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闲笔"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从与"闲笔"相关或相联系的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或文学现象及理论入手认识它。首先",闲笔"之"闲",古代文论家们赋于它闲暇、自由、自然、随意、不受约束、从容不迫等诸多特征,其与"正"和"忙"相对。作为闲笔,也有以上的性质。"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是"闲笔"重要的特征。其次,"赋、比、兴",特别是"兴"在抒情文学中的地位及其表达效果同叙事文学中的"闲笔"很相似,钟嵘所谈的"赋"与"比兴"的关系及兼用原则移之于"正笔"与"闲笔"非常适合,朱熹所定义的"兴"及后来研究者生发的其艺术表达的效果又与"闲笔"的审美艺术效果相似。再者,"闲笔"艺术的运用应该是小说艺术的回归,是"因文生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日本"笔部队"成员意识到"思想战"在掌握北京沦陷区文化艺术领导权方面的重要性,他们通过邀请北京文人参加"大东亚文学者大会",颁发"大东亚文学赏",成立官方文学团体,压制和利诱具有进步倾向的校园文学社团,对北京文坛实行干预、控制和渗透。然而,由于北京文坛根深蒂固的依然是京派文学传统,"思想战"不仅被具有官方色彩的文人在审美层面疏离,更被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的校园文学社团以各自不同的策略予以反抗。  相似文献   

3.
论闲笔     
古代文体论有文笔之分。笔,用来指广义的散文,即无韵之文;文,则指有韵之文。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文笔,可说是古人对文章的总称。但闲笔(还有闲文),与一般说的文笔不同,不同就在于前边加了个“闲”。这个“闲”,乃无关紧要之意。闲笔闲文(以下简称作闲笔),  相似文献   

4.
所谓赋,即一种以直观叙述、描写或议论的方式表达情志或营造意境的诗歌创作方法。它的形式是铺叙,目的是表达情志或营造意境;比是一种用与所要表达之物相关的物象来表达情感或意志的表现手法。其形式是用他物来言此物,目的是间接地表达此物,起到含蓄委婉、意在言外的作用;兴是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实际所言之词的表现手法,其中实际所言之词是由"他物"所感发的。兴的形式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能达到兴寄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关于《寻根文学与舜文化根源性地位》,"寻根文学"作品的思维方式,是"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重合统一",是祝融形象的"人神同体";而中国文化传统的"本"亦即"根",是"舜文化"。如此,舜文化根源性地位便得以确立,忠孝仁义、礼义廉耻之说亦可得以诠释,"寻根文学"作品的种种虚拟,种种离奇,都不荒诞怪异。关于《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首倡"诚""孝""忠""仁""和"者,虞舜也;初绘"和谐境界"之愿景者,亦虞舜也!于此,"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之根源交通,传承推演,相依相伴、互补双赢之进程,可知矣!  相似文献   

6.
《茶花赋》的开头,作者先不写茶花而是宕开一笔写海外怀念祖国,盼望得到一幅能画出祖国面貌特色的画。这看似闲笔,可是读完文章后,就觉得闲笔不“闲”。这样写,在读者方面能引起悬念;在结构方面能掀起波澜,增加层次,在有限的篇幅里增添更多的容量,从而使文章更有生活真实感和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7.
"不歌而诵谓之赋"是"汉赋"命名的一个重要来源,然而"歌"、"诵"、"赋"并非同义重复。"歌"是对乐歌的表达方式,它具有旋律和曲调;"诵"即今所谓朗诵;"赋"和"诵"的共同特征是"不歌",其区别在于由不同的盲者朗读诗文。源于一种"不歌"的诵读方式,正好体现了"赋"作为一种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学欣赏"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发展开始,"文学接受"渐渐超越了"文学欣赏",为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推崇。"文学接受"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文学欣赏"转到"文学接受"呢?教师的"搭桥"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解析语文教师应怎样提供条件,以激活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学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9.
邵江徽 《学语文》2014,(5):35-35
"形散神聚"是散文基本的美学特征,"形"就是作品中使用的材料,"神"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作者主要通过"形"来表现"神",用"神"来掌控"形";"形"在作品中主要通过记叙和描写来表达,"神"在作品中主要通过议论和抒情来表达。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品中直接用来议论和抒情的并不就是"神",但它们一般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10.
"象"是艺术形象吗?如果是,那么它就是构成一切艺术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和因素,也是艺术价值得以体现的关键,更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但是,不同的艺术种类,其表现形式有着不同的"象",书法艺术的"象",是抽象之"象"。它的"象",包括了一般现象之"象"、作者意象之"象"和艺术法象之"象"。所以,"象"不等于艺术形象,但它包含艺术形象在其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绘画艺术是彰显数千年华夏文明历史的文化精粹,它强调生命的活力,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而"天人同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调谐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的特征是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并无绝对的分歧,"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相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和谐。换言之,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以达求一种完满和理想的境界,这也是中国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吊屈原赋》是贾谊留下来的千古绝唱,其文"恭"与"敬"的一字褒贬,强烈的正反对比,"兮"字的后置句式,繁音促节的篇章,骚、赋、吊三体的糅合,透射出贾谊调遣词语、选用句式、择取修辞格以有效表达自己情志的语言功夫。真率地展示了一个古代愤青的锋芒。  相似文献   

13.
潘岳是西晋时期极有争议的文人,他所著《闲居赋》,元好问评其"千古高情",可"拜路尘"积极入仕的潘岳和赋中的隐者形象大相径庭。仕宦、归隐始终困惑着中国古代文人,将潘岳与成功的仕人、著名的隐者相比较,不难发现潘岳将人生的天平倾向仕宦之路,《闲居赋》并非高情之作。  相似文献   

14.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5.
禅宗语录中记载了禅师们独特而智慧的教学艺术,如"啐啄同时"的时机艺术,"瓶中出鹅"的唤醒艺术,"语不如默"的行为艺术,"不为说破"的留白艺术,"问指答月"的对答艺术和"跨阃召唤"的点化艺术等,是一笔很有价值的教学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6.
兴在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含义丰富,又颇有分歧的概念.它与古代文学表达和欣赏都有密切的联系,表现出独特的美学性质.在表达上,"兴"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表达技巧,它也是一种物在心先的感发方式,它应该也能够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相结合,用兴创造出作品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在文学鉴赏中,兴具有激起欣赏主体的情感、唤起他们联想、想象、思维等诸种心理活动的特性.读者通过玩味、吟咏关注诗歌内在的审美意蕴,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7.
用接受美学来观照"艺术兴学"的办学理念,我们会发现,从认识论来说它可以"兴"学生本体,从方法论来说它可以"兴"学生的学习。它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对话、创造与构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起"艺术兴学"的学习语境,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动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期待",有利于让学生由"实际的读者"顺利地靠近或变成"隐含的读者",让学生在学习时多些"顺向相应",少些"逆向遇挫",从而实现学生与教师及知识之间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8.
语音形式上,乐陵方言"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咧",一个是"溜",均读作轻声。句类方面,"咧"与"溜"均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除此之外,"咧"也可用于感叹句,而"溜"不能。在句法位置上,"咧"与"溜"最大的区别是,不管表达何种语法意义,"咧"只能置于句尾,"溜"则没有这种限制。在句法功能上,"咧"属实现体,"溜"属完成体。乐陵方言"了"在与语气词的共现中还产生了一些语音变体,如"喽""嘹"等,语音变体不同,其语用价值也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体验特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特有的术语。它是我国古代艺术审美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意境融有限与无限、虚与实、情与景等几个对立的范畴为一体,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生命体验。作为一种文学体验形态,意境把艺术审美体验和诗意人生体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20.
浮山话中"个"与"一个"在表示事物数量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分工,在客观计量时,"个"可以用来计量个体物品,也可以用来计量无法计数的物质或事件,"个"侧重计量;"一个"则倾向于用来计量个体物品,侧重计数。在主观赋量的过程中,"个"通过事物的量少来影射事物的性状程度低,"一个"则通过数目的小来影射事物的价值低,这两种不同的赋量途径使得二者在语义表达上有了一定的差异:"V个NP儿"表达的是善意的、委婉的建议或讽刺,"V一个NP"表达的则是比较严重的不满和抱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