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常我们上古诗词时,往往会先把作者及该诗词的创作背景提供给学生.比如上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就会先告诉学生,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婉约派词人,她的创作分前后两期,<一剪梅>是表现她丈夫赵明诚远行后词人一人独居时的心情的;而<声声慢>则是表现她晚年寡居时的心情的.如此等等,然后才开始细读词作本身.这样的方式无可指摘,但恐怕也不甚好,因为让学生读诗词,是为了让他们感受美并培养起基础的鉴赏力,这就要求学生能直接从诗词本身发掘出相当的信息,去领会诗词内外的意蕴.就这两首词来说,就不要忙于告诉学生什么基调性的信息(独居、寡居),而是让他们自己从词中读出来.如果经常把基调性信息作为资料提供给学生,学生品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深度将会大打折扣,因为从"独居""寡居"等词出发,已经可以不读词就把握词的总体面貌,并可以把词中的意象等等都往里面套了.这比直接通过读词来把握意象,进而推出"独居""寡居"要简单得多,也容易"混"得多.  相似文献   

2.
罗大红 《湖南教育》2007,(10):21-21
初读<方翠英和她的寻梦园网站>,心为之震撼,再读之后,不由得想对方老师说一句"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从她身上,我真真切切读出了一份熠熠闪光的使命感,读出了一个内心富贵的君子.  相似文献   

3.
不要低头     
<正>低头自卑,抬头自信。捐款虽然只有微薄的5元,但捐出的同样是一份真诚,一份真情,一份善良,一份珍贵。读初三那年的一天,班主任郝老师发给全班同学每人一张自愿捐款单,并且沉重地告诉我们:"初一有个叫青青的女孩患了白血病,全校师生准备为她筹款,你们可以在这张捐款单上填上你们捐款的数目,我希望大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这个不幸的小学妹!"下课时,我听见同学们在一起议论:"你准备捐多  相似文献   

4.
<正>市民柳女士的儿子在漯河市实验中学读八年级。7月5日,"看到儿子通知书上的成绩后,我高兴极了,语文、数学、外语都上了90分,没有不及格的科目。"柳女士说,她就打电话感谢老师。可是,班主任的回答却让她一头雾水:"孩子四五个科目都不及格,他改了成绩单吧?"追问之下,儿子承认成绩确实是假的。他在学校附近一家文具店买了一份一模一样的通知书,伪造了成绩和评语。(7月10日《大河报》)有道是:"人无信不立,业无信必  相似文献   

5.
《教师博览》2010,(4):F0002-F0002
当小语界众多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出现在公开课的舞台上时,她的课堂从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她好像很明白自己先天就缺少那些明星教师的优势,不是公开课的好人选。她寂寂无闻,却悠然自得地在属于她和孩子们的课堂里读书,放声读,或静静地读.不急不躁。她把一份份书单开出来给孩子.再一本本搬进班级里通读、选读,当然.还有大量的背诵.  相似文献   

6.
一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中的一篇课文。而在课程改革之前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仅有《声声慢》是作为自读课文中的篇目之一列出的。我认为,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将李清照前后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闺怨词"组合在一篇课文里,应是别具匠心的。  相似文献   

7.
文字游戏     
今天,妈妈正在读<论语>,读到"孔子曰……"当时我一听,便对在我身边的妹妹叶儿说:"你能说出多少带'子'的字?"她说:"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妙用叠词     
《家教世界》2012,(4):49
我国古代有个大诗人叫李清照,她写的一首词叫《声声慢》,开头是这样写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话被誉为叠词使用的经典。叠词是汉语的一种重要的词语现象,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文章因为使用了叠词,更显得逼真,词语的含义也变得丰富。  相似文献   

9.
童话     
女儿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她聊起了丹麦童话. 我对她说:"你小的时候听<海的女儿>,听得眼泪都下来了.那是小公主变成泡沫的时候吧?"女儿说:"才不呢,是小公主不忍心杀王子,把刀子丢到海里去的时候."我有点意外.因为听这个故事的时候她只有两三岁,那时她已经知道故事的什么地方最具悲剧性了吗?  相似文献   

10.
有些人     
<正>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经常浮现——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相似文献   

11.
<正>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最终达到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目的,并同时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笔者试从《虞美人》、《声声慢》两首词对"愁思"的抒写出发,从"愁思"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教会学生找到一种全新的诗词阅读鉴赏方法,"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相似文献   

12.
"别样"家访     
一日上街,遇一家长,她问我:"老师,我的孩子经常看那些闲书,却很少见他读课本.这样下去,会不会影响他的学习呢?"闻此,我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13.
潘洁 《现代语文》2008,(4):30-31
一天,十岁的小女在我身边摇头晃脑地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读得低沉缓慢,抑扬顿挫,只听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那声音已经是悲不可挡了。我奇怪地问她老师教过没有,她一口否认了。最后,女儿还叹了一口气,说道:“真是悲啊!”  相似文献   

14.
<正>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以她杰出的艺术成就独步词坛。女性的特质使她对色彩尤为敏感,词人通过一首首精致的小词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细腻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婉丽、清秀、脱俗、自然的温婉词风。李词的美学价值可从多方面探讨,本文仅以李清照的晚期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探索李清照强烈色彩美意识的特殊渊源,品味李清照词作的形式美价值。一、李清照《声声慢》色彩美意识的渊源1.非凡的身世背景讨论李清照的强烈色彩美意识的渊源,就不得不  相似文献   

15.
慕雁 《职业技术》2005,(10):26-27
几日前,偶遇一位上届师姐,曾听说她有一份人人羡慕的高薪工作,如今却惊觉,曾经漂亮的她没有逃过岁月洗礼.问起工作情况,她苦笑着说:"开始找工作了吧?记住初涉职场的第一份工作对你终生影响至深,也许现在你不懂这话,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相似文献   

16.
王春花 《考试周刊》2014,(38):19-20
<正>心要多强大才能承受住那份孤独与凄凉?才能承受住生活由天堂跌入地狱的悲苦?寻觅,寻觅,无论是当时还是时隔千年,李清照到底觅得了何物?一份冷清万般愁绪,一曲《声声慢》让我们穿越千年依旧能领略到李清照那份"以心抗世,以笔唤天"的孤独与痛楚。曾有"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曾有"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康金环却31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着一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精神病人,用共产党员的崇高责任感书写着感人至深的人间大爱.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连续3天播出她这段跨越血缘的亲情,以她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特别的爱>在社会公映.  相似文献   

18.
开心语文     
<正>不要"脸"老师叫小熊读作文,只见小熊高声读道:"我的妈妈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妈妈,她总是带着慈祥的脸。""不对,应该是慈祥的微笑。"老师赶紧纠正道。小熊修改好作文,又重新读道:"我的妈妈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妈妈,她总是带着慈祥的脸微笑。""不要‘脸’,不要‘脸’!"老师大叫。卖冰棍有个人第一次在集市上卖冰棍,不好意思叫卖,旁边有一个人正高声喊:"卖冰棍。"他只好喊道:"我也是。"  相似文献   

19.
教学<惟一的听众>一文,采用了"读中品,读中悟"的教学设计,预设了三次"读":一读,读懂老人;二读.读懂作者;三读.读出感情.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老教授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20.
读<老王>,要跟着杨绛先生读老王. 杨绛为什么写<老王>?是因为"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份"不安",不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或者"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杨绛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都不是."--所以我们不要去计算"杨绛和老王谁亏欠谁"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