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实地考察、采访.阐述了梅山武功的文化渊源:即渔猎生活文化的升华;军事击技文化的嫁接;宗教祭祀文化的融汇;移民习俗文化的交融;巫医、草药文化的扶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梅山的地域、风俗民情、与统治者汉人的战争等方面,对梅山及其族属的活动来考证梅山。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梅山神雕像的形态到梅山人对其崇拜和偷梅山菩萨的当地具有喜剧色彩的特殊风俗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梅山教以三元将军和梅山法主为祖师,传承的是傩术与法术,与用于狩猎的梅山巫教没有渊源关系。从师公唱本和传说分析,梅山法主是汉代成仙者梅福,梅山教中的梅山指的是因梅福修道传说而得名的道山。瑶族"游梅山"仪式所游的梅山,是祖师圣地即梅福之道山,而非祖先故地之湘中梅山峒。  相似文献   

5.
梅山的由来与梅山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山是湘中雪峰山地区以安化、新化等地为核心的一大片山体的区域名,形成这一区域概念的主要原因不是地理因素,而是文化因素.梅山文化是长江流域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蚩尤为始祖的中华民族的祖源文化,但长期掩藏在深山莽林中,不为世人所知.正确认识梅山文化,还原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抢救中华民族的祖源文化遗产,正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  相似文献   

6.
梅山三峒 :即“上峒梅山打猎” ,以山区为主要地域 ;“下峒梅山打鱼摸虾” ,以靠近江河水域等地区为主要地域 ;“中峒梅山掮棚看鸭” ,以田垅平地为主要地域。梅山文化区早期人类与大自然抗争中 ,为人类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 ,被尊称为梅山神 ,为群体神  相似文献   

7.
梅山文化是长期以来在梅山地城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山地文化.北宋以前,该地区尚处于一种自然松散的社会形态下,但由于社会政治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梅山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北宋在梅山建制以后.梅山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随着民族交往与融合的加强,开始被汉族文化所接受和尊重.梅山文化在诸如民风、歌谣、方言、饮食、节日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形成并保留了其地方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梅山与梅娟     
梅山不是山名,而是古梅山蛮据有的地域;它随着梅山蛮势力的扩大、削弱而变化。梅山名称起源于战国时沅湘之间,徙来了一支梅姓越人,这支越人中出了个传奇人物梅娟钅。梅娟钅在秦末农民起义时,起兵从吴芮伐秦,为颠覆暴秦立下了显著战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中的少数民族首领,也是梅山文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9.
位于沅湘间的梅山峒蛮就是三苗,是楚国的一部分;在西汉时期为武陵蛮的一部分。从“蛮”、“莫徭”、“蛮夷”等为一音之变,可推断为“苗”族,从对祖神的崇拜,也可以认定为苗族。  相似文献   

10.
由前人所刻碑石《宋开梅山颂并序》,以及有关地方志(如《安化县志》)所记载,评述宋朝开辟梅山的史实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丧歌演唱是现今湖南新化县丧葬民俗中一个重要且常见的活动内容。从其内容看,以劝善惩恶、弘扬忠孝为主;从其形式来说,它有着一整套约定俗成的演唱规则;从其整体来看,体现出梅山文化中丧葬习俗中鲜明的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2.
梅城在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至公元1952年间是安化县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以前,是古益阳县西部山区的一片未开发的土地.大约公元前200年越人梅鋗率部来此地定居,用他的姓命名所居之地,叫梅山.到后来,越人的后代莫徭与土著民族共同开发了梅山,创造了梅山文化,在这里建立了梅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命名"梅城".所以说"梅城是梅山文化发祥地中心".  相似文献   

13.
古梅山地区上游出土的先秦时期青铜器较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商代的虎纹青铜钹、歪颈堕腹瓠壶、扁圆体提梁铜卣,春秋时期的凹字形铜插、变形夔龙纹铜鼎、云雷纹铜钺,战国时期的兵器如双纽青铜矛、几何云雷纹铜短剑、扁茎短剑、弧刃铜斧、双箍铜剑、四环纽铜矛、铜铲、青铜戈等,这证明古梅山地区上游早在先秦时期与中原地区交往已较多,且战争频繁,而战争直接导致了"梅山王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百越族源于沿海地区 ,后迁居内地。在反秦起义军中 ,出现百越大将梅 ,在长沙王吴芮部下 ,以安化梅山为家居之地。梅成为梅山文化重要创造者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梅山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色彩,表现在它的宗教信仰上,显示出了普遍的巫觋崇信心理、在神灵谱系构建上的世俗化解构、信仰驱动上鲜明的功利目的性等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6.
梅山文化,是保存于湖南中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古老的历史赋予了梅山民族民间舞蹈多姿多样的风格和特点。在梅山地区流传极广的舞蹈品种有花鼓戏、龙舞、狮舞、灯舞,祭祀性摊戏舞等五大种,呈现出时间性、多民族糅合、戏曲性、舞蹈和武术相互融合等特色。  相似文献   

17.
神秘的梅山文化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本土的梅山教与外传引进的儒、佛、道、元皇教及融合贯通、互补兼容的现有宗教之间,存在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极为复杂关联和各种离奇的传说。以至于各种史料记载和讨论研究,均出现诸多矛盾,存在诸多争议,须经专家学者致力澄清。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量实地调查上,结合古史、民族志和道教、梅山教、师公经书等有关资料,谈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古梅山峒区域地界与梅山地名由来;“蚩尤屋场”地名的调查取证:牛角与牛王崇拜;“枫树崇拜”的文化内涵。综上所述,得出两点原则性的结论:北宋开梅山时的梅山苗族、瑶族居民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嫡裔;古梅山峒区域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审视梅山武功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例对比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和综合归纳法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以梅山武功为研究对象,借鉴少林功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梅山武功文化属性与发展状况,分析认为:保护梅山武功,关键在维护其生存土壤,应与当地教育、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梅山民间木雕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我们运用系统理论探讨梅山民间木雕的缘起、特点与宗教信仰,获取其原生意义与内涵,进而阐释其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