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广西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广西出版系统1995-1996年出版科研优秀论文评奖已于近日揭晓,共有47篇论文获奖。一等奖6篇:《图书质量与非编辑化倾向》(马丕环)、《校对的思维特征》(陈红燕)、《责编失责对图书编校质量的影响》(蓝芝同)、《本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的得与失》(沈东子)、《书评漫谈》(龙子仲)、《关于建立校对学的思考》(吴惠娟)。  相似文献   

2.
1988年秋,由于教学需要,我开始对校对学理论进行探索。与此同时,我又以业余校对的方式.从事书刊校对的操作实践,并且开始撰写校对概论的教学讲义和校对论,尽可能做到教学、生产与科研三结合。1992年,在《中国出版》上发表了题为《我国汉字校对传统的初探》的论。从那时到今天,在九年的时间里,我陆续写了一些有关校对理论研究的章,大都发表在《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和《出版科学》等刊物上。在这一过程中,我从我国历代校雠学家和当代专职校对人员的有关论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终于看到现代校对学体系的轮廓,并对其中的若干板块有比较具体的认识。这些板块虽然大小不同、层次不同,并且有所交叉,但都是现代校对学体系所应包括进去的。  相似文献   

3.
《冀版精品图书之旅》就要问世了。在该书编纂过程中,编者要我为该书的出版写几句话,我觉得责无旁贷,便应允了。未动笔时,我觉得充实;及至动笔,却有些茫然:我应该说些什么,又该从何谈起呢? 《冀版精品图书之旅》是一套  相似文献   

4.
陈天授、徐启平在《中国出版》1993年第壹期发表的《图书大系统和广义书评学》一文中提出了“广义书评学”的概念并加以界定。认为广义书评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图书大系统,而不只是书评本身,其研究目的是优化图书大系统,提高图书质量;其最终目的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其理论依据是系统论和控制论。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凡涉及到图书编辑、出版、发行、流通、管理、评介的各个方面的总体可以视为图书大系统。三审制中的复审、终审只是编辑部门的反馈,校对是印刷过程中的反馈,但都是局部反馈,只有“评”针对  相似文献   

5.
消灭报刊图书差错的议论已经不少了,但总成效不大,不信请找一份无错报或无错书刊试试,就很困难.出差错的原因很多,但不重视校对不能说不是首要因素。轻视校对工作和校对人员的例子,在某些编辑出版部门几乎是俯拾皆是的. 其实,真正懂得编辑的人,真正的文章大家并非如此.列宁在编辑《火星报》期间,常常亲自校对,对每篇文章的语言、音节、标点都要反复核实。他在关于出版《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的一封信中说:“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在他看来,校对是出版的第一条件。鲁迅一生化在校对上的精力几乎不亚于编著,许广平先生回忆道:“每一种译著的最初出版,往往多是经过鲁迅先生和我共同校对。……有时甚至六七校,平时的所谓初校,在我们已经是二校、四校了。”《鲁迅日记》中就有不少“通夜校《奔流》  相似文献   

6.
网络游戏:网络出版中不容忽视的新生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许多论者坚信网络出版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出版,但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已日趋激烈,据说台湾的青少年沉迷于上网,传统图书的市场正在萎缩。如何实现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的对接,是现代出版人必须直面的课题。面对日益兴起的网络游戏,我们图书编辑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7.
文心 《编辑之友》2006,(2):13-15
当前中国出版业正处于体制转型、技术替代、管理创新的巨变之中,在这场变革中,出版理论研究到底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笔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同志. 文心:当前的出版变革特别需要理论指导,我国的出版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为什么许多业内人士对出版理论并不重视呢?  相似文献   

8.
“三校一读”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为加强图书生产流程中校对环节的管理,确保图书编校质量而作出的规定。从这一量化了的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校对的次数被视为保证图书质量的关键之一。应该说,“三校”之规定综合考虑了图书编校质量、出版周期与成本以及市场等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三校”是可行的。但是,对于“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这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对“三校”之规定所作的补充,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校对次数不能简单地以“三”为限,应以质量论校对。遗憾的是,在执行上述规定过程中,不少出版…  相似文献   

9.
校对素质“博”、“熟”、“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出版界实施精品战略、争创“双效图书”的大背景下,质量更加成为图书的生命。作为图书出版的重要环节,校对的作用举足轻重,而校对人作为校对的主体,其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图书质量的优劣。我认为,做一名优秀的校对,应具备“博”、“熟”、“淡”三方面的素质。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已于去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著作权法》的制定和施行,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繁荣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科学事业,进一步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和促进对外文化交流,都将起积极的作用。在实施《著作权法》中,作为图书出版社、报社、期刊社的编辑处于什么地位?将起些什么作用?又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并要注意些什么?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1998年9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根据校对工作实践并针对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编写了《关于校对工作的两个建议》,即《关于加强校对工作实施〈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和《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虽然《两个建议》主要是针对校对工...  相似文献   

12.
记者: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杜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之后,您对出版工作有些什么看法? 答:现在都在学习《决议》,大家都想做些切实的工作。一九八七年将是改革的一年,出版战线也一样,现在都在探索改革方案。首先,目前图书流通领域问题较多,充分暴露了发行工作的矛盾。要抓住这方面问题进行工作,办法是彻底搞活,让基层书店有自主权。没有自主权,就不能调动基层书店的积极性。对书店的营业人员来说,吃大锅饭的现象严重。这种现象应该改革,要实行多劳多得,奖励工作做得好的、图书销售多的营业人员。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50年代,国有出版业由于短时间内仓促布点,并要夺取出版产业的主导权,因此大力扩张规模,导致在不少方面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是图书的质量问题。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图书评论》发表《谈当前的出版工作》一文指出:"书籍的校对工作,除了商务、中华、开明等少数书店比较认真,一般都太粗疏,误植的字和标点符号上的错误很多没校正。"1951年8月28日,胡乔木在第一届全国出版行政会议上做了《改进出版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专门谈到公营出版物的质量问题:"质量不高是一个严  相似文献   

14.
谈谈校对     
谈谈校对张鹏涛1校对的源起《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①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②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  相似文献   

15.
变自发状态为自觉行为———广西版协的校对理论研究活动●欧阳广在全国校对理论研讨会的推动下,校对理论研究在广西蓬勃开展。广西版协因势利导,做了大量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校对论文集《校对论谭》。一、选准位子广西版协历来把提高出版...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传统的校对工作大量地集中在对照原稿校异同上。新闻出版署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项规定,要求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照原稿“校异同”,这是对校对的最低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二是如果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漏或不妥之处,应交由责编解决,校对人员无权擅自修改,即“校是非”。随着磁盘书稿的出现,使图书出版从作者定稿后即具有了最大的保真性。编辑只是对书稿进行取舍的选择,很少做…  相似文献   

17.
什么书好卖“什么书好卖?”这是出版圈里常问的一个问题.仔细考虑,不能不说这是个伪问题.因为任何种类的图书,都有好卖的,也都有不好卖的.即便是做同一种类图书的同一个编辑,其研发的图书也有的好卖,有的不好卖.例如,当下整体上看,文学类图书和少儿类图书市场表现远远好于其他类别的图书.然而,文学类图书,我们看到了畅销的《百年孤独》、《青春》等,但谁也不能否认,也有更多的文学类图书成为库存.少儿类图书中,儿童文学表现最好,儿童科普类图书市场平淡,但是《第一次发现》、《最美的科普》同样卖得风风火火,可以说市场表现超过了大多数儿童文学类图书.  相似文献   

18.
孙雷 《编辑之友》1997,(1):32-33
在图书出版中,校对是编辑加工与付印出书之间的重要环节,它对图书出版后质量的高低作用很大,要搞好校对工作,除了校对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外,还必须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提高素质可用多种方式,而“校学相长”应该是最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确保图书出版质量,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修订、颁布了新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再度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议题。图书质量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编校质量,编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校差错的多少;编校差错的多少一取决于编辑的加工质量,二取决于校对的校对质量。众所共识,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以及延  相似文献   

20.
《编校园地》是由《编辑实务》、《编辑人语》、《校对工作》合并而成的。 编校质量决定着图书的质量。出版工作要向优质高效转移,提高编校队伍素质和提高编校工作质量是个关键。本专栏的任务,就是帮助编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 《编校园地》的主人,是广大编辑和校对,我们热切地期待大家都来耕耘这块沃土。 《编校园地》需要如下稿件:(1)编辑学、校对学论文;(2)编辑经验谈(包括选题设计、组稿、审读、加工及图书的评论宣传等);(3)校对工作经验谈(包括校对操作、校对管理、外校管理等);(4)优秀的审读报告书和校对报告书;(5)编校人员自身修养经验谈;(6)对具体出版物中的差错的分析(随稿附原书刊或原书刊有差借处的复印件)。 希望缩小题目,写短文章,言之有物,切勿泛泛而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