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外选文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认读能力考查、理解能力考查和评析欣赏能力考查,因此,可以把中考课外文言选文阅读梳理为三大类型,每个类型又由若干题型组成。一、认读类与现代文阅读要求不同,课外文言材料阅读首先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认读能力。考查的要求是:能够借助语境理解浅易文言文中的重要实词或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能够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能够正确断句,能够正确划分句子的节奏。1.词义理解题(包括用法)〔考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003年吉林省中考题)(1)跌宕昭彰()(2)不以躬耕为耻()〔考题2〕下列句…  相似文献   

2.
在文言文教学中,虚词的用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由于充作文言文虚词的字人多为兼类,使得文言虚词看起来量较少,似乎很简单,实际上用法灵活,比较复杂,不易掌握。而掌握好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又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文言虚词的教学,应给予充分重视,应通过一些灵活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虚词,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     
试题回放2008年考纲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阐述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并将这一要求分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级,能力层级分别为BCE。各省市的高考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与提取以及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近年来,文言文虚词的考查日益受到重视,众多的模拟卷、高考卷根据新"考纲"精神将原先的对人物形象的考查题改为文言虚词题考查,就是对文言虚词采用直接考查的办法进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除了对"考纲"规定的"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进行学习之外,还加强了学生做文言虚词题能力的训练。在文言文虚词教学中,笔者遭遇到的最大尴尬就是"虚词多解",即课文中同一处虚词的用法,不同资料、不同  相似文献   

5.
杨扬 《广东教育》2011,(12):9-10
一、考点解读文言虚词数量不少,但考纲中明确规定考查的文言虚词仅限于"而、何、乎、乃、其、且"等18个。而且,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能力",要求考生在浅易的文言文的阅读中,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加以了解和辨析。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评价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7.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的解答,在当前的中考命题改革中,受到各地命题专家的青睐。它立足教材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现实,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整体把握、感知教材的能力,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而是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好题目。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相似文献   

8.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在当前的中考命题中,越来越受到各地命题专家的青睐。由于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立足课内.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目,既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识的积累,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准确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须把握好“读、思、联、结”四个字。  相似文献   

9.
<正>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课外拓展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的几点体会。【培养语感】语感,是对语言和文字用法的感知能力。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文阅读是最新高考语文试题的重点内容之一。《考试大纲》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浅易文言文和古代诗歌鉴赏两方面内容。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是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实词的考查以中学学过的为主,虚词的考查范围为《考试大纲》列出的虚词。二是侧重于文言句子的翻译,以考查考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目标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根据这一要求,各地实验区的中考文言文命题材料已突破教材限制,逐步走向课外。这种改变更强调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能力,使学生从课内文言文阅读的狭窄视野中解脱出来,真正形成文言语感,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在复习迎考时必须调整策略,改变传统文言文复习思路,由单纯识记、积累、理解逐步转变到归纳整理、注重联系上来,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考查方向根据课标精神,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方向是掌握文言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或用…  相似文献   

12.
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包括6道小题,其中第11—15题为四选一的客观题,第16题为主观性的翻译题,6题总共20分。遵照2003年语文科《考试说明》的精神,在取材上选用了较为接近作者当时口语的浅易形式的文言文,分别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水平与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在筛选文中的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方面的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未曾考查的  相似文献   

13.
自颁布《考试说明》以来,高考文言试题总的说是依据《说明》,遵循《说明》精神的。首先,所选阅读材料属于“浅易的文言文”。关于什么是浅易的文言文,刘国正先生认为是“指《史记》《孟子》《梦溪笔谈》《聊斋志异》一类书籍旨在普及的今人选注本”(《重在培养阅读能力》,载《中学语文教学》1983.11),命题者认为是“首尾俱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文中没有生辟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较少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的文言文。”(《199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载《中学语文教学》1999.8)其次,考…  相似文献   

14.
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掌握得不好,就会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产生负面影响。高考考纲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不多,但由于虚词用法灵活,要弄透弄懂也不容易,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一、考点解读《考试大纲》在“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总体要求下,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基本前提。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虚词,即2005年《考试大纲》明确划定的18个。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伟明先生在其《语文高考和教学改革》一文中指…  相似文献   

15.
<正>一、课标解读1.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  相似文献   

16.
张兰 《语文天地》2013,(12):37-3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文言文由历史沉淀而成,在表现形式、语言风格上与现代汉  相似文献   

17.
曹保顺 《广东教育》2006,(11):44-44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一种考查综合性能力的手段,是对理解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三方面能力的综合检测,也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8.
文言语段阅读理解考点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文阅读的评价”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记诵积累的过程”。古诗文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仍然是考查重点。但中考要体现其选拔功能,文言文阅读,不可能只停留在默写上,词句的解释、语段内容的理解必须考查,因为它有助于了解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课外文言语段,有利于考查学生能否将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一)高中三年级的文言文教学,并不要求讲授许多新的文言知识,而是结合新授课文复习学生在初中和高中一、二年级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主要环节上.《荆轲刺秦王》一课,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以、乃、为等虚词的用法;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方位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省略句式等,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  相似文献   

20.
一、明确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考生复习备考的依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一个总要求,分为两方面内容。1.理解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 B 级,即考查的是理解能力。这方面要求包括以下三点:(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