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词的妙用     
小引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目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可见虚词的地位和作用之重要。可是由于虚词的意思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表情达意,所以许多人认为它是无足轻重的,作文时也很少有同学重视虚词。  相似文献   

2.
刘淇在《助字辨略》的自序中谈到:“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辕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所由发晒杜温夫者邪!且一字之失,一句为之磋跄;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 阮元在《经传释词》的序文中也曾说过:“经传中的实词易训,虚词难释”。 这两段话都是非常对的,首先它说明了虚词的重要性,倘若我们对虚词的用法不很熟悉,甚或无所了解,阅读古文必然产生困惑。其次它还说明对虚词的掌握也并不那么简单,因为虚词的意义常常随着上下文义有所变化,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也容易产生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3.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他认为“虚词一乖,判于燕越”。虚词所表现出的内容就如同一个人的性情,虚灵而又不可或缺。换句话说,细细体察虚词则可能是体悟作者性情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4.
虚词,顾名思义,是语言中没有实在意义的一类词。但认为虚词可有可无,可此可彼,那就不对了。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由此可见,虚词在语言实践中,自有其独特的作用,是不能须臾或缺的。经  相似文献   

5.
虚词是古汉语主要语法手段之一,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清代语言学家刘淇就说过“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可见在古汉语教学中教好虚词部分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古汉语虚词纷繁复杂多变,它又是古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因此加强对虚词教学的探讨,对提高古汉语教学质量是有重要意义的。怎样提高虚词教学质量?我们的体会是:最重要的是在传授好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为教师传  相似文献   

6.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虚字的数目远不及实字多,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1)以往人们对虚词的分析,一般多侧重于词性或组织功能等语法方面.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只这样做并不完备,还应有修辞角度的切入与发掘.因为虚词的恰当使用既能使文章表达更为逼真生动、准确简洁,又能加强文章情意的传达和文章语气的表现,也能辅助突显人物形象.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2)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实词和虚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虚词"在表"性情"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清代袁仁林在其《虚字说》序言中也说:"圣贤垂训,学士摛辞,事理多端,语言百出.凡其句中所用虚字,皆以托精神而传语气者."(3)也强调了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中有许多汉民族所特有的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虚词的使用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常人们说: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它的功用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这并没有总结出虚词在表达神情上的积极作用。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杨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他认为,文章要求传神,因此语气高低缓急、抑扬轻重大有不同,而“虚词一乖,判于  相似文献   

8.
阅读古文,不外遇见实词与虚词.虚词虽然数目不多,但用法灵活,变幻莫测,在表达句子的神情语气上,能起极大的作用.所以刘淇云:“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见《助字辩略·自序》)近日在浏览周秦典籍时,发现不少虚词用法特殊,用常见的虚词词典对此未作解释.为避免“虚字一乖,判於燕越”的情况,摘取屈赋中的“兮”和《诗经》中的“彼”二词试作诠释,敬祈学术界同好指正.  相似文献   

9.
《助语辞》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专著,但它对虚词的研究已具有语法学的性质,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语法问题:第一,词类虚实问题;第二,句中句间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关系问题;第三,虚字与实字的搭配关系以及虚字的构句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言虚词,范围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虽然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但是可以帮助实词造句,表示语法关系,或者附加一些语法意义。清代刘淇把实字比作文章的体骨,把虚字比作文章的性情。他  相似文献   

11.
所谓虚词,又称虚字。清人马建忠《马氏文通》卷一云:“无解而唯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从词义的角度看,虚词不表示词汇意义,只表概念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和句子的语气。由于“不表示词汇意义”,所以有人认为虚词在句中是可有可无的。此言差矣。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一册“单元知识”中,从诵读的角度对虚词在语气表达上的作用做了简明的阐述。但在教学中往往对此或视而不见,或一带而过,或只抠语法、词性和对译,至多借此来标明句子之间的关系,没有从贯通文气、表达感情的角度考察研究,以致影响语意和文意的深刻理解。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明确讲虚词与实词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如简单一个“而”字,如果在特定的语境中,真不可小觑。韩愈《祭十二郎文》在痛悼十二郎的同时,感伤自身衰弱、难以为久时写道:“吾年未…  相似文献   

13.
<正> 虚词在诗中不但有结构实词的作用,而且在表情达意上还有其特殊的功能。甚至可以是一个诗眼,有画龙点睛之妙。故刘淇云:“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助词辨略》序)运用虚词可以造成一种转折,从转折中表现诗人的感情。如“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晚唐兵连祸结,农民流离失所,以致田园荒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虚字学说颇多创意 ,在借鉴欧洲与继承传统方面都有所突破 ,把汉语虚词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马氏发现了汉语特有的助字 ,发现了汉语的“介字”和西语的不同 ;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训诂学虚字研究的成果 ,提出了虚字和实字明确的定义和分类标准 ,与传统的虚字著作比较 ,有很大的开拓和进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
  虚词大多无实际的意义,被称为“不为义、无义、句子之助”等。且意思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表情达意,所以许多人认为它是无足轻重的。其实不然。“实词主其义,虚词通其气”,虚词能含而不露地传递作者的情感。《马氏文通》指出:“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表明虚词能巧妙地帮助实词表现人物的情态。袁仁林在《虚字说》进一步言明:“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而其声如闻,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虚词借用声之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以让本字神情毕肖,情感外现。且同一虚词,语境有变,则欲通之气不同,欲传之态有异。同是“者矣”,在“感极而悲者矣”中,语气哀婉,忧愁之态恍如眼前;于“其喜洋洋者矣”里,明快奔放,春风得意之状若隐若现。同是“也”“不以千里称也”传递多少的愤懑、惋惜;“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蕴含陶渊明的深深鄙视与不屑,含而不露地告诉我们,追逐名利者,无法拥有和谐安宁的桃园世界。  相似文献   

16.
分析《助字辨略》可以窥探刘淇的虚词观。刘氏十分重视虚词的地位,他将虚词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助字辨略》虚词的分类,可以看到虚词的语法功能成为虚词分类的重要指标;同时刘氏已经初步具备了虚词历史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马氏通》虚字学说颇有多创意,在借鉴欧洲与继承传统方面都有所突破,把汉语虚词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马氏发现了汉语特有的助字,发现了汉语的“介字”和西语的不同;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训诂学虚字研究的成果,提出了虚字和实字明确的定义和分类标准,与传统的虚字作比较,有很大的开拓和进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论句本位语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句本位语法是对词类本位语法而言的。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1898),就是一部词类本位语法。书共十卷,卷一正名,解释书中所用的术语,卷二至卷六分别论实字(名字、代字、静字、动字、状字)之用,卷七至卷九分别论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之用,卷十论句读。八卷论词法(也有句法的内容,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一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以虚字入诗 ,常常为一些诗人所采用 ;作为诗歌的美学表征之一 ,虚字在诗歌韵律、结构、情调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要对古典诗歌的文学性 ,亦即使语言材料具备文学特征的那些因素做出合理、全面的释解 ,就不能不考虑到“以虚字入诗”这一重大问题。一何为“虚字” ?马建中《马氏文通》的界说是 :“凡字 ,有事理可解者 ,曰实字 ;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 ,曰虚字”。可见 ,虚字是指那些没有实在意义的字 ,如之、乎、者、也、哉等。当然 ,所谓没有实在意义 ,是相对于“实”字而言的。事实上 ,文字间的起承转…  相似文献   

20.
《助字辨略》是一部训诂专著 ,这基于四点理由 :一、研究对象是虚字的意义 ;二、运用的方法是训诂学上常用的 ;三、对书中的部分虚字分了类 ,但分类只是刘淇释义的一种方式 ;四、对涉及到的语法、修辞现象仅从意义的角度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