在对学生行为、学业方面,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归因研究甚少。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分析了教师归因方式与其自我效能感的相互关系,并阐述了引导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进行客观正确的归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中生考试成败归因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为提高高中生学习积极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考试成败归因问卷和学习倦怠问卷,对869名中学生进行施测。结果:高中生通常对考试成功进行内部、稳定、可控因素的归因,且感到欣慰、感激,对考试失败进行内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且感到沮丧、内疚;无论成败,他们都相信下次考试能够获得成功,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高中生的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且与考试成功的归因呈显著负相关,与考试失败的归因呈显著正相关;考试成败归因对高中生的学习倦怠有一定预测作用。结论:高中生考试成败的归因方式对其学习倦怠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初中生学习困难的表现 1.学习动机的水平偏低 首先,学习困难的初中生其成就动机明显低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初中生往往没有高远的志向,有的连近期的学习目标也没有,得过且过.甚至有的还认为是为了家长和老师才去学习,被动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对失败的归因分析不正确。学习困难学生往往将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在失败之后显得沮丧、消沉,有的从此一蹶不振。再次,自我效能感较低也足这类群体的普遍表现。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进行某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否胜任该活动进行的判断。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平时学习较刻苦.掌握了较多的知识,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有较强的自信,而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以前经历了过多的挫折和失败.没有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没有很高的期待。  相似文献   

19.
名句“失败是成功之母”,之所以脍炙人口,妇孺成诵,就在于它能给人以关于社会人生的哲理启迪:它能激励人们正视失败,奋战于逆境;激发人们积极进取,执著于未来的勇夺胜利的可贵精神。有趣的是,“母”,并非仅仅“失败”可比拟,中外名人以“母”为喻,谈“母”之箴言睿语颇多。基于广大青少年朋友的阅历状况,现摘录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句,并对其小作衍释,以期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一直都是用“失败是成功之母”来鼓励那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的学生要不怕失败,锲而不舍,并以“失败不是不能成功,只是尚未成功”来安慰激励他们。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总是经历失败,从未尝到成功的喜悦。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丧失信心,最终与成功无缘。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