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乒乓球削球打法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况录像进行技战术统计和实战观察方法,对优秀削球选手的前4板技战术、削球技战术、削中反攻技战术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削球打法的发展方向和建议,为乒乓球攻削结合打法再攀高峰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2.
削球打法有削攻结合和以削为主配合反攻两种打法。削球虽然是防守性技术,但却不等于消极、被动。因为它可以利用旋转、落点来遏制对方,诱使对方进攻失误或为自己反攻制造机会。一名削球打法的运动员首先必须掌握过硬的削球技术。不仅要以削球来与对方的拉、冲、突击、扣杀等进攻性技术相抗衡,还要削得低、转、有落点变化,伺机进行反攻。  相似文献   

3.
削攻型打法是我国乒坛百花园中的一花.六十年代男子以张燮林,王志良,女子以林慧卿、郑敏之为代表的我国优秀削攻型选手,以其稳,低,转,变,反的技术风格,同我国快攻选手并肩作战,力挫群雄多次为祖国赢得了世界冠军的荣誉。外国报刊惊呼:中国乒乓球队是一支奇异的队伍,什么打法都有,什么打法都能取胜。削球打法作为一个对立面,在60年代还为我国快攻手突破欧洲的削球防线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影响乒乓球削球打法的不利因素,认为削球打法训练中应注意转、稳、低、变、攻,攻和削,凶练与稳练等关系,提出改进削球打法技战术的建议:提高削球的稳健性;降低削弧圈球的弧线;接好弧圈球;用好反拉技术;提高反手进攻能力;提高攻削结合能力;结合上旋球防守。  相似文献   

5.
削球纵横谈(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削球打法当前在乒坛不够景气。我认为,为了使这一打法能够振兴,有些问题首先应当澄清认识。先从削球的发展史谈起。本世纪20-40年代,乒乓球运动的优势在欧洲。当时球台窄,球软,网高,对稳削打法有利,所以欧洲当时以稳削打法为主。自1937年第11届世乒赛后,规则有所变动,球台加宽,网降低,为攻球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削球、攻球及削攻结合打法便逐渐形成了。由于当时攻球水平较低,还不能与削球抗衡,所以,削球打法仍占主导地位。1952年,日本利用海绵拍提高了远台长抽和放高球技术,在第19届世乒赛中拿了五项冠军,冲…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工具简陋、训练水平较低,以乒乓球攻球为主的打法在世界乒坛并不盛行,相反,倒是以防守为主的削球打法常常以柔克刚制胜对手,曾经风糜一时。以致以削为主的欧洲选手在世界大赛中  相似文献   

7.
球星手把手     
巴力园长:你好!我是一名削球打法的乒乓球爱好者,请问削球选手应该如何处理攻削的关系?河南洛阳陆相臣  相似文献   

8.
郑慧之 《体育科研》2006,27(2):62-64
对削球打法作了历史回顾。并分析了削球打法目前存在的困难和有利因素。提出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确情况下,走削攻结和的道路是发展和完善削球打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乒乓世界》2003,(10):16-17
限于时代背景,早期削球手如伯格曼(英)、迈尔斯(美)等均以稳健防守著称,进入胶皮拍时代后,西多(匈牙利)的出现使削球打法第一次出现明显的细分,其站位相对较近,以削球逼角为主,伺机反攻(多用反手)。但此后欧洲的削球均倚重防守,再未出现像西多这么积极主动的削球手——手握反胶海绵拍的别尔切克(匈牙利)以转制胜,削出的球被当时的中国教练夸张地评论为“起重机都拉不起来”;原为两面反胶、反换过反面生胶的绍勒尔(前西德)以稳见长,极少出高球,被喻为“切削机器”。  相似文献   

10.
朱世赫.23岁.右手横握球拍.正手反胶、反手长胶.削中反攻型打法。巴黎世乒赛之前,世界排名61位、亚洲排名28位、韩国排名第5位。将朱世赫对马林、格林卡、施拉格的三场比赛在削球与攻球的使用比例、命中率、得分率、失分率、全场技术的得分与失分比、进攻与防守、削球与攻球互相转换技术方面进行统计.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1.
《乒乓世界》2003,(10):17-17
与男子削球的发展相比,女子削球几乎长期陷于停滞。罗赛亚努(罗马尼亚)、亚历山德鲁(罗马尼亚)均以稳健为主;与西多同时期的高基安(匈牙利)也注重高点削球,但站位比西多稍远,反攻也没那么积极;反手均为长胶的林慧卿、郑敏之仍是稳削加少许反攻;  相似文献   

12.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前18届欧洲选手占有绝对优势,夺得了绝大部分冠军,当时的器材状况:球台窄、球软、球网高,对削球打法有利。所以当时以削球打法为主。自1937年第11届世乒赛后,规则作了很大变动,球台加宽、球网降低,为攻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加之1952年,日本人成功地利用了奥地利人发明的海绵拍,使快速进攻成为可能,并一举在世界乒坛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3.
《乒乓世界》2012,(2):108-109
在实战中,削球选手的活动范围很大,除了近台的横向移动之外,选手需要进行更多的“前后步法”调整。特别是在业余比赛中,很多球友在对阵削球打法时由于连续拉冲的能力不够,所以采用“搓攻”战术的人占绝大多数,这对于削球选手的前后跑动能力要求很高。  相似文献   

14.
《乒乓世界》2012,(3):106-107
在前两篇中,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削中反攻”套路最终都是在近台完成击球动作。而对于削球选手而言,“由守转攻”的范围不仅只局限于近台。只要对方的拉冲质量不高,或是在自己比较理想的击球范围之内,削球选手完全可以利用正手反拉弧圈球的方式向对手还击。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削球运动员(如丁松、朱世赫、陈卫星、侯英超等)都具有相当出众的反拉技术,其正手实力完全能够与许多攻球选手相媲美。尤其是在实战中,  相似文献   

15.
宋斐  夏娃 《乒乓世界》2005,(11):32-32
34岁的丁松,一部削球传奇。 无锡的全运会赛场上.老丁也许只是个配角,但他在关键场次彰显“第一削球手”的本色,在队友王励勤状态低迷的时候.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即倒.力保上海队杀入四强。时而蚕丝掌.时而开山斧.一削一攻,收放自如.而立之年的丁松将削中反攻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凡有丁松的比赛.体育场的气氛就格外热烈.大家最想看到的就是一攻一削的拉锯战和丁松出其不意的反攻.既便与他交锋的是东道主选手陈王己.丁松依然能够获得压倒性的掌声。  相似文献   

16.
影响乒乓球运动员削攻结合打法的主要因素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乒乓球削攻结合打法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从乒乓球竞技训练理念、规则与器材及进攻型技术的变化等方面,梳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朱世赫为个案,对世界优秀削攻型运动员的技战术进行分析,指出削攻结合打法的发展趋势:单一的技战术已不能满足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需要,应汲取各种打法类型的优点,使之融入削攻结合型战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乒乓世界》2012,(2):110-111
在上篇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一组削球选手“由后往前”调整步法的套路。本篇我们继续为大家呈现一套“由前往后”的衔接过程,即削方接发球后,攻方采用拉冲进攻,削方再撤步削球。这套衔接同样是削球选手在比赛中要频繁使用的,它的特点就是利用不同的击球节奏和旋转来迷惑对方,致使对方进攻质量下降,甚至直接失误。  相似文献   

18.
主要采用现场观摩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丁松削攻型打法的成功之处。研究结果显示,发球绝、削球稳、攻球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丁松在世界大赛中克敌制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攻击型流派弧圈球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1985年规则的修改,削攻结合型打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采用此种打法的选手数量锐减,实力大为下降。本文作者通过调研认为:目前削攻结合型打法的枝战术仍有较大的潜力可挖,只要敢于研究创新,解决好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技战术问题,采用此种打法的选手是能取得优异成绩、重新攀登世界乒坛高峰的。  相似文献   

20.
直拍快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打法,它为我国在世界乒坛持续二十年保持领先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五十年代后期,以王传耀为代表的直拍中远台两面攻,以傅其芳、容国团为代表的左推右攻快攻打法,已在世界乒坛上初露锋芒。六十年代初,我国涌现了李富荣、徐寅生等一批年轻直拍快攻选手,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老一辈运动员的打法,由中远台两面攻变为近台两面攻,比中远台两面攻更加积极主动,快速凶狠,使左推右攻推挡更有速度、变化和威力,正手攻更加快速、准确、凶狠。在发球和发抢方面,有侧身低抛侧上下旋、正手奔球、反手急下旋、反手侧上下旋、正反手转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