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客观地说,小说《我的千岁寒》的结构是这样的:先是用王氏文风把人侃晕,然后便改成剧本写作来添字数。这显示出王朔的敷衍,也可视为江郎才尽之后的智慧。北京话版《金刚经》与文学式样的创新或尝试都扯不上关系,胆量小的文字操作者别说把它印刷出来卖钱,能臊着脸皮写到篇尾都难。对待这一类的文学产品,成熟的态度是:见怪不怪。  相似文献   

2.
这题目有点怪。蒿子杆儿是什么玩意儿?为什么和王朔联系在一块?这您就不明戏了,文学讲究“悬念”,咱不是侃文学吗?总得有点弯弯绕。以前我不读王朔,只是耳闻,不知怎么留下了一个“小痞子”的坏印象。这半年来,从读《空中小姐》开始,我一气读了他七本书,感到他确实是个人物。总的印象是:王朔的作品将文学教化功能隐藏在欢愉功能和审美功能中,用群众能“解读”的手法折射时代,把  相似文献   

3.
1999年11月卫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时的第一个反…  相似文献   

4.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  相似文献   

5.
朔爷干嘛吃那讨嫌的蒙汗药? 看《美人赠我蒙汗药》,感觉整本书是王朔在跟老侠一唱一和,俩人貌离神合心心相印,谁说累了就歇下来抽颗烟喝口水。不抬杠不矫情不打岔不起哄,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侃完文学侃哲学,侃完哲学侃人性,侃完人性侃文化,一路扒将过去,言及哪儿,哪儿就一片赤裸裸。浩瀚的知识海洋,能找着如此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俩学生,知道的事儿和人都差不多,看的书也一样,令我神往,也略带怀疑:真有这么号儿老侠?——可能是攒书的需要吧。  相似文献   

6.
我看王朔     
《新闻出版交流》2000,(4):32-34
1王朔和他的同时代作家比起来 ,起点不算高。在刘索拉写出她的《你别无选择》、徐星写出《无主题变奏》、莫言写出《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马原写出《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的时候 ,他在写什么呢?在写《空中小姐》。这是什么东西?通俗言情故事而已 ,无论是立意、结构和贯穿其中的情调 ,都是对70年代的流行小说《爱情故事》的模仿。王朔那时的趣味相当于今天一个刚失恋的18岁女孩 ,自以为历尽风雨 ,有大款出钱让她做歌手 ,于是在自己的第一支单曲中哀怨地演唱那一段痛史。这痛史其实是一段感情游戏 ,一唱起来也知道这东西的…  相似文献   

7.
王朔的新作《看上去很美》看上去不免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平铺直叙的一本书念过来念过去也没品出个什么“惊世骇俗”的美来。为自己文学素养的低下羞愧之余,不禁怀疑王朔同志是不是给小说起错了名字?“看上去很美”直白简单地表达为:视觉上受到良性的刺激,心中自然会感到些许飘飘然的舒适,仅此而已。抛开小说是否“文不对题”不讲,其实单就着意于“视觉传达”的设计人而言,倒是应在“看上去很美”上多做做文章。请想像这样一幅画面:蹬着脚踏车的人们。簇拥着、欢笑着、他们身着前卫的紧身裤和摇滚靴,喝着Martini酒…….是的…  相似文献   

8.
王朔的《无知者无畏》出版后,给文化界带来了强劲的冲击波,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文学备受冷落的今天,一本书能够扬眉吐气,在如此宽泛的社会各方面激起回应,不能不让人感叹王朔的人气旺,也让人不能不佩服王朔的聪明和狡猾。近日,记者在东四十条的一家咖啡厅里,采访了正在写长篇小说的王朔。我的批评不如朱大可张英:你出手真是够快的,《无知者无畏》卖得多好啊。没有过几天,你又开  相似文献   

9.
1998年辞旧迎新之际,文学期刊界的一个现象引起了新闻媒体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大型文学期刊《昆仑》、《漓江》相继停刊之后,中国青年出版社主办的《小说》也推出了“终刊号”。一时各种议论纷纷扬扬,“这是文学的悲哀”,“是《小说》难以为继之故”,“是出版社受...  相似文献   

10.
启事     
《新闻周刊》常有一些银针似的短消息扎准我的兴奋神经。5月7号第18期让我读到两则精短消息,使仰躺着的我前后两次直起身子。一日:“你们报社能给我多少钱?我写一个字5元钱,两千字就是1万元。”——王朔向约稿记自报身价。二日:影星马龙、白兰度开拍《惊声尖笑2》,只需要工作4天,就可取得200万美元片酬。我联想马龙,白兰度在《巴黎的最后探戈》中每抱一回女人大约值多少钱之后,觉得美元离我太远,于是集中精力把王朔从头到尾想一遍,差不多弄明白了骂人最值钱,王朔那双看人的狗眼是黄金做的,他那打印机喷出的一定是金粉。  相似文献   

11.
读2010年第12期《新闻战线》杂志,有两则关于以“故事”喻理的论述让人印象深刻,颇有感触. 在访谈录《“丑女”无敌》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是用说新闻、甚至是侃新闻的方式播报的.在说了9分钟好玩的故事后,会用1分钟告诉观众一个道理:“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包裹在节目的可看性、趣味性、实用性、故事性之内的...  相似文献   

12.
时尚人物     
《中国新闻周刊》2004,(26):72-72
林忆莲、李宗盛:冲出婚姻围城婚姻从来就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演艺明星的婚姻更是众人的调味品。关于林忆莲和李宗盛的离婚传闻终于被当事人双方证实。7月12日,林忆莲和李宗盛分别向香港媒体发去传真,正式承认两人的婚姻已经走到尽头。1998年林李两人“奉女成婚”,但同时也是两人感情凋谢的开始——双方各自有不同的工作重心和市场,林忆莲计划重战香港歌坛,而李宗盛则继续在内地发展事业。继《绿茶》之后,导演张元一直“潜伏”打造新片《看上去很美》,此片改编自王朔的同名小说,剧本被普遍认为是王朔的自传。这也是张元继《我爱你》后再度与王…  相似文献   

13.
2003假“王朔”真叫王朔  一本28万字署名王朔的小说《不想上床》4月现身长沙书市,王朔出新书?盗版?侵权?没料到的是这位40多岁的女作者真名大姓真的就是“王朔”二字。非典没影响到书店销售  “非典”时期书店门可罗雀,业内无不为2003年的图书销售担忧,到了年末,人们惊讶地发现全国各地书店,无论是新华书店还是大小民营书店,全年销售额依旧保持增长。《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迈的步伐那么大 虽然出版改革的步伐一直在向前迈进,但9月1日颁布执行的《出版物管理规定》还是吓了大家一跳,因为图书发行全面放开了,具备条件的民营发行企业…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年底有一天路过书亭,见一本王朔的小说《一面说谎一面陶醉》(以下简称《一面》),封面有王朔的大照片,显著位置有两行黑体字:“2004年最受瞩目的长篇小说”“王朔历时两年潜心创作的最新力作”,封底除一幅王朔的小照片,还有作家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的评论。刘震云称其为“2004年写得最好看的小说”,冯小刚说自己幸亏不写小说,不然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因冒名伪作泛滥,我特意认真地翻阅了一下,不光纸张、排版、印刷、  相似文献   

15.
话中有画     
“当今流行的酒吧、蹦迪、吸毒、颓废、上床等内容,我是没法写好了,在那些新生代作家面前,我很惭愧。”——著名作家王蒙说“愧对”新生代作家。你们报社能给我多少钱?我写一个字5元钱,两千字就是1万元。”——上海《青年报》的记者近日向王朔约稿,王朔自报身价。“我是个音乐制作人。我做音乐只图  相似文献   

16.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文章《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999年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  相似文献   

17.
在古籍目录中,小说家是颇为繁杂混乱的一个类。这不仅是因为早先的“小说”一词,跟后来“作为文学的一大类别,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之一”(《辞海》79年版)这一小说概念相去甚远,而且,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目录学著作,恐怕很少有哪种曾对小说家有过十分确切恰当的定义范围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一书中说:“小说,子书说也,然谈说  相似文献   

18.
作为广播文学节目,特别是小说连播节目的一个门外人,我只能围绕“坚守”与“提高”四个字远距离地讲点关于文学、关于小说连播的一般化想法。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人》这部书中说,1969年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演讲中引用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两个国家的公民:他自己国家的和法国的。”尼克松写道:“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法国在艺术、文学、哲学,科学和政治方面对现代文明的贡献,就会懂得这句名言确实言之有理。”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以独特文体在台湾文坛成为“异数”的七等生,远景出版公司于9月将出版他的作品全集,涵盖作者的诗、散文和小说。为了配合正在上演的电影《沙河悲歌》,出版社先出第五册《沙河悲歌》小说卷,供读者、观众印证这位“独行者”的文学人生。  相似文献   

20.
王朔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以北京时事文化咨询公司总经理的名义,参与策划、剧作、投资拍摄令人注目的主旋律电影《红樱桃》和由此套拍的二十集连续剧《血色童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我萌生了再访王朔的兴趣。 二年前,我访问王朔时,他当时自称是个“码字匠”。没有“铁饭碗”,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这在当时中国几千名作家协会会员中,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