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中、美、巴、土四国女排发球和接球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四国"女排发球技术运用的主要特征:中国女排的发球与美国队、土耳其队和巴西队存在着较大差距,反映出中国队无论是发球的攻击性,还是稳定性均有待提高。美国队发球的攻击性和稳定性掌控较好,土耳其队和巴西队发球的攻击性强,但稳定性逊于美国队。中国女排的接发球到位率最低,失误率最高,暴露出中国队接发球进攻系统的脆弱。土耳其队接发球的到位率最高,失误率低;巴西队到位率略低于美国队,失误率稍高于美国队。  相似文献   

2.
运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女排与韩国和泰国女排在第17、18届亚洲排球锦标赛中的技战术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一攻及防反质量的提高是中国女排在本届亚锦赛中相继战胜泰国和韩国女排并最终夺取冠军的主要原因;但在发球以及拦防等方面还有待得到进一步地改进和提高。中国女排应继续保持网上高度优势,以便充分发挥自身的进攻实力;与此同时,应重点加强对各项防守技术的打磨,并在发球上狠下功夫,从而使自身的进攻优势能够在比赛中得到更充分地体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11年瑞士女排精英赛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各项技术运用特点的比较分析,发现日本女排主动得分能力、扣球、发球技战术以及接发球能力和二传传球能力均强于中国女排,场上队员技术特点鲜明、职责分工明确;中国女排在拦网、防守方面优于日本女排,中国女排各个位置主动得分能力比较均衡,没显示出位置技术特点。中国女排的发球技战术、接发球能力尤其是主攻的接发球能力、副攻的拦网能力急需提高。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国女排在2010年世界女排锦标赛上的11场比赛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认为:①中国女排的发球、接发球和防守都存在问题。②中国女排在进攻方面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进攻结构不合理、个人和集体战术应用过于单一。③中国女排今后在调整队伍、配备场阵容和训练时,应充分考虑影响进攻能力的3个主要因素:保证进攻点的多样化;合理分配每个进攻点的进攻比重;提高每个进攻点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2015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在3场11局比赛中的进攻技术、防守技术、及参赛队员基本情况等,探讨我国女排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参赛队员的基本情况较为理想;在胜负场比率、胜负局比率和得失分比率三方面表现令人满意;在发球技术、扣球技术、拦网技术和传球技术等进攻技术以及在接发球技术、拦网技术和后排防守技术等防守技术方面都好于其他11支世界女排强队.依据本次女排的技战术发挥状态,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希望为提高我国女排的竞技水平和训练效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巴黎奥运周期中外女排在第1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的扣球进攻技战术运用效果进行分析,然后以轮次为切入点,对中意女排不同进攻战术打法运用效果进行对比,同时从接发球阵型和拦防阵型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中国女排在比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中外女排在总体扣球进攻效果上并无明显差异,但中国女排的扣球进攻效果与意大利女排差距显著,主要表现在第三轮4号位强攻和第四轮2号位快攻上;比赛中,在意大利女排的压迫性发球和针对性拦防双重压力下自身无法形成有效进攻,导致中国女排在这两个轮次上的扣球进攻效果与其存在明显差距。研究认为,在面对意大利女排的大力跳发球时,中国女排应选择解放前排主攻手,改由后排主攻队员承担接发球任务并尝试采用4人接发球阵型;而在面对意大利女排的针对性拦防布局时,中国女排应更合理地选择进攻线路,通过多运用小球技术来增加对手的拦防难度,进而提高自身扣球进攻效果。  相似文献   

7.
第25、26两届奥运会中国女排发球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统计分析,认为当前世界女排发球与接发球相对平衡的局面仍未打破,中国女排的发球不占优势;应重视发球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加强多种跳发球的训练及发球的心理训练,并重视培养发球手  相似文献   

8.
第29届奥运会中美女排技术效果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中美女排比赛技术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在网上进攻的实力不如美国女排,发球攻击性不强,拦网、组织配合不默契等问题,为中国女排在今后的训练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第十三届亚洲女排锦标赛于2005年9月 1日至8日在江苏太仓举行,中国队以八战全胜、不失一局的佳绩连续十届捧杯。本文对前四名队伍半决赛、决赛以及三、四名决赛四场比赛的发球、接发球技术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旨在分析亚洲女排各强队的发球与接发球技术,为中国女排以后的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丽  魏统朋 《体育科研》2008,29(2):62-65
每球得分制规则的实施将比赛得分因素客观的划分为两个得分系统、6个得分技术环节。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女排利用每球得分制规则带来的机遇扬长避短,在实战中已见成效;在后排攻的运用与得分能力与世界女排强队存在较大差距;在连续防反能力上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中国女排的快速多变特点在接发球进攻中、快速反攻能力在发后反中、连续防反能力在接后反中能有高水平的发挥,是中国女排的主要制胜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参加2011年瑞士女排精英赛的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不同位置队员的单项技术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日本女排的接发球能力、二传传球技术和扣球技术以及发球技战术均强于中国女排.本次比赛表现出各位置技术特点鲜明、场上队员职责分工明确的特点;中国女排在拦网技术、防守能力方面优于日本女排,在接发球、传球技术环节中落后于日本女排,发球和扣球技术环节主动得分能力差,每个位置主动得分技术相对来说比较均衡、主动得分能力差异不大,中国女排的发球技战术、主攻的接发球能力及副攻的拦网能力亟需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现场拍摄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15场比赛,对各队接发球到位率及阵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发球到位率方面,中国女排偏低,且失误率最高;巴西女排到位率最高,且失误率最低;日本女排到位率较高且防反能力较强。接发球阵型方面,中日女排人员配备相同,但负责接一传的主攻前后位置不一,使得日本队自由人处于后排中间位置接发球轮次比中国队多1轮,且阵型分布相对合理。  相似文献   

13.
采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女排及其对手国(本次比赛的前八名球队)在17届女排世锦赛中7场共30局比赛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从相关数据中反映出中国女排在比赛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研究结果表明:与世界女排强队相比,中国女排发球得分能力不强,接发球稳定性较差且失误较多;在扣、拦方面虽具备一定的实力,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建议中国女排应努力提高发球的攻击性,并加强对接发球的练习,提高一传到位率;进一步改善扣、拦技术,以提高成功率,减少失误。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技术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2011年世界杯和2012年奥运会中国女排与外国女排比赛接发球技术运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中国队接发球到位率略好于外国队,总体上中国队接发球有了明显进步;在接发球阵型和关键球的把握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找人发球策略已成为世界强队破坏对方一传的主要发球战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杨昊与加莫娃在本届奥运会女排比赛和决赛中的技术统计资料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排主攻手杨昊与俄罗斯女排主攻手加莫娃在发球、进攻和拦网得分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女排强攻不强的弱点仍是中国女排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当今世界级女排发球落点分布与效果的统计分析,揭示发球落点分布与效果的规律及四强的差异,为以运用多变战术为主,视接发球为生命线的中国女排提高发球与接发球的训练质量和竞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中国女排在第14届世界锦标赛半决赛与决赛失利原因,采用录像统计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女排发球、接发球和扣球技术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8.
自2011年世界女排大奖赛获得第5名起,日本女排显现出强势崛起之势,而中国女排则每况愈下,多次比赛战绩不佳,亚洲霸主地位不复存在。通过对2队比较,探索日本女排逐渐上升的原因和中国女排战绩不佳的根本。通过运用录像统计法、数据对比分析法对2011年瑞士女排精英赛冠军日本队与第3名中国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日本队在发球、接发球、扣球方面都优于中国队,进攻节奏上明显快于中国队。  相似文献   

19.
对201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女排与各队在防反扣球技术的运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中国队与各队的防反强攻扣球的净得分率相对防反其他进攻而言差距较小,但与其他各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队在防反快球进攻方面明显的体现出不足,从净得分率可以看出差距,这也是中国女排无法与所遇各队相抗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队在防反立体进攻的次数比较多,效果还可以,但是成功率相对来说较低,所以在立体攻方面要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运用观察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以中国女排、意大利女排、美国女排和巴西女排在第11届女排世界杯中各11场比赛数据为依据,进行对比分析,为中国女排有针对性的训练备战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应寻求接发球阵型的改变;中国女排的进攻结构不合理,应适当增加后排攻和快攻的扣球次数;相比意大利女排、美国女排和巴西女排,中国女排的拦网效果较差,应加强拦网前预判意识的训练和预判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