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学好用好军报,当个将军没问题;会给军报投稿写稿,当个记没问题。”这句话是我1984年秋当新兵时听一位干部说的。从听到这句话起,《解放军报》就成了我的梦想120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边防战士成长为一名军报记、编辑,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军报的养育就没有我今天的自信和强壮。因此,每当有人问我你是哪个大学毕业时,我总会自豪地说:“解放军报大学!”  相似文献   

2.
1999年12月27日下午,军报通联部的领导和编辑们来到驻守在钓鱼台国宾馆的警卫大队,与刚刚被武警总部授予“国宾卫士班”称号的警卫战士们进行座谈,虚心听取他们对办好军报和本刊的意见,畅谈学习军报和本刊的体会,下面刊登的是他们的发言摘要。我和军报一起成长肖德更;入伍10年来,在军旅生涯中与自己打交道最多的那就是军报了。它使我由一名社会青年成长为一名首都卫士,又由一名光荣首都卫士走上政治指导员的岗位。回顾这10年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与军报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我的心目中,解放军报就好比军队大学校里一个无言的老…  相似文献   

3.
我当兵快44年了,干新闻工作39年多,在军报当编辑整整38年。我刚来时是23岁的小伙子,现在已是快61岁的老头子。是军报这只熔炉培养了我,是军报这个平台成就了我。我是为军报做了点工作,军报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对军报感情很深。我虽然编制上离开了编辑岗位,但我永远心系编辑岗位。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是想当一个编辑。  相似文献   

4.
这里所说的“三名”,是江主席概括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江主席在接见军报师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中指出:“《解放军报》经过40年的努力奋斗,不仅积累了许多好的办报经验,形成了一套好的作风和传统,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支好的新闻队伍,涌现了一批在军内外都有影响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这是很宝贵的,也是你们进一步办好报纸最为有利的条件。”军报党委最近决定加强对军报“三名”的宣传,这是学习贯彻江主席视察军报时的重要讲话,促进新闻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军报第一批宣传的五位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是:总编室的…  相似文献   

5.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6.
军报用稿的质量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作为一名军校学员,虽然我很早就对军报情有独钟,但始终不敢贸然下笔给她投稿。去年《解放军生活》、《西北军事文学》等几家报刊联合举办了“绿的奉献”征文一我反复阅读征文启事,毅然提笔要为生我养我、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的母亲写些什么。我慎之又慎,反复推敲,先后把改得一塌糊涂的文稿抄了四遍,甚至连每一个标点符号上不轻易放过。总算定稿了,可我迟迟不敢投寄。时间稍纵即逝、党错过了征文日期。我只好怀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情把它投向军报。稿虽发出去了,但我的心总在翻腾。半个月过去厂,没见到…  相似文献   

7.
当兵近二十年,养成一种习惯:天天看军报。如果哪一天看不到军报,就像少了点什么。这个习惯不但使我长了知识,还使我学会了写稿。早在1984年,我在家休假。一天在县武装部看到军报发表了一条消息,是军委要求各级领导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通知,当时我便采访了我部老干部与五个直属连挂钩,开展“老干部为直属连讲传统,直属连为老干部送温暖”的活动,写了一篇《某军干休所与直属分队挂钩,两代人共建精神文明》的稿件,很快在军报头版发表,并配发了“编后”。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我都天天细读军报,结合工作实践学着给军报写稿,…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转业待安置的海军部队干部,原在机关任政治协理员。在我不久就要踏上去地方工作的征程时,我想通过《军事记者》杂志,说说我对军报的喜爱之情。我与军报的初次见面,并不是像大多数战友一样是在走进军营之后,而是早在我穿上军装之前的1988年。一天,我堂大哥不知从哪儿拿来一张《解放军报》,那是一张刊有刚刚被授予上将军官军衔的我军高级将领照片的军报,我一下子被那些新闻照片和军报上面的文章迷住了,爱不释手,看了又看。虽然我不敢奢望自己将来当将军,可是我对将军们确实万分仰慕,反复端详将军们肩上闪闪发光的金星。我把那张军报贴…  相似文献   

9.
《军人与法》创办快19年了,19年来,这个园地从专栏、副刊到专版,赢得了一批批忠实读,吸引着许多作为之辛勤耕耘。《军事记》的同志要我说说怎样给《军人与法》写稿,作为一名创办并一直经营这“一亩三分地”的责任编辑,我求之不得。准确些讲,这个题目应该是“怎样给军报写法制新闻”.因为军报的法制宣传虽主要由《军人与法》专版承载,但该专版所承载的并不是军报法制宣传的全部。  相似文献   

10.
我是西藏军区某旅一名士官报道员。以前与其他报道员聊天时,总听到他们一些埋怨,说自己在军报上不了稿主要是在报社没熟人、没有关系。每听到这些话,我总会为军报编辑感到愤愤不平和冤枉,因为我今年在军报发表的每一篇稿件,几乎都是自然稿,没有找任何关系,也没到北京送稿。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去年一年,我先后在军报见稿10余篇,虽然数量不算多,但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战士报道员,一年能在全军性的大报上发表这么多的稿件,也算是不小的“丰收”。许多战友和同行都问我是不是认识军报编辑,是不是去军报送过稿?说实话,迄今为止,我从未与一位军报编辑谋过面,更谈不上去军报送稿了。说起我给军报写稿的经过,有一番比较曲折的经历。当兵第一年,我凭着一手好字走进了团报道组。当时,一位机关老同志告诉我,搞报道不容易,尤其在军报上稿子,没有关系根本不行。一席话使原本壮志在胸的我顿时没了信心。以后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12.
从去年10月份开始的“我与军报”征文活动结束了,6个月来,编辑部先后共收到460多篇来稿。作者当中有稚气未脱的新战士,也有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有正在就读的大中学生,也有笔耕多年的老新闻工作者,其人数之多、热情之高、覆盖面之广,都是本刊近年来所少见的。可以说这次征文活动是透过千千万万双普通读者的眼睛,对军报的形象进行了一次检阅!军报在读者眼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一、军报是我师在我们发表的征文中,许多是以“军报是我师”做为征文的标题的。这绝非偶然,因为1/3以上的来稿,都谈到了军报作为一位优秀老师…  相似文献   

13.
马昕 《军事记者》2005,(12):63-63
说起军报函授中心,我总有难以割舍的情愫,因为我是它连续5期的忠实学员,同时也带头让我部286名官兵成了该中心的“弟子”。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读者,我是在军报不断的宣传教育下进步的;作为一名业余报道员,我又是在陆续给军报写稿的过程中提高的。天天读报,天天写稿,与军报情结很深,受益也很大。从我穿上军装的那天起,军报作为我的良师益友,伴我走过了3年的军旅生活,使我走上了新闻写作之道。3载师生情,在我心头凝成一个浓浓的情结,令我今生难以忘怀。2003年的12月,我从豫南一个农村参军来到西北军营,因为在家就喜欢写写画画,所以新兵连也没耐得住寂寞,常写些小诗、散文、故事之类的文章,新兵连的好人好事也常被我请到黑板报上去。我的新兵班长郭剑宏是一个直脾气热心肠的人…  相似文献   

15.
晏良 《军事记者》2005,(11):58-58
在军报读群中,我算得上幸福的:单位专门为我订份军报,每期都能读到。可以说,军报是我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6.
能在军报上稿,是所有部队报道员的最高目标,我也不例外。去年初,我给军报邮寄了50多篇稿子,但全都泥牛人海,不见踪影。当时,有的战友说,要想在军报上稿,必须报社有熟人,否则稿子再好也上不去;有的战友劝我不要气馁,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军报上的章,坚持给军报投稿,一定会如愿以偿的。  相似文献   

17.
带血的军报     
我第一次见到军报,是在8年前。那时,我才12岁,还在上小学。我的家在山村,很少能见到报纸,乡下人也不注重看报。而唯独我,每隔一段时间,总能收到几份《解放军报》,那是我大哥给我寄来的,他那时在云南边防部队当兵。收到大哥寄来的军报,我就美滋滋地读了起来。那时我不太关心国家大事,只是比较注意报上的那些英模,还有部队上解放军叔叔的故事。每次看完报,我就把那些报纸宝贝似地收藏起来,再等着大哥寄新的军报给我。有一次,有个同学要用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换我的两张军报,我都没动心。上了初中后不久,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连…  相似文献   

18.
初识《新闻与成才》是在1992年。一次我去文书屋子发现了她,觉着好奇,便信手打开,杂志里的内容一下子将我吸引了。这本引导初学者走向成功之路的通俗易懂的刊物使我爱不释手,文书见此情景,便鼓励我参加军报新闻函授。从这之后,我便每月按时收到一本《新闻与成才》杂志,并认真地将自己喜爱的文章阅读一遍,但随着时间推移,加之训练紧张,慢慢地这位无言的“老师”被闲置一边,再也没有向她请教。转眼3年过去了,我成为一名汽车驾驶员继续留队服役。今年开春,军里办基层报道员培训班,营甲得知我以前学过军报新闻函授,便让我前去参…  相似文献   

19.
要说部队是座大学校的话,那军报当是我的良师益发了。我在部队度过了十个春夏秋冬,由一个农村青年经过锻炼而提拔为军队干部,这除了各级党组织和部队首长的教育培养外,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从军报中吸收了大量的养分。提干后,我看到的报刊多了,但最吸引我的还是《解放军报》。我不仅天天看军报、读军报,同时也留意起一些好的文章、诗歌来,并预备了一个十六开本的旧杂志,将自己认为有保存价值的诗、文统统夹在里面,每逢节假日,便拿出一些时间把它们认真剪贴起来。自打1976年年底始到1981年年底我离开部队之前为止,我共剪贴诗歌4册,…  相似文献   

20.
我对军报,对军报的编辑记,一直是心存敬畏、感激的。当兵11年,每天翻开军报,都保持着这样的情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