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顾晓艳 《体育科学》2004,24(11):62-64
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其传统体育活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水族传统体育活动是该民族在特定的环境区域和特定的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形成积累起来的。它与民族的心理、气质、经济、文化道德和社会发展有关,也与水族的生存环境、节日庆典、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结合在一起,鲜明地显示了农耕民族文化的特色,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和整理,努力保持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使其优秀的文化成分得以保持和发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水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水族传统文化的个性已在逐渐淡化,传统体育文化也有逐步消退的趋势。部分在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有了一些新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桐子镖活动产生于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与祭祀文化中,从其活动特征与价值进行分析,得出该活动具有健身、健心的竞技价值,传承、更新民族文化,追求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体育文化价值;具有促进社会体育,推动学校体育,丰富军事活动内容,发展体育旅游,丰富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的现实意义,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原生态传统武术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悠久的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原生态传统武术具有突出的民族文化特征与价值,体现出独特的民族个性和历史变迁轨迹,蕴藏着黔南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云南水族传统体育项目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云南水族聚居区富源县古敢乡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进行调查,远离聚居区后的古敢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发生了很多变化,主要表现为传承下来的体育活动绝大多数是多民族共有的体育项目,而水族聚居区一些特有的体育项目已消失,现存更多的体育项目倾向同周边其他民族的体育项目融合,同时,古敢水族还创造了自己特有的体育项目,如"吞口舞".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融合后的一些体育项目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  相似文献   

6.
运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水族"端节"赛马活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这项古老而又奇特的传统体育活动在水族山寨的生存状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显著特征是全民性依旧,娱乐性减弱,竞技性增强,组织化提高.这些变化都是文化主体自觉的文化调适过程,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生存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过渡礼仪理论基础上,文章采用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对水族端节赛马仪式多维度考察,研究得知:祭品作为物化的符号凝聚水族人民的期望;水族端节赛马祭祀并非独立的系统,而是与家族祭祀、村寨祭祀构成一个整体;水族赛马祭祀在分隔、边缘、聚合仪式阶段有着不同的象征体系,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在过程中认同并在生活中践行着水族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水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水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属于低消费活动,每年主要在水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活动时由居委会、村委会、乡政府和群众组织开展,其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乡村中心聚集地和住家周围,活动具有经济性和方便性,适宜向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推广.由于受到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宣传倡导不够、现代体育的冲击和人们缺乏传承民族文化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水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呈现逐步衰退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其所处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决定了其文化的生态特征,在生存和演化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生态适应.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释义的基础上,从自然、社会、文化3个生态维度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具有"生态性"特征,从时间、空间、功能3个维度分析具有"演变性"特征.民族传统体...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62,自引:2,他引:60  
中华民族体育是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它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竞赛程序、器材制作、比赛规则等身体运动内容,又是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具有活态性、地域性、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依据《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所提出的方针原则,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特点,在发展中体现原真、生态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托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系列,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凭借自身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自信,发展自身民族文化特性,提炼和展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可持续传承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多学科交叉分析等研究方法,依托文化强国背景,剖析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所呈现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影响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传承在中国梦时代中遇到的阻碍,并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发展途径,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卢涛 《精武》2012,(6):85-86,88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形成过程中的文化成因进行研究。认为:人类早期的身体活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雏形;而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了各个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差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民族风俗习惯、原始信仰等文化观念与原始的身体活动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的形成;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哲学也引领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追求;尤其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包括对利益共同体、心理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认知,同时也包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扎根于农村社会的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性的裹挟下逐渐形成竞技发展、保守传承两种极端发展趋势,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性发展急需一种能够支撑其发展的精神内核来指导其发展,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性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也能够分别从思想基础、物质条件、价值取向、制度保障四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出发,系统描述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以期为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分析论述,进一步阐述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方向,提出按照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制定了努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策,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6.
舞龙运动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本文从民族、体育和社会等学科的角度,揭示和探讨舞龙运动特定的历史性、传统文化性、时代发展性及其自身具有的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健身娱乐等社会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水族武术的生存状态,从实践平台的变迁、国家政策、文化与经济冲突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水族武术传承的相关因素,并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政策资源等方面构建了水族武术的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8.
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体育和文化交融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在当今经济社会中呈现式微的发展倾向。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在剖析民族体育文化的概念及经济社会中民族体育社会化延伸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学发展对民族体育文化和经济社会协同浸润逻辑进行论证。在面对民族体育文化内容开发程度低、文化系统建构易断层、防御能力低且产业转化程度低等问题时,要形成健康的经济社会引导,从而打造富有凝聚力内涵的民族体育文化品牌,不断完善文化体系构建并加强对民族体育人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培养。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武术产生于中国社会,烙上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印迹。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华和谐文化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尊重自然的生态文化、尊重武德的中道文化、倡导多元的平等文化;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发展与乡村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所具备的社会经济及文化价值,使其对于乡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特别是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坚持文化交流,但要特别注意采取各种必要措施,以保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